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44|回复: 0

元代凤凰麒麟孔雀牡丹扁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4 09: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英国收藏的这件文物罕见。先不说元青花扁壶存世数量寥寥无几,更重要的是这个扁壶在仅有的几个里面,器型大,纹饰精美,发色鲜艳,属于典型的苏勃泥青发色,完全能作为至正型元青花标准器。更加珍贵的是,这个文物扁壶的纹饰一面是麒麟凤凰,一面是孔雀牡丹纹。

2.jpg
至元二年的元朝宫廷禁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至元二年是1336年,离至正型元青花下限至正十一年1351年仅有15年。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元青花扁壶文物上有罕见的麒麟,鸾凤纹饰,可见要不此器是1336年后1351年前烧制的御用器(只有御用器可以用麒麟鸾凤纹),要不此器烧制时间早于1336年,属于元廷下禁令之前烧制的器物。
无论哪一种解释,都可以说明此文物极为珍贵。
3.jpg
先说第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英国收藏的这件元青花扁壶文物为1351年前为皇宫烧制的御用器。这种御用器极为少见,五爪龙仅见景德镇遗址出土的龙纹围棋罐残器,而八龙九龙,福寿字,万寿字的元瓷文物根本就没有任何资料发表公开。白兔灵芝纹则仅有故宫收藏的一件元釉里红白兔灵芝纹玉壶春瓶文物存世,根本没有见过青花瓷的白兔灵芝纹。如果本器是第一种可能性,那么它就是罕见的元青花御用瓷器,和普通至正型元青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属于元代青花瓷器文物中最高等级的御用器。
4.jpg
再说第二种可能性,那就是这件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瓷器烧制于元朝宫廷禁令发布之前的至元二年,也就是1335年!如果此说更为准确的话,无疑对于陶瓷史而言,具有更高的价值。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至正年号是至正七年,而且那件瓷器不能称为青花瓷。而至正十一年的那对瓶子,只能证明至正十一年确有元青花。所谓至正型就是这么命名的。如果此器能被确认为第二种可能性,则至正型元青花概念可以改写,至元型元青花才是所谓至正型元青花瓷器的真正名称。
5.jpg
元代的龙纹瓷器多见,其实都不是龙纹,都是蟒纹。清代有四爪为蟒,五爪为龙的说法。有人说元代的蟒和龙并没有爪子多少的区别,其实不然。元代宫廷明确规定,双角五爪龙不许臣庶服用,属于皇帝御用的,四爪,三爪则不禁止。可见不管有没有蟒和龙的不同说法,其等级在元代就已经是存在了的。
只有皇帝可以服用双角五爪龙,而麒麟排位在首位,远在双角五爪龙之前,可见麒麟鸾凤在元代宫廷地位极高。龙纹普通百姓都可以用,而麒麟不许,自诩为龙的传人可能真只是汉族的特色文化,对于蒙古族而言,并不一定那么重视。但五爪龙肯定是元代开始出现的。
6.jpg
而三爪,四爪的区别,应该在于三爪龙更早一些,四爪龙较晚。五代时期瓷器上就出现了三爪龙,而五代到北宋时期的龙纹瓷器一般以定窑居多。越窑次之。定窑龙纹多为印花,越窑龙纹则基本上是刻花。应该说在北宋时期还很罕见四爪,五爪龙纹。

三爪龙,四爪龙,五爪龙的出现,应该说成熟于元代。可能就是因为元代龙袍上的五爪金龙有了五个爪子,而民间仿制的丝织品则出现了少一个爪子的绸缎,则瓷器上的龙纹也出现了四爪。当时皇帝对这些不太感冒,仅仅下了一个旨意说,类似咱家那种五爪通背大龙的缎子,不叫织者。所以元代的龙纹还没有像明清时期那样特别被皇室所重,瓷器上的三爪四爪龙纹多见,龙泉青瓷上也非常多见。

7.jpg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这画的是麒麟吗?还是其他瑞兽或者狮子?对于麒麟的长相有很多说法,但最早的说法来自汉许慎《说文解字·十》:“麒,仁宠也,麋身龙尾一角;麐(麟),牝麒也。”这是古代文献所见最早的关于麒麟的记载。可以肯定的说,这个就是麒麟。头上一只角,像麋鹿一样的身子,龙尾是麒麟的特征。而元青花的狮子纹不是这样的。可见下图这件狮子纹玉壶春瓶的画法,头上没有角,头部也不像龙。其他瑞兽则和麒麟差距较大。

8.jpg
除了纹饰等级特别高以外,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此件扁壶的器型极为罕见,据统计全世界馆藏类似器不超过5件。(曾经有过资料,时间长了找不到了,民间是否收藏本文不予讨论)器型罕见也是文物经济价值的最要因素。但除了器型,纹饰都高等级罕见以外,此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属于元青花中的上料所制。也就是说,这件瓷器所使用的青花彩绘原料,是元青花瓷器里最好的那一种!所以发色蓝艳,锡光,晕散,墨水渣子印,下陷,各种典型的进口苏料特征极为明显。和传世那件所谓的至正十一年标准器张文进瓶一比,则此器的精美程度(含发色)远远超过张文进瓶。也因此更说明了这件器物当时就是为皇室烧制,属于皇帝御用品的御器特征。

9.jpg
值得注意的是,这件元青花扁壶文物,肩部出现一种胎釉剥离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伊朗,土耳其收藏的元青花瓷器文物中比较常见,而国内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瓷中则非常罕见。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由于保管程度不好而形成的。笔者研究过元青花瓷器的分期,结果发现早期的元青花的釉有一种类似于皮包骨的釉,很稀薄,极容易被土壤腐蚀。而中期的元青花瓷器胎釉结合依然不够好,主要产品都集中在中东地区,釉面肥润程度不够,可能当时并没有发生胎釉剥离,而后来经过数百年传世之后,才出现剥釉现象。晚期属于成熟期的元青花没有这种现像,釉质肥厚莹润,多数有类似于宣德器的橘皮纹,
但这种瓷器国内出土多,海外少见。究其原因,极有可能是元青花瓷器技术成熟后的部分本应出口到中东地区的产品由于战乱,无法正常出口,被窑工或农民军将领私藏,以及陈友谅时期继续仿制元青花瓷器的原因。

10.jpg
对于元青花瓷器文物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大一统的至正型青花瓷的归纳总结基础上。否则无法对于短短几十年的元青花瓷进行分析和分期。对于元青花瓷器的分期研究,目前尚不具备公之于众的基础,假以时日,才能真正解开元青花之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