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诗意图》是一幅描绘暮春景色的小品。画上作者款书“山空无人,水流花谢”。这幅画构图简洁,近景取山景一角,描绘起伏的土冈、岩坡,和绿树、流水,红桥。远景是隐隐青山。画上大片留白,使境界更为空旷寂静。另外在临水岩坡上画一老翁拄杖独立,似乎感到“山空无人”,从而流露出作者春暮感伤的寂寞之情。 这幅画在艺术上主要特点是简洁,是所谓“粗沈”之作。但简洁不是简单粗糙。作者以简洁的笔法描绘出景物的不同形态,造成画面的丰富性。土冈曲折多变的外形,与方峻的岩坡,前后、繁简形成对比,给人以景物多变的印象。树木、山石造型带有平面性,使画面产生安定感。同时树木与远山的色彩对比,及画面留白,拉开远近距离,形成较强的空间感。同时远山画得单纯也起到烘托前景的作用。作者这样精心处理,所以达到迹简意繁效果。 作者用笔沉着、雄健,但在一笔一画中洋溢着一种非常轻松随意的抒情性,显示出笔墨技巧的高超水平。土冈用短笔披麻皴,皴法简练生动。岩坡勾廓方峻,在石坡的侧面稍加皴笔,具有一种明快感。树用小混点点叶,墨色较浓,用笔坚实,不刻板,而且在密点中透露灵动之气。设色明丽、雅致。山石染青绿和赭石,树以淡绿烘染。远山轻抹黛青。小桥栏干用大红勾出,人物衣服着土红色。色彩与水墨相互映衬,使“山空无人,水流花谢”的境界,产生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画重视意境的提炼和笔墨的表现,不以客观光色的再现为能事。尤其文人画,更是如此。粗笔淡彩、以色为墨、墨色融合以出新境。南京博物院所藏沈周《落花诗意图卷》,便是此类典型作品。 沈周(1427~1509),明代画家,吴门画派之首。字启南,号石田,更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学识渊博,诗文书画均负盛名。沈周是明代吴门画派创始人,以山水画著称,花鸟画亦有较深造诣,并能画人物。沈周出生于书画世家,家学渊源,曾祖父是王蒙至友,父亲沈恒吉、伯父沈贞吉也都善画,宗法王绂、杜琼。他除了受到家庭的薰陶外,自己也得到同乡先辈杜琼、刘珏等人的亲授。沈周擅水墨山水,尤以水墨浅绛画法著称。其作品有粗、细两种面貌,以粗笔见胜。 《落花诗意图卷》为作者81岁时所作,题首有王鳌书“绿荫红雨”,下接沈周自题“山空无人,水流花谢”然后是《落花诗意图》画面主题,再后面是沈周与朋友们的落花律诗。诗书画一体,构成了此图的全部。 春夏之交,作者一病弥月,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病愈后,见落花未尽,初夏已到,睹景观物,情思无限,因而作画赋诗,所以才有了此卷的问世。自我性情的自然流露,精神化机的自然顿现为作品的灵魂所在,加之炉火纯青的绘画技艺,可谓因心造境,因境演法,确乎为神来之作。 画幅右半部分为全幅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实景部分,最能体现作者的用笔。作者在右半部画幅主要的部分作树五株,分为两组,以胡椒点笔法点出树叶,疏密聚散,极为精道。然后以花青、赭石笼染数遍,用笔、用色、用墨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清空虚灵,又沉实有力,内含笔力,外显风姿,奠定了全画的基调。右边下部则以平台和山坡为主,先勾出大体轮廓,然后在坡石的结合处以披麻皴皴出层次,稍作渲染,再以花青、赭石笼染,这种画法,既有青绿山水精致明丽的风神,又有文人随意抒写的味道。两平台分开,同时在两平台间作一小桥与平坡相连,这在布局处理上显得隔而不断,实中有虚,富于变化。平台上散落的一簇簇粉红的落花,是引发作者情怀怅然的春暮之作,如作者在诗序中所言的“林花尽红,红白满地”,籍以点题。靠近左面的平台上有一老人扶杖远望,扶杖老人的出现,是全画的醒目所在,也是作者心目中自己的形象。正是扶杖老人的出现,才使水流、坡岸、林木、落花具有了某种归属,闪动出动人的情致。《落花诗意图卷》也才真正地具有诗意和生命、灵魂。作者对于扶杖老人的形象不作大事渲染,仅了了几笔便勾画出外部的形象,使人物与周围景物融合为一个整体,粗笔写意,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左边下半部分则碎石三、四,对坡岸微作交代,且是左半部平台、坡石的过渡。