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67|回复: 0

西夏文钱币“大业寳财”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12 16: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西夏文钱币“大业寳财”顺腾到“大夏真兴”的所在地域,有关拓跋氏族的血脉追踪

  李子999--西夏泉女

  在中国历史中,位于大西北处的新疆、宁夏、甘肃、陕西、内蒙一带。曾有一族崇尚白色、尚武善战、极具神秘色彩的党项羌人,他们建立了一个长达190多年的西夏帝国,后在公元1227年被蒙古成吉思汗的军队所灭。党项人的族群首领姓氏为:拓跋氏。

  公元634年(大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曾赐国姓“李”给拓跋氏族首领拓跋赤辞,并加封官爵。拓跋氏族及党项人与大唐佼好,享受着大唐恩惠200多年,随着大唐兴衰,历经400年不断的战争、和平、战争,两渡流离迁徙后,终于在河西走廊立足,与当时的宋帝国,辽帝国形成鼎立。西夏王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自己改王称帝,立国号为:“大白高”,对内称:大白高国;对外称:大夏国;(俄罗斯学者将西夏说成是“白色帝国”)。

  笔者在追踪拓跋氏族血脉的同时,将解译一枚西夏文钱币,此钱币:上右下左旋读。钱币上的第一个字,在夏汉字典里解译是:大、太、弘、巨…意思,这个字在前期的西夏文钱币破译中做过解译,就不在多解了,取“大”字,因为“大”字代表着西夏王朝的国号,即“大白高国”,就像“中”字代表着:中国一样。第二个字在夏汉字典里有两种解释:1。天也,2。活业、营生也,这里取“业”字,代表着“民生”的意思。第三;第四二字是:寳财,不必多解。此西夏文钱币读作“大业寳财”,意思是:大白高国的民生财宝。

  早在公元407年(东晋、十六国时期),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在陕西立国称“夏”,并于公元419年占领长安后建元“真兴”。大夏政权的统治地区为:陕西、甘肃、内蒙。“大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大夏真兴” 钱币或于此时铸造,或是属于“纪念币”,形制上有莽钱遗风,是历史上首例国号与年号合并的钱币。

  大夏真兴王朝没能像统治者期许的那么美好,真兴六年(公元425年)赫连勃勃逝世,大夏国每况日下,两年后其政权被北魏所灭。可见“大夏真兴”的历史存在期很短,最多十年,至今也只是发现了这一种钱币。

  北魏的前身是北方游牧鲜卑族,该民族自东汉以来,经常与汉人接触,不仅占据匈奴故地,而且据有东起辽东,西至陇西大片土地。公元386年,代国后代拓跋珪,自称代王,建立北魏,以后统一了中国北方,形成与南朝对立。

  南北朝时期,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南方中原汉族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时代,这期间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掀起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拓跋氏族群源本是游牧为生,当由北向南推进时,从游牧业转向农耕业,必然向汉人的定居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进一步改变落后的统治制度,吸纳汉人的先进文明,孝文帝实行了:迁都、改革官制、 禁止胡语、胡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同族通婚、礼乐刑法等方面的汉化改革。

  为了统一国家,就必须加速北魏政权的汉化过程,公元496年,孝文帝改帝室拓跋氏为元氏,北魏太祖以来的作大著姓,皆改为汉姓。

  孝文帝下令禁止鲜卑同姓内部通婚的陋俗,并且自己带头倡导和推行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姓通婚。通过异族间的通婚关系,进一步融合了鲜卑族与汉民间的关系,也使鲜卑贵族和汉人名望士族紧密的结合起来了,不仅消除了双方存在的民族予盾,而且使二者血统达到融合,支持北魏的封建政权的统治。

  自孝文帝改革以后,汉文化在北朝兴起,但是仍然有很多鲜卑人抵制。后由于魏孝文帝英年早逝,不久北魏国内陷入混乱。鲜卑贵族争权夺利,导致北魏分裂。西魏由宇文氏掌握实权,东魏由高氏掌握实权。几十年后,两魏分别为被北齐和北周所代替。

  由于血统的融合、改朝换代、国家分裂、战争等因素,高贵的拓跋氏族在史料中不知了去向……直到公元634年,唐朝贞观八年,还是在西域的这片土地上,出现了“党项羌族”身份的拓跋姓氏。唐太宗李世民赐国姓“李”给拓跋赤辞,并封官加爵为:西戎州都督。但史料中没有记载拓跋赤辞使用过唐赐国姓。

  50多年后,大唐再现的党项羌人拓跋姓氏难道是一种巧合吗?北魏时期的拓跋氏帝王能为了民族生存,同周边的汉人及其它民族融合一起,能为了统一国家更改姓氏,难道就不能为生存保留血脉,与羌族人融合吗?

  笔者认为北魏时期的鲜卑拓跋氏族与大唐时期出现的党项拓跋氏族是血脉相承的,是属于同种DNA。

1.jpg


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