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71|回复: 0

御贡堂|珐琅彩皇帝的秘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10 16: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康熙年间创烧成功以来,珐琅彩一直深藏宫中秘不示人,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瓷器。直到清末才逐渐流出宫外,为世人所知。珐琅彩,其实正式的名称应该叫瓷胎画珐琅。在明代宫廷曾盛行过一种珐琅器,叫铜胎掐丝珐琅,因为尤以景泰年间制作的为佳,又被称为“景泰蓝”。
自康熙年间创烧成功以来,珐琅彩一直深藏宫中秘不示人,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瓷器。直到清末才逐渐流出宫外,为世人所知。
珐琅彩,其实正式的名称应该叫瓷胎画珐琅。在明代宫廷曾盛行过一种珐琅器,叫铜胎掐丝珐琅,因为尤以景泰年间制作的为佳,又被称为“景泰蓝”。 到了清代,在康熙的授意下,珐琅料在铜胎、金胎、玻璃胎,甚至紫砂胎等不同胎体上纷纷进行画珐琅试验。取得成功后,康熙又想到了景德镇的陶瓷,便命人在瓷胎画上珐琅,从此,中国的瓷器又增添了珐琅彩这个全新的品种。
这是唯一一种由皇帝亲自督造的瓷器。尽管珐琅彩的素胎来自景德镇,但最后的上彩和烧造都是在宫廷里的内务府造办处完成。由于皇帝的亲自过问,不论是画师还是陶工都不敢怠慢,烧制出的瓷器釉色匀净,光彩照人。可惜的是,由于耗费的成本巨大,这种瓷器到了乾隆中期就停止了烧造,关于珐琅彩的制作方法也无人知晓了。
现在景德镇又开始烧制珐琅彩了,与之前不同的是,如今烧制的不单单是素胎,而是完整的珐琅彩。这也仅仅是近十年来的事情。2006年,景德镇人熊建军将珐琅彩创烧成功,仿制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全部购买收藏。我们探访了熊建军的窑厂,希望能窥探到皇家秘瓷制作的一鳞半爪。
景德镇的“老高岭土”
“景德镇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高岭土,又叫‘猪油土’,烧出来的瓷器洁白细腻。”熊建军口中的高岭土特指景德镇浮梁县高岭村出产的黏土,是景德镇制瓷原料的最早产地。18世纪初,“高岭土”之名随着外销瓷传播到海外,此后成为国际黏土矿物学通用术语。高岭村的高岭土被称为“老高岭土”,以区别于外来的“新高岭土”。
拉坯
最早,珐琅器是以铜胎画珐琅的形式传入中国的,所以康熙授意烧制珐琅彩瓷时,模仿的是铜胎画珐琅。康熙时期的珐琅彩通常不留白地,遍施彩绘,不彰显瓷器的特征。后继者雍正以革新的姿态闯入,他要求摆脱铜胎画珐琅的影响,还珐琅彩瓷以瓷器本质,所以雍正朝完全将素胎当做立体的画布使用,其上大量留白,且诗书画印俱全,大大提高了珐琅彩的艺术性,也提高了对于素胎白色质地的要求。
二灰
浸釉
上好釉的素胎
景德镇瓷器的白是“白里泛青”,颜色微微下沉,有玉质感。这是因为釉里添加了景德镇特有的釉灰。根据蒋祈《陶记》记载:“攸山、山槎灰之制釉者取之。而制之之法,则石垩炼灰,杂以槎叶木柿火而毁之,必剂以岭背‘釉泥’而后可用。” 攸山、山槎在今天的景德镇市区东南约15公里与乐平交界处,此地山脉环绕,遍布石灰岩、红壤丘陵。“槎叶木柿”指的是生长其间的凤尾草。制作时加入石灰石腐化,一次淘洗后的,称为“头灰”,适用于粗瓷浸釉。二次淘洗后的称为“二灰”,适用于细瓷的吹釉与浇釉。
瓷器是一门火的艺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珐琅彩瓷亦不例外。在气窑遍地的制瓷界,熊建军仍然坚持柴烧。熊建军在他的瓷器厂搭了一座传统的景德镇窑,简称“镇窑”,因为形似鸡蛋,又称为“蛋形窑”。几百年来,景德镇人就是靠镇窑为大清皇族烧制了数以万计的瓷器。然而柴窑不像气窑那么好控制温度,只是靠着感知透过窑壁的热浪判断温度的高低,烧窑全凭经验行事,有时甚至还要靠着那么点运气。熊建军在自己的柴窑旁建了一座“风火仙师”庙,将每一次烧窑的成功归于仙师的庇佑。
松木
烧窑用的松木满满的在庭院里叠了两堆。之所以用松木,是因为松木中富含松脂,在燃烧过程中滋润着陶瓷,随着松木的逐渐添加,炉内的水汽与釉料融为一体,诱发含蓄蕴藉的光泽。“这样烧出来的胎叫‘糯米胎’,你看它温润如玉,没有一丝杂质。”熊建军指着刚刚烧出来的瓷胎说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