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73|回复: 0

青铜鼎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4 16: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到青铜器,首先想到的就是鼎。
陈列在博物馆的青铜鼎,
总会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后母戊鼎



鼎是商周青铜器中数量极多,
地位非常重要的器类之一,
在贵族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
也是贵族进行礼制活动时,
最重要的礼器。


淳化大鼎



例如我们常说的“一言九鼎”。
形容言语极有分量。
那九鼎又是什么呢?
相传夏朝初年,
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
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
铸造九鼎, 象征九州,
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
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
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大禹像(东汉画像石拓片)



《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大禹鼎是否存在仍是个谜,
但九鼎的意义确如文所述。
到春秋战国时期,
秦、楚等霸主国家都曾兴师到周王城洛邑求鼎。
意欲彰显自己的霸主之位。
楚庄王称霸天下,当他兴兵攻打洛水流域的陆浑时,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别有用心地问王孙满九鼎轻重,王孙满则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用在德不在鼎的道理回复了楚庄王。
这也就是“问鼎中原”的来历。
形容对权利地位的觊觎。

大克鼎



因为鼎如此重要,
所以也经常被刻上铭文,
用来歌功颂德。
其中毛公鼎因
“字数最多,篇幅最长“而拔得头筹。

毛公鼎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重器,
因作器人为毛公而得名。
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
别看只有500字,
却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
而且内容丰富详实,
颇具信息量。
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
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毛公鼎铭文


大致内容为:
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这件毛公鼎就如同功德碑,
既记载了自己的功绩,
同时也赞扬了天子的贤德,
还成为了教化子孙的典章,
可谓一举三得。

毛公鼎铭文拓片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
毛公鼎虽为礼器,
但整个造型浑厚凝重,
饰纹简洁古雅朴素,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说明西周晚期的鼎,
已经逐渐开始向世俗发展了。

毛公鼎立体拓片



到春秋战国由于周天子名存实亡礼制崩坏,
更多的鼎开始流于世间用于实用器,
开始回归了它的本质——“一口锅子”。
鼎最初的功能就是用来煮肉的。
在考古发掘出土的许多鼎中,
会发现底部和足部有烟炱,
说明底部受到过碳火的灼烧。



商 兽面纹青铜鼎(底部与腹部有烟炱痕迹)
还有的鼎自名“豕鼎”、“羊鼎”,
应该是用来盛煮猪肉、羊肉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
鼎与肉其实是对应的,
就例如周朝曾经制定列鼎制度,
不同等级、不同地位,
所使用鼎数量不同,
代表了可食用的肉的种类不同。
具体如图中所述:



从图中我们看到,
周天子虽然可以食用的肉食最多,
但也不过九种,
但事实上远不止这些。
2010年11月25日,在陕西省咸阳机场发现了一座战国时期的秦朝古墓,发现了一件青铜鼎。考古专家在搬运青铜鼎的时候发现鼎内有声响,专家以为是雨水,也没在意。可当他们将青铜鼎带到研究院时才发现,青铜鼎内装的不是什么雨水而是动物的骨头汤,里面还有动物的骨头。鼎内的液体呈浑浊状,没有异味。经鉴定该动物的尸骨是狗的尸骨,这锅狗肉汤历经两千多年之所以没有挥发的原因是墓穴内密闭条件很好,铜鼎的密封效果也较好,所以鼎内的汤汁才保留到了现在。


现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明在战国时期,
人们吃的肉食,
远不止列鼎制度中那些种类。
在其它地区的考古发掘中
还发现了各色各样的食物,
这都体现了古代人的饮食生活习惯。

现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鼎在主流发展过程中,
从一个实用器,
走上了历史的“神坛”,
成为身份的象征,
然后又回到一口锅子,
其间不仅演绎出了历史的更迭,
更记载了从生活到文化的演变。
商彝周鼎,明礼制,载史实,
在众多鼎的背后,
还有更多的“故事”,
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讲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