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光绪16年(1890)广东首铸七钱二分金银币开始,到宣统年间长达二十年,清廷始终无法统一币制,也因为各省督抚自谋利益,不与中央配合,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银币上有铸库平七钱二分,有铸壹圆,也有铸一两,另外计重单位有库平、厂平、漕平、湘平等五花八门。直到宣统二年大清币值则例颁布后,于宣统三年(1911)铸出全国统一的大清银币及铜币,适值武昌起义而停铸。 民国建立初期,新版国币未立,只发行有少量孙中山像(俗称小头下五星)和黎元洪像(戴帽和光头两种)开国纪念币,全国各地仍沿用前清银币。此时,各省又蠢蠢欲动了。 最先开工的是福建,福建都督府早在辛亥年(1911)就开铸中心有闽字的银辅币。 云南在辛亥年也有所动作,不过云南自己无力刻模,从前造币的祖模都是向天津造币总厂请领的。情急之下,云南居然拿出了一套光绪年间没有使用过的币模,于是就出现了民国年间重铸光绪元宝的怪事。 随后是四川。民国建立后,四川由军政府接管,自民国元年(1912)开铸有汉字样的银币大小共四种,有壹圆、五角、二角和一角,其壹圆铸量庞大。 广西和广东一样,因为军阀割据,长期自行造币,盘剥百姓。 民国三年(1914),国币条例公布,各地造币厂请领天津总厂所颁之袁像银币,广铸流通全国。袁像银币一套共四枚,其中壹圆型主币成色0.8900,重量26.4克,俗称袁大头,三种辅币成色均为0.7000,一角型重2.7克,二角型重5.4克,中圆(半圆)型重13.6克。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各省铸造的袁大头银币,成色并不相同。部分偏远省份,偷工减料,难于管理,比如甘肃造的袁大头成色就很低。不过甘版银元特征明显,容易辨识,基本上只在本省内流通。除了各省政府外,各地大小军阀也在仿造,成色大多从0.7000到0.8000。 至此全国币制大体统一,但部分省份仍有少量铸币。陈炯明、张毅在漳州主政均铸有二角及一角低成色的银辅币,以及商民所铸之纪干支中华癸亥民国甲子等劣质银辅币,不过福建所铸银角仅在本地行用,出了省外后难使用。浙江于1924年发行过大量壹毫银币。云南于1916和1919年自行设计铸造了侧面和正面两种唐继尧像共和纪念币,不过同样因为成色低而仅限省内流通。上述各省皆是短期造币,只有广东长期大量铸造辅币,这可能与孙中山等人在广东自立伪政府有关。由此广东人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广东老人们所说的一块钱并不是壹圆钱,而是一块广东双毫,也就是二角钱。 北伐胜利后,中央停铸袁大头,改铸孙像银元,正面图案与1912年发行的小头下五星版相同,因背面图案不同而分为普通小头和小头上五星两种版别。 与大头一样,除了各地官方造币厂外,大小军阀也竞相仿造小头,质量参差不齐,不过多数是劣质品,红军也曾仿造过一批小头。这一时期,贵州军阀周西成造过一批低成色银币,就是日后的名誉品贵州汽车币。此外,云南、福建等省也自行设计铸造过一些银币。而广东依旧在大量生产自己的双毫币。 民国22年(1933)政府废两改元,并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草案。而后所铸之孙像背双帆船银币(俗称船洋)是全国统一的国币。至民国24年11月宣布白银收归国有,各造币厂始停铸。1949年,政府恢复银本位,全国各地又复行自制银币。 总之,民国前期的银元货币大体上是袁大头,以及一脉相承的孙小头和船洋等全国统一货币。只有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这几个军阀割据严重的南方省份大量铸造自己的低成色货币牟取暴利。另外新疆的币制与中央及其他各地的币制差异较大,这里就不细谈了。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7477.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民国金银币的铸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