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知道“难得糊涂”这四个字是郑板桥首先提出来的,那么,这四个字的由来,又有所少人知道呢?古玩收藏网网的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自创六分半书。郑板桥有三绝--诗、书、画。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字写得妙趣横生,韵味无穷,这是他将真、草、隶、纂书融为一体而独创的一种奇特手法,有“乱石铺街、杂乱有章”之誉。据说,“难得糊涂”四字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 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洲云峰山观看郑公碑,晚间借宿于山下一老者家,老者自称是荒村野臾糊涂之人,郑观其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与他交谈得十分投契。 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儒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之上。郑板桥有感于老人糊涂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空余,郑板桥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有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一方印章“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这才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官员。他见砚台还有空处,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段文字与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被老人做成条幅流传开来,人们感慨其中蕴含的哲理,把它视为人生境界之追求,“难得糊涂”也就越传越广了。 难得糊涂:一句平淡有味的名言。 他本是个聪明绝顶,通今博古的一代文豪,却偏偏写什么“吃亏是福”、“难得糊涂”,并煞有介事地再加上个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入糊涂更难”。 一般为官者都会了解,为政得罪巨室,就难有好的下场。而板桥一反积习,独行其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后,不惜扔掉热烘烘的乌纱,而宁可回到冷飕飕的秋江上去钓鱼,也正因他的率真,才能显得如此的洒脱。 他所题的“难得糊涂”,可能有两种含意,一方面似有鉴于官场中的糊涂,他难得那种糊涂,只有及早抽身。另一方面当系看透世态,为免多惹烦恼,不妨糊涂一点。他能保全这种糊涂,也算得是可人了。 向胜军:笔名向月樵,1980年6月6日出生于湖北荆州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下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书法、中医及道家学说情有独钟。月樵天资聪慧,在他的书法里既可以看到传统的扎实功底,又能见到蕴于字外的功力。他将中医的阴阳五行,道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也纳入到创作中来,将文字的表现魅力升华到极致,真正写出了道法自然、势与天通的效果。细品其佛、道、禅三个字,落笔遒劲、锋芒敦厚、气势磅礴、结体错落有致、疏密得当,仿佛世外天人释法娓娓道来,又似一曲天籁之音,荡气回肠,绕梁三日,可谓书中极品。 这行款跋,当是郑板桥对“难得糊涂”的解释了,即对自己处世哲学的一种解释。即:洞明了世事之后一种升华了的思想,是练达了人情之后的一种圆熟的处世技巧。从一定的角度说,它不左不右,是中庸。但是它并非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关键在“难得”二字。小事上糊涂,大事上不糊涂。这才是“难得”的糊涂。这一处世思想,方法用的好有利于:和谐关系,成就大事!避免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的结局。此幅字适合挂于客厅、办公室用于座佑铭。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难得湖涂”的来由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