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宋太祖推翻了唐末五代之战乱,而独得天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偃武修文,革新图治;太宗、真宗,又奬励文艺,人士蔚起,宋代有三百年的昌运盛世,这一时期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佳作硕果累累。山水画最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各种技法日趋完善,完全脱离了隋唐以来“先勾后填”之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序,造景重造化、重理性,审美亦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美学著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 宋代的山水画多用绢,钩勒精细,刻画严谨,用墨则层层渲染,凝重恬静。元汤垕《画鉴》云:“山水之为物,禀造化之秀,阴阳晦暝,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形改步,有无穷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洋如万顷波者,未易摹写。”画家们深入生活,烟云供养,或隐居山林,或旷游自然,把自己对自然的感悟融入山水画创作之中,搜奇异峰峦,创穷极造化。致使宋代山水画:构图大势逼人,笔墨法度严谨,意境清远高旷。五代李成《山水诀》:“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迭(山献)层峦但起伏峥嵘而各异”。同时也指出,景物不能雷同而要变化,要有强烈的比照。“既追险绝,复归平正。” 而此幅画中,几棵古木参天,树木虬屈,乱藤攀援。坡石苍润,主峰凸兀,气整伟峻。土坡用笔卷动如风,枯木则中峰勾勒,寒木风骨,平正势奇,枯枝多变,壮如屈铁,气韵深厚。悬崖旷野间,寒鸦或枝头落,或成群飞舞,空中盘旋。仿佛寒鸦群的呜鸣声在山谷间回荡着,忽远忽近。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深厚,势伏雄强。 这符合自然规律的山水营造特点,空间处理得当,峰峦参差,荒原空旷,土地寒瘠,老树枝枯叶散,一派萧寒景象。作者将自己的生活感悟融入到画中,笔墨法度严谨,意境清远高旷,整个布景构图均符合宋代“民族本色”的特点。 而此幅被徐邦达先生编着《中国古代书画精品选集》中。第一幅即是这幅佚名的宋代山水。 《中国古代画家词典》是这样描述的:李安忠,(公元12世纪)[南宋]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宋徽宗宣和(1119-1125)时为画院祗侯。历官成忠郞。南渡后绍兴(1131-1162)间复职画院,赐金带。工画花鸟、走兽,尤长于“捉勒”(鹰鹘之类),《画继补遗》谓其“工画捉勒,得其鸷攫及畏避之状”。亦间作山水。马臻题其《雪岸寒鸦图》诗云:“北风万里吹石裂,古树槎桠摧朽铁,群乌哑哑如苦饥,倦飞还向空林歇。孤村荒寒得食远,日暮沙边啄残雪,回情诉意各有态,羡杀画师心更切。我尝记得天随诗,至今读之心激越,妇女衣襟便佞态,始得金笼日提挈。老乌,老乌,尔身毛羽黑离离,况复人间厌尔啼,何不飞鸣丈人屋,丈人屋头春柳绿。”画迹有《牧羊图》,著录于《书画记》;《宜春苑训狮图》著录于《绘事备考》。 李安忠传世作品亦有《竹鸠图》、《野菊秋鹑图》。这两幅画是工笔翎毛小品,虽然精致,却不是李氏的主要题材,描绘“捉勒”的作品才是他擅长的。而且是“鸷攫及畏避之状”之作。 马臻,字志道,号虚中,杭州人。能诗,喜交游,入元易装为道士,依然优游世间。其诗作大多收在《霞外诗集》,多是题画诗,其中就有《题李安忠画雪岸寒鸦图》。 马臻用写实的笔法描绘了李安忠的这幅:“古树槎桠摧朽铁”,不正是这幅画中的老树吗!“群乌哑哑”、“倦飞”、“空林”、“日暮”、“残雪”,都是这一主题的文学描述,与画面呈现的主题环环相扣。我们可以推测,马氏所描绘的正是这幅佚名的宋画,应该名正言顺的归于李安忠的名下无疑。 当这幅东南亚现存最大的宋代名画(《寒鸦图》)《空山归巢图》的作者渐渐明朗,使我们笼罩在这件有着悠久历史的古代艺术珍品,带给我们的古拙之风中。这种既注重神态描绘,又忠实于客观真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无疑源于宋代花鸟画的优良传统。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关于宋 佚名《寒鸦图》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