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86|回复: 1

说说瓷器当中的蛤蜊光故宫专家陈润民张广文来鉴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25 11: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徽秦汉阁拍卖有限公司此次邀请到央视《鉴宝》栏目特聘鉴定专家,现任故宫博物院古器部陶瓷组组长,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 陈润民 老师。以及央视《鉴宝》《一锤定》栏目特聘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玉器杂项鉴定专家,曾先后任保管部工艺组组长、古器物部工艺组组长,张广文 老师。
活动温馨提醒:

1、活动时间:8月24、25号(周六、周日)两天,如需报名领号请提前来电联系,以便登记!

2、鉴定咨询费用200元一件,钱币五枚算一件。

3、如藏品鉴定是真品,可参与安徽秦汉阁拍卖公司免费上拍业务
含铅的釉上彩瓷、低温铅釉瓷,受外界物理、化学物质的侵蚀以及本身发生的变化,会在瓷器表面产生一种膜状物。日复一日,随着“瓷龄”增加,这种膜状物也会慢慢地增加、增厚,达到一定厚度时,就会产生类似蛤蜊壳里面那种闪烁的“光”,故人们称它为“蛤蜊光”。再增厚到一定程度,还会出现“银色釉”,但“银色釉”遇水即会褪色。据我们从的数十件官窑釉上彩瓷器中得出:大致要150年的“瓷龄”,才会出现“蛤蜊光”现象。 
蛤蜊光”对“瓷彩”不同等,快慢亦有异,如蓝彩出现“蛤蜊光”现象就较快;瓷器所处的外界环境情况不同,亦有快慢。尤其是明万历年间的“红、黄、绿三色的“大明彩”,不仅在彩釉上能见到这种光彩夺目的“蛤蜊光”,有时连牙白色的底釉上,也有这种令人目迷神移的光晕闪现。由于这种光晕显得珠光宝气,因此也有人把它称做“蛤蜊珠光”。
到了清初,黄、绿、蓝等釉色以及此类釉色的边缘部分,也常常可以看见这种正视难看见,侧视则分明的“蛤蜊光”。这种特有的迎光显现,避光消退的光怪陆离的光晕,成了古瓷的特征,因此也成了鉴定古瓷的重要依据之一。有一位著名陶瓷专家、鉴定家曾为此写有专著。认为这是由于釉色中一些金属元素,历经近300年左右的岁月,渐渐游离到了瓷面上,因此而形成了“蛤蜊光”。由此断言:清康熙、雍正朝以上年纪的瓷器彩色釉面,才有可能出现这种“蛤蜊光”。
人们原来认为“蛤蜊光”人工不能仿制,故把“蛤蜊光”作为鉴定古陶瓷的重要标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造赝者,用“电光水”、真空镀膜法制造“蛤蜊光”;景德镇的仿古瓷厂,改进工艺配方,使一出窑的五彩、粉彩瓷就有“蛤蜊光”现象。高仿釉上彩的清代官窑瓷器,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但是,根据“蛤蜊光”来判别古瓷真伪,在目前来看,还算是个比较重要比较可靠的手段之一。尽管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仿古者以某种药水浸泡等手法,制造假“蛤蜊光”来仿造古瓷。但和别的制假手段同样难以避免地产生缺陷

640.web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4: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联系电话微信 130267316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