这也是处理水口的需要,借助碎石,便把水声画出,化虚为实。远处的山色稍作渲染,染出峦头即止,隐约之间,已经将晚春的空气烘托出来了,让人感受到树丛间、水面上都有静静穿过的流动空气,弥漫着晚春初夏浓郁的清新气息。全图虽然篇幅不大、构图简略,但作者感物的真切和意境的优美,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中景一片虚空,不著一笔。整个画面只有近景和远景部分,为典型的一角式半边式小景的复合式构图,是南宋马远、夏圭、刘松年绘画风格的综合。当然也和浙派的某些用笔、用墨、构图有相通之处。注重渲染以及水墨的苍劲追求和有意识地省略中间层次等,便与浙派的绘画风貌十分相近。当然,沈周并不仅仅取法于某一家或某一派别,而是有选择地多家取法,如黄公望、王蒙、高克恭等人的绘画用笔和造境也给他很大的影像。通过对传统的继承和他的创造,最终成就了自己的艺术特色。从家学根基到学法于北苑、巨然等,左右逢源,走向了融会百家自成一体的道路,并有意无意间影响到董其昌、龚闲等人的绘画取向。多重取法,最终使绘画出现变革和突破,同时也提出了绘画如何向古人学习和进行艺术创造的命题,引发出董其昌等人对画史的理性思考,沈周也成为影响明清将近四五百年画风形成的一位实际上的开创者,以至于被龚贤视之为“画苑尼山”。将他与孔子相比,确乎是无以崇加的尊荣了。 再看《落花诗意图》的笔墨。此图树叶的画法,先用湿墨点染,后用花青烘染,浅坡皴法则用笔硬挺,笔力紧实,线条洗炼,树身的双勾线也坚硬爽朗,同老人衣纹线一道构成了画面的骨力,这样就与树叶的清润、进水的空蒙、远山的秀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苍中带秀,粗中加细,雅淡中蕴含骨力,营造了既显苍老雄健,又凝重清旷的绘画意境,已经包含有浙派画家和宋元人不具有的新的绘画因素,这是沈周在前人基础上的创造。 沈周的粗笔运用,也遥接张僧繇疏笔画的观念,尤其是文人对书法的天然领悟力和浙派的老劲用笔的影响,最终演化成沈周的笔墨风神。精笔写意与淡彩的相结合,则不能不说是沈周的发挥。粗笔、敷彩、没骨法的充分运用,将中国画带入一个新的领域,写意画至此更加成熟,沈周不愧是时代的先驱。这种重笔淡彩的风格,不仅表现在沈周的山水画中,同样也表现在他的山水画中: “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写意。得其意而点出之,则万物之理,挽于尺素之间矣,不甚难哉今玩石翁此卷,真得其意者乎?是意也在黄赤黑白之外,览者不觉赏心,真良制也。枝山居士允明。”(清-李佐贤《书画鉴影石田佳果图卷》) 这里祝允明赞赏的是沈周在写意花鸟画方面的贡献,对于沈周山水人物画创作,这段话所论述的道理显然也是一致的。正是沈周在山水、人物、花鸟上的创作,才带动徐渭、陈淳写意画持续深入。
《落花诗意图卷》作为沈周浅色水墨的经典作品,以形写意,抒发作者的内在感受、心境体验、确乎一首非常美妙无声的诗史,传达出作者深邃的精神境象。 从图像上,已经能充分了解沈周的内心世界。再结合题诗,便更为深邃。使人对于这幅作品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此时作者已经是八十余岁的高龄,经历一生的是是非非,有着无限的感慨和对往事的追忆。全诗气象开阔,如一泻千里、奔腾过后的江水,表现出汇入大海后的宁静。 诗风画风渐趋一致,愈到最后愈与生命本身融会为一体,这也是《落花诗意图》所包含的诗意境象。诗境与画境,一同成为作者心象最为主观的外化。“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再诗中作者已经有即将彻底退回历史之中的内心觉解和心理准备,也有着自我的深深的价值判断!来日无多,自己的生命也如同今日的落花,明天也许就不复栖居再这个世界上了,《落花诗意图卷》也就成为渴望生命、诗意栖居的象征,成为作者的谢世之辞。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https://www.kaimen360.com/jingpin-5727.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关于明 沈周《落花诗意图》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