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19|回复: 0

青铜器典型代表 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2 17: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最典型的代表,没有哪一种器物像鼎那样渗透到我们的历史、文化与思维之中。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传世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毛公鼎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
鼎形状主要有圆鼎、方鼎和分档鼎(也叫鬲鼎)三种。圆鼎在整个青铜时代都在使用,方鼎和分档鼎则流行于商代到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1.jpg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成为社稷的象征和体现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商代尊神尚鬼,事无巨细都要进行占卜,作为祭祀祖先神鬼的铜鼎造型雄奇,风格诡异,纹饰狞厉,具有一种威严、神秘感。
从商代后期开始,铜鼎铭文逐渐增多,西周更甚,内容有关于人物、战争、分封、赏赐、册命、土地制度、诉讼刑罚等。

2.jpg

周代使用的鼎,按其使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即镬鼎、升鼎(正鼎)、羞鼎(陪鼎)。镬鼎一般形体巨大,多无盖,用来煮白牲肉,多放在庭外;升鼎也称正鼎,是盛放从镬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羞鼎则是盛放佐料的肉羹,与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贵族在宴饮时,先将牛羊猪等牲体在镬鼎中煮熟,然后用“匕”取出来放入升鼎。为了保温和防灰,鼎一般要加上盖子,盖有特殊的名称叫做“鼏[mì]”, 鼏一般用茅草或竹子编织而成,也有用青铜制作的。 将盛肉的鼎从庖厨移送到宴饮的场所,是用“铉”贯穿鼎的两耳抬走,即抬鼎专用的杠子,文献中写作“扃”。 鼎不是直接食器,所以食用之前,要再次用匕将肉从鼎中取出,放在俎上,然后再陈设在食案上,鼎和俎一般配套使用,在礼器的组合中,鼎和俎的数量一般是相等的。 从《周礼》《仪礼》《礼记》等文献来看,用鼎的个数基本为奇数,即所谓的“鼎俎奇,笾豆偶”的规则。即鼎俎一般配套使用,祭祀或宴飨时一鼎一俎。

3.jpg

周代实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社会等级分明,为了维护这种等级关系,根据地位、等级差别规定在宴享或祭祀活动中使用不同的器物及其组合、数量,这种不同组合和数量的器物是身份、地位的标志,称为礼器。鼎就是别尊卑、明上下的礼器之一。按照规定,天子(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用太牢九鼎(牛羊猪三牲,称为太牢),九鼎分别盛放牛、羊、猪、鱼(干鱼)、腊(干肉)、肠胃、肤、鲜鱼、鲜腊九种肉食。卿大夫用太牢七鼎,无鲜鱼、鲜腊。大夫用少牢五鼎(三牲中无牛,称少牢),再减牛、肠胃。士在特殊场合用少牢三鼎,肉食为猪、鱼、腊;一般情况只能用一鼎,盛小猪。与盛肉的鼎相配,用于盛饭食的簋的数量也有规定,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三鼎配二簋。这种鼎形状相同,大小相次,故称为列鼎。

4.jpg

《仪礼·公食大夫礼第九》载:“(公)即位。具,羹定,甸人陈鼎七,当门,南面,西上。”在诸侯即位之时,嘱咐甸人陈放食物和食器,牲肉煮熟,诸侯国君款待来聘大夫之时,大夫坐定,甸人才将七只鼎陈放在庙门外,正对着庙门,鼎面朝南,以西边为上位。从《公食大夫礼》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一方面表明了鼎在宴飨之礼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可由“七鼎具陈,鼎面朝南,西为上位”的行礼方式窥知西周礼仪制度的严肃与神圣。

5.jpg
西周后期,周王朝势力衰落,各分封的诸侯国力量强盛,他们逐渐不遵守周王朝的制度而各行其是,西周时期建立起来的秩序被打破,出现“礼崩乐坏”“僭越”的局面,用鼎制度随之瓦解。商周时期,人们认为人死后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为了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方式,活着的人往往把死者生前所使用的东西一起放进墓中随葬,因此,根据考古发掘从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可以了解当时的用鼎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