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竹气映风骨,竹的虚无,竹子的高洁让我们很是欣赏它的那种风格,在世界上,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竹文化的发祥地,从殷商时代就跨入了“竹子文明”的时代。中国人民种竹、用竹、爱竹、咏竹、画竹之风长盛不衰,绵延数千年。人们爱竹子,爱他的品格,爱他的亭亭玉立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集坚贞、刚毅、挺拔、清幽于一身。 同样,古往今来,不少文人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爱竹成癖,每到一个地方居住,都要叫人在宅旁种竹。 魏晋时的沈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经常结伴游于竹林,饮酒赋诗,留连忘返,人称“竹林七贤”。唐代李白、裴政、韩准、张叔明、陶河、孔巢六文人也都乐意与竹为伍,在竹溪结社,以吟诗作对为乐事,世称“竹溪六逸”。 唐代萧悦是著名的画竹大师。白居易对他极为推崇,曾作《画竹歌》诗评画:“万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天似者,萧郎笔下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过许多咏竹的诗句.如在《客堂》一诗中写道:‘平生憩息地,必种数杆竹。”他曾结庐倪花溪畔,忍不住向人夸耀:“我有洗花竹,题诗须一行。”他还爱听“竹高鸣翡翠”的声音.宋代著名画家文同(字与可),生平嗜竹,自云“竹如我,我如竹”。他朝夕与竹相处,画竹从不打底稿,提笔任意挥洒,顷刻之间一株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竹子便跃然纸上。他的好友晃朴之作文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的成语即源于此.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爱竹更甚,炎热的夏日,他“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秋日,他尽情地领略“束束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的意境.他写文作画,总离不开竹。他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50余年画竹咏竹。他的题画竹诗:“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很见精神。明代大画家王级画竹“名驰天下”,他继承了宋元墨竹艺术的传统,创立了自己的独创风格。王级还是一位竹学家,对竹很有研究.他说:“画竹之法,笔如篆,节如隶,枝如草,叶如真.”比喻形象,颇有见地。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认为竹是江南园林不可缺少的植物。他曾把竹、芭蕉、林三宝”。他还说过江南园林无竹不美、无竹不秀、无竹不成园.所以,杭州、径”、‘.楼小市”、“水竹居”、“个园”等,都是以竹为主的名园。 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不同于前人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 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 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让人看了以后,回味无穷,思绪万千。 李传波四尺竖幅书法作品《李白诗一首》 艺术家简介:李传波先生,1961年出生于山东曹州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喜爱书法,在家父的影响下很小就开始拿起毛笔练字,曾拜师于爱新觉罗启功先生门下,既博采众家之长,又醉心发展启功体书法。经过不懈的苦心专研,形成了形似神似又有一定独创的新体。他的书作,笔法变化丰富,笔力劲健,速度匀畅,形态纤适且自然含蓄。由于笔势连贯,使得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更加紧密,字与字之间的粗细长短、刚柔虚实对比较为柔和,点画的态势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书写时尽显舒展,流动之态。 这是一幅诗画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面上是一丛竹子,竹子空白处则题有一首郑谷的诗一首,此书法,虚实结合,浓淡有致,该书法不难看出,它的气韵和启功大师非常之近,可见李传波老师的功力已经达到了一个不凡的境界。而竹,自古就有“竹报平安”之说, 还有高风亮节、节节高升之意。竹还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精神文化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篁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此幅诗情画意的佳作无论是挂在家中客厅书房或是企业公司办公室都很不错,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而且还能起到提升自身品位和修养的作用,作为礼品馈赠他人也是很不错的选择,而且,此幅作品用于投资收藏也相当不错。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21699.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从古至今擅长画竹子的艺术家有哪些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