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58|回复: 0

一座回流的噶当铜供养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4 17: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13世纪西藏地区噶当派黄铜合金供养佛塔

  云南省文物总店最近从英国征集得一座铜质供养佛塔,该塔与国内常见佛塔有所不同,殊为罕见。

  细观此塔,黄铜合金质地,表面精磨。塔刹为莲花宝顶,下承莲纹华盖。十三级相轮,有“十三天”之意,代表修成正果的十三个阶段。相轮之下为山字型须弥刹座。覆钵式塔身,饰两条金刚圈。圆形塔座,腰部雕有覆莲和仰莲,底边周圈饰联珠纹。塔内装藏,封底刻有十字金刚宝杵纹。该塔制作精湛,构思巧妙,虽不华美,却极为精致,透出深沉内敛之气。我们认为,此塔为十三世纪藏西地区的噶当派黄铜合金供养佛塔(kadampachorten)。

  佛塔起源于印度,亦称宝塔,是佛教的象征,原为梵文“Stupa”(窣堵波)的音译,又称为浮屠,即来源“Buddastupa”。佛塔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其形制实为覆钵形的土冢。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塔的建筑逐渐风行中原。《后汉书》曾载:“大起浮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有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斗转星移,印度原有的窣堵波与中国传统的楼阁相结合,便产生了楼阁式的佛塔,继而衍生出密檐式塔。在我国最常见的佛塔除以上两种之外,还有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等。与中原相比,藏区的佛塔产生时间略晚。据记载,佛塔建筑于公元七世纪中叶传入西藏,印度的覆钵式塔与西藏原有苯教的土石塔结合,并融入藏族的建筑艺术,最终使藏式佛塔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建筑类型。它作为圣物,供信徒顶礼膜拜,同时又威慑压制邪恶或异己力量。从藏传佛教仪轨分类,早期常见有噶当塔等供养塔,形制多与印度佛塔相似。14世纪后,除极少的异形塔外藏区所有佛塔可归入藏传佛教八大类型塔中,通称“善逝八大佛塔”,即聚莲塔(莲聚塔)、伏魔塔(菩提塔)、法轮塔(吉祥塔)、神变塔、天降塔(降凡塔)、和合塔(和平塔)、尊胜塔(胜利塔)、涅磐塔。

  西藏后弘期,随着伊斯兰教大举入侵印度,佛教高僧逃至尼泊尔等地,公元1039年,阿底峡尊者进入西藏阿里地区传法,他创建的噶当教派在西藏一度盛行。十一至十三世纪间,噶当教派成为西藏最具影响力的教派,而此期间克什米尔等地工匠大量涌入藏西地区为噶当派寺院制造佛像及供养塔等佛事用物,其中又以佛塔形制特别,久后习惯称其为“噶当塔”。噶当塔,既有露天佛塔,也有室内灵塔;既有土石垒砌的也有金属质地的。西藏寺庙中曾发现供养着非常珍贵的合金噶当塔,这类塔大小不一,从一米多高到十几厘米都有,造型独特,制作精美。

  此座回流的噶当塔,即是珍贵的合金噶当塔。造型较古拙简朴,线条流畅而富有力度,极具神韵。根据已发布材料分析,大英博物馆现藏有与此非常相似的佛塔(W.Zwalf, Buddhism:Art and Faith,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Limited, P.139,1985)。W.Zwalf认为此塔属藏式佛塔模型,年代约在十二世纪或略晚,并推测属噶当派法器。从铜质和工艺技法分析,此两座噶当塔与十二至十三世纪克什米尔及藏西地区铜佛像基本一致。例如,用黄铜制作,铜质黄而泛白,质地莹润光亮,一般不鎏金。整体铸就后抛光处理。莲瓣宽大扁平,似叶片状,底座的莲瓣纹饰比较朴素,尖端呈卷唇的形状,形制古朴大方。

  十三世纪后,伴随着萨迦派、格鲁派的相继兴起,噶当派势力逐渐衰弱,然而此种供养塔一直被传承,但铜质及做工明显不及前代。首先,明清时期噶当塔所用黄铜质地有所下降,这可能与合金配方有关,铜质逐渐从黄中泛白转向泛黄,质地也无莹润之感。其次,明清时期铸造打磨工艺不及以前规整精细,从原来的单体浇铸变为三段式浇铸,焊接痕迹明显且不牢固。再次,纹饰有所变化,尤其以莲瓣时代特征突出,年代越晚莲瓣的刻划越显粗糙。另外,明清时期噶当塔常在塔刹莲花宝顶之上覆一宝珠(,此现象不见于早期噶当塔。

  综上,就目前的材料分析,早期合金噶当供养塔存世数量不多,云南省文物总店不远万里从英国带回的此座精美的噶当塔,弥足珍贵。同时,也不失为一桩幸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