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模子蛐蛐葫芦 (四具);成交价:RMB 287,500;尺寸:尺寸不一;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13-11-17。 官模子八宝云蝠纹蛐蛐葫芦,范四瓣。上为轮、盖、伞、螺,下为花、肠、鱼、罐,中为蝙蝠流云。黄檀口框,梅花纹椰壳蒙心。 官模子八宝暗八仙纹蛐蛐葫芦,范四瓣。上为轮、盖、伞、螺,下为花、肠、鱼、罐,中为暗八仙:宝剑、花篮、笛、拍板、扇、渔鼓、莲花、葫芦。象牙口框,仁义顺云鹤玳瑁蒙心。 官模子双狮纹蛐蛐葫芦,范四瓣。两狮首尾相接,丰颅大耳,雄伟而有憨稚之气。上下以八宝为饰。黄檀口框,染牙蒙心。 官模子四龙纹油壶鲁葫芦,范四瓣,每瓣一龙,皆五爪,两两相对。沿口下垂蕉叶纹。 紫禁城里叫蝈蝈 王世襄 温室种唐花,元旦可以观赏盛开的牡丹;暖炕育鸣虫,严冬可以聆听悦耳的秋声。人工育虫,不知始于何时,但至迟晚明人可能已以此为业。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三《胡家村》称:「促织感秋而生,而音商,其性胜,秋尽则尽。今都人能种之,留其鸣深冬。其法土于盆,养之,虫生子土中,入冬以其土置暖炕,日水洒绵覆之,伏五六日,土蠕蠕动,又伏七八日,子出白如蛆然。置子蔬叶,仍洒覆之。足翅成,渐以黑,迎月则鸣,鸣细于秋,入春反僵也。」(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促织,即蟋蟀,通称蛐蛐,是北京冬日所养鸣虫之一,此外还有蝈蝈、札嘴、油壶鲁、梆儿头、金钟等,都能用人工孵化培育出来,使之鸣于冬日。 早在清前期,民间育虫的方法和冬日欣赏鸣虫的习俗便被引入了清宫紫禁城。康熙帝玄烨有一首题为《络纬养至暮春》的五律: 秋深厌聒耳,今得锦囊盛。 经腊鸣香阁,逢春接玉笙。 物微宜护惜,事渺亦均平。 造化虽流传,安然养此生。 (《康熙御制文集》四集,卷三十五) 上诗所咏的蝈蝈(络纬),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孵育出来的。因为天然的秋蝈蝈,无论如何也活不到第二年的暮春。再读乾隆帝弘历的《咏络纬》诗并序,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皇祖时命奉宸苑使取络纬种育于暖室,盖如温花之能开腊底也。每设宴则置绣笼中,唧唧之声不绝,遂以为例云。 群知络纬到秋吟,耳畔何来唧唧音。 却共温花荣此日,将嗤冷菊背而今。 夏虫乍可同冰语,朝槿原堪入朔寻。 生物机缄缘格物,一斑犹见圣人心。 (《乾隆御制文集》二集,卷一) 弘历明确道出自康熙时起,宫中一直备暖室孵育蝈蝈,设宴时用不绝的唧唧之声来增添喧炽的气氛。值得注意的是宫中的蝈蝈用锦囊或绣笼来贮养,而民间却用的是葫芦。这是从乾隆时人的诗文中得知的。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称:蝈蝈「能度三冬,以雕作葫芦,银镶牙嵌,贮而怀之,……清韵自胸前突出」(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杨米人有一首作于乾隆六十年的《都门竹枝词》: 二哥不叫叫三哥, 处处相逢把式多。 忽地怀中轻作响, 葫芦里面叫蝈蝈。 (《清代北京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不过笔者相信乾隆之后不久,紫禁城内也大量用葫芦来养蝈蝈了。我们只要看乾隆以后大型匏器不再模种,而从道光时起,宫廷和王府大量范制蝈蝈葫芦(拙著《谈匏器》,《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七九年第一期),至今还有多件宝物传世,便可深信不疑。 承世代以育虫为业的赵子臣见告,其父曾听太监道同、光间事。元旦至上元,宫殿暖阁设火盆,烧木炭,周围架子上摆满蝈蝈葫芦,日夜齐鸣,声可震耳,盖取「万国来朝」之意。所说虽不见记载,国事日非,还妄自尊大也十分可笑、可怜,但联系玄烨、弘历两诗来看,却似属可信。 正因紫禁城内有冬日叫蝈蝈的传统,我们自己摄制的电视剧《末代皇帝》安排了这样一个镜头:坐在太后身旁、面对跪地诸大臣的溥仪,由怀里掏出一只葫芦,蝈蝈从里面跑了出来,笔者认为这是合情合理的。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那只镶象牙口、配硬木框、安白色蒙心的葫芦,是养油壶鲁用的葫芦,而不是蝈蝈葫芦。这两种葫芦有很大的区别。蝈蝈由于生活在草木丛中,高离地面,所以葫芦里面是空的。正因其空,口上只安体质很轻的瓢盖不安框子和蒙心,以免头重脚轻而易倾仄,而且瓢盖也有助于发音。油壶鲁则因生活在地上或穴内,故葫芦内要垫土底。有了土底,它可立稳,口上就可以安框子和精雕细刻的蒙心了(请参阅本书《冬虫篇》插图)。 以上极为琐碎的细节,自难要求电视剧的导演和顾问都清楚而不弄错。再说如果当年溥仪真养蝈蝈,一个十来岁的孩子,顺手拿起一只宫中的葫芦,也很可能会拿错,因此笔者写这篇小文决无对《末代皇帝》吹毛求疵之意。不过说到这里,却想顺便提一下,近年在海外的古玩广告和拍卖图册上,往往可以看到贮养各种鸣虫的葫芦。由于他们分不清是养哪一种虫的葫芦,故一律被标名为Cricket Cage(蟋蟀笼)。而且几乎所有的蝈蝈葫芦都被安上象牙框子和高起的蒙心。这不禁使人感到卖货而不识货,未免有些「露怯」。 看来有不少和中国民俗学沾边,又似乎微不足道的老玩意儿,其中都有许多名堂和讲究。由于过去认为难登大雅,算不上是文物,即使有所了解也不愿为它多费笔墨。因此现在要知道它可能比研究某些重要文物还要困难些。不知读者同意我的看法否? 本文摘自王世襄著《京华忆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九年,第十○—十三页,原载于《紫禁城》一九九○年第五期。 https://www.kaimen360.com/jingpin-7723.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关于晚清官模子蛐蛐葫芦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