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64|回复: 0

浙江省博物馆藏宋代龙泉窑瓷器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3 09: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宋早期,龙泉窑的产品以淡青釉瓷器为主,在装饰技法上多使用“划花”手法,支烧工艺采用垫圈泥点支烧,与同时期的越窑非常相似,器型也带有强烈的越窑风格,从器物的外表来判断,二者很难区分。此后开始出现一些独特的器型,如夹层碗、五管瓶、龙虎瓶等,在装饰技法上多使用篦划纹填充纹饰。在施釉技法上,仍使用传统的石灰釉,施釉较薄,釉色以青黄色为主。
1.jpg
北宋 龙泉窑青瓷刻划花执壶
北宋龙泉窑青瓷刻划花执壶

口径7.7、底径7、高20厘米。浅盘口,细长颈,八棱腹,圈足外撇。流长而弯曲,把手背中间被分成两股,肩部置有一对系,中间亦分成两股。腹部的每个区域内都用细线划满花叶纹。通体施淡青釉,圈足内部也有釉,足端无釉。此件执壶制作规整,纹饰优美,为注酒器。初创时期的龙泉窑较多地烧造淡青釉产品,生产年代大致在北宋早期。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带有强烈的越窑风格。越窑是宋以前浙江的制瓷中心,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的巅峰时期,进入北宋以后快速走向衰落直至停烧。关于越窑停烧的原因,目前主要的观点是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规模快速扩张导致燃料不足。越窑的部分工匠转移到龙泉地区烧造瓷器,因此早期的龙泉窑青瓷产品带有强烈的越窑风格。这件淡青釉执壶的八棱腹与唐代越窑生产的八棱净瓶十分相似,线条纤细的划花纹饰也是五代宋初越窑产品的特色之一。这件执壶年代应该在北宋早期。

2.jpg
北宋 龙泉窑青瓷刻划花夹层碗
北宋龙泉窑青瓷刻划花夹层碗

口径14.4、底径9、高6.7厘米。由内外两层组合而成,内层呈浅盘状,盘底有一道弦纹,弦纹内刻划三朵莲花纹饰。外层深腹,下腹弧收,大平底,底中央有一圆孔,以碗底为中心,自下而上外壁刻划有十六瓣莲瓣纹,莲瓣的顶部有一道弦纹,莲瓣纹内有细线条。内外夹层中空。通体是青绿色釉,底部无釉,底中心圆孔边缘有釉。为龙泉窑淡青釉产品,年代大致在北宋早期。

3.jpg
北宋 龙泉窑青瓷刻划花盖瓶
北宋龙泉窑青瓷刻划花盖瓶

口径8.1、底径6.9、通高29.5厘米。盘口微敛,喇叭形短颈,溜肩,长弧腹,圈足。颈肩相连处各饰两道弦纹。腹部用减地法施六道纵向凸棱,将腹部分为六个区间,每个区间内刻划一花叶纹,中填篦纹,纹饰基本相同。器盖子口,盖面呈覆盆状,上饰篦划纹,呈水波状,盖钮为宝珠状,宝珠腰部有凸沿。通体施青黄色釉,玻璃质感强,釉面有冰裂和缩釉现象。器盖内部、口沿、圈足内部无釉,胎呈青灰色。与浙江龙泉市塔石乡秋畈村北宋元丰元年(1078)墓出土青瓷瓶的器型、纹饰十分相似,年代推测大致在北宋中晚期。
4.jpg
北宋 龙泉窑青瓷带盖五管瓶
北宋龙泉窑青瓷带盖五管瓶

口径8、底径9、高31厘米。器盖为覆盘式,盖钮呈宝珠形,宝珠下部有凸沿,盖面刻划覆莲纹。器身短直口,腹有五节,上四节宽度基本相同。自上往下逐渐外扩,第五节较长,逐渐内收,圈足外撇。第二节处置有等距离的五管。腹部二、三、四节刻逆向斜条状纹饰,第五节刻划双层仰莲纹,瓣面填充篦纹。釉色青黄相间,玻质感较强。圈足足端和内部无釉,露胎处呈土黄色。五管瓶是北宋龙泉窑的特色产品之一,多出于墓葬,为随葬用的明器。与此件相似器型的器物在龙泉龙泉市塔石乡秋畈村北宋元丰元年(1078)墓也有出土,年代推测大致在北宋中晚期。

5.jpg
北宋 龙泉窑青瓷盘龙瓶
北宋龙泉窑青瓷盘龙瓶

口径5.1、底径6.8、高24.8厘米。盂形口,长直颈,圆肩,深弧腹,圈足。肩部装饰一道捏制的波浪纹,其上堆塑一条上下翻腾的龙,四足三爪,周围有花、石、祥云点缀。器腹上下各饰一道弦纹,中间刻划缠枝牡丹纹。胫部刻划仰莲纹,纹饰中填充篦划纹。通体施青黄色釉,口沿与底部无釉。宋代龙泉窑多生产此类以龙虎为主题的堆塑瓶,并称为龙虎瓶。
6.jpg
北宋 龙泉窑青瓷莲瓣纹敛口钵

口径5、底径3.5、高5厘米。敛口,折唇,斜直腹,平底微向内凹,腹部刻有仰莲纹,上划有篦纹,通体施青黄色釉。莲瓣纹钵是宋代龙泉窑的典型产品之一,南宋时期也有生产,并且出现了圈足。这件莲瓣纹钵出土于杭州葛岭工地,造型规整,简洁优雅,为宋人的文房用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