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城市建设掀起旧城改造热潮,一大批历史街区和古建筑被夷为平地,欧陆风盛行;进入二十一世纪,历史古城的保护和开发被提上各城市建设规划的最重要内容,留住城市的历史文脉渐成共识。 一时间,重建的古建筑、新建的特色街如雨后春笋涌现。不少地方甚至把残存的历史建筑拆平,再按原样“克隆”重建,建设者如此理解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令专家学者甚是担忧。 “不要以为按照历史原样重建一座古城或古街就是传承了历史。”在长沙举行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二00七年年会上,著名历史建筑保护学者阮仪三毫不留情地指出现在城市建设中的误区。 “历史遗存本身就是文化。我们保护古建筑不是要臆造历史,而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以实现保护历史、延续历史的目的。”在阮仪三看来,重视文化、保护文化现在更多地被商业化了,保护或开发往往成了政绩工程或是赚钱的途径。 从盲目破坏到如今的有意识保护,中国的历史文化古城保护观念正在加强。但是,要让古建筑保护形成一种真正的文化观念,深入政府和百姓的心中,这期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位中国历史文化城镇的守望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古城保护要实现理性回归,需要更多地学习国外经验,发动更广泛的民间力量参与,使弘扬和保护文化成为中国民众的一种文化自觉。 相较于目前中国以政府为主对历史古建筑保护的大投入,在欧美发达国家,古建筑保护早已成为全民事业。在德国,当地市民惬意地生活在悠久的古城堡里,自投资金予以修缮和保护,政府给予补贴;在法国,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时间让中小学生学习历史建筑知识。 令人欣喜的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清华大学的梁思成先生为北京古城保护奔走起,民间的呼声在中国并未间断。近年来,这股力量更加强劲:杭州茶农为保百年雕花楼倾尽毕生积蓄;北京女广告人为保护四合院放弃创业,甘做“北京旧城保护民间志愿者”;上海的旧工厂在民间自发的创意产业下,孕育了新的生机;阮仪三也在二00六年成立了“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 但阮仪三清醒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落后,文物保护研究机构仍多停留在高校,民间组织经费匮乏且缺乏政策支持,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面临的困难。而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为中国古城保护全民化时代的到来疾呼奔走。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22668.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中国古建保护呼唤“理性回归”:走出拆旧盖新误区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