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52|回复: 0

珐琅彩鼻烟壶,你知道它的历史起源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4 17: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珐琅工艺传入我国由来已久,并出现了多种起源说,本文仅就画珐琅的创制历史并实现彩釉料的国产化过程略加阐述。
清朝康熙十九年(1681)后清宫设入内廷珐琅作,康熙二十三年(1864年)废除海禁后,西方的画珐琅随着西洋钟表、怀表等传入我国,这些过去从未见过的洋彩器物,色彩斑斓,具有“宝光”及“水头”,也就是晶莹润泽,因为珐琅彩料含有硼和砷,烧成的珐琅彩器没有玻璃光泽,而金属质感却很强烈。珐琅彩的种类比五彩多,一般器物少则七、八种,多达十几种,十分艳丽润泽。这些舶来的画珐琅工艺吸引了皇宫贵族的注意,同时也刺激了国内这一类工艺的生产,于是广州和北京内廷珐琅作的工匠分别试烧画珐琅。经过约十几年的时间,终于成功烧制出了具有我国民族艺术传统风格的画珐琅器,鼻烟壶就是主要的器型之一,同在康熙时期,在传统五彩瓷器的基础上,结合金属画珐琅的成功的烧制经验,瓷胎画珐琅,亦称珐琅彩应运而生,使这一古老的艺术门类增加新的品种,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珐琅彩鼻烟壶

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极为精湛,表现在要求瓷器的胎骨清白细腻,珐琅彩料丰富多彩,画面极富立体感那么雍正六年国内试制珐琅彩料的具体情况又是如何呢?具清宫档案记载:在康熙年间(1662-1622),清代的珐琅彩器生产基地主要在北京和广州两地,山东博山成为当时重要的珐琅釉料产地,到乾隆年间又增加了杨州,苏州两地,但质量和数量都不及广州和北京。从历史档案馆中有限的有关资料也能反映出清代前期创烧画珐琅及珐琅彩的工匠主要来源是:从广东挑选珐琅匠,从江西征募画匠,从山东博山征召烧制珐琅釉料工匠,他们先由当地官员举荐或被征召,进入清皇室内务府造办处为皇家服务,这些工匠大多有姓可查,但也只有姓无名的,而且又有相当一部分籍贯无法考证,他们一般在内务府造办处、养心殿、圆明园珐琅作供职服役。博山大量有关志书资料中,关于山东博山(古时亦称颜神镇)作为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烧制珐琅彩器釉料的重要产地,被每次提及,然工匠之姓名,包括赴京的工匠姓名均未提及,身为博山人氏,当时先后历任顺治,康熙时期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的孙廷铨,康熙十八年归隐乡居后,整理编著的<<颜山杂记 琉璃>>也只延续到康熙十七年,主要记述琉璃料器生产中的配料,工艺及成品等,还未涉及这一领域,从时间上也未能涉及这一事件,包括乾隆时期及后来的著述也未能全面详尽的反映这一历史原貌,不能不说是一件值得遗憾的事情,也反映出了当时上层及文人并不重视作为平民工匠的这一现象。

珐琅彩鼻烟壶

雍正六年(1728)清宫造办处记载:七月十二日,圆明园来帖称,怡亲王交西洋珐琅料九种(略),旧有珐琅料九种(略),新练珐琅料:月白色、白色、黄色、浅绿色、亮青色、蓝色、松绿色、亮绿色、黑色九种,新增珐琅料:软白色、秋香色、淡松黄绿色、藕荷色、浅绿色、酱色、深葡萄色、青铜色、松黄色九种,据此可证实这一时期珐琅彩釉料已全面试烧成功,且色彩更为丰富,逐步取代了进口,完成了从完全依赖进口到纯粹国产这一进程。

清代料胎画珐琅鼻烟壶

从鉴定意义上讲,明代的珐琅器及清初的画珐琅系进口料,相比较而言玻璃光强,具有半透明感,比较艳丽,而清代自制料的珐琅彩玻璃光弱,金属质感强,从装饰特点上看康熙时期以色地为主,雍正时期则花、鸟、山、石配以诗即成为诗书相结合的艺术珍品,乾隆时期则将童子、街市楼宇、西洋女子作为装饰,更具生活气息,活泼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