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被遗忘的记忆:台湾军援南越大揭秘
1973年1月27日,南越在美国的压力下与北越在巴黎签署《巴黎和平协定》,并达成《停火协议》,2月17日协议生效。依照该协议规定,所有美国和其它驻南越的外国军队及其军事人员必须在同年3月底前全部撤出南越,台湾驻越军援团自不例外。不过在南越秘密要求下,台湾仍以"驻越建设顾问团"名义秘密派驻军事顾问。由于事属机密,加上很多资料在台湾军事顾问撤离越南时被焚毁,这段历史险些成为遗忘的记忆。
基于共同立场:台湾军援南越的时间甚早
奎山军官团,台湾协助南越整军的最早军事顾问团。揭开台湾援越尘封的历史,不难发现,为了共同反共立场,台湾派遣军事顾问赴南越时间甚早,最早的军事顾问团,就是1961年由当时的政工干部学校(政战学校)校长王升率军事顾问组成的"奎山军官团"。
1961年,南越总统吴庭艳受邀访问台湾,并参观"国军"演习,留下深刻印象。在与蒋介石及蒋经国会谈时,吴庭艳两度要求台湾派遣一位将军前往南越,协助军队整建。蒋介石决定派遣王升访越。王升随即赴南越参访,时间长达3个月,走访了南越各地和军事单位。返台后,又安排时任国防会议副秘书长的蒋经国密访西贡(胡志明市)。同年底,应吴庭艳所请,台湾派遣由王升任团长的7人军官团赴越,协助南越军方建立政战制度,即"奎山军官团"。越方因处境特殊,有所顾忌,因此委婉要求团员改穿便服。其实,当时越南共和国滴越)刚成立不久,军官军衔大都相当低,"国防部"各署长、海空军司令和陆军师长大都只是中校,故此台湾军官团还特别将该团成员军衔降一级。驻越期间,军官团协助南越军方成立政治作战研究班等班队,代训干部,并于1962年1月5日完成任务返国。
"中华民国"驻越军援团,台湾援越团首次更名。由于美国也认为南越有建立军中政战制度的必要,南越政府在和美方沟通后,来函给台湾"当局",请求再度派遣高级人员前往南越,协助建立军中政战制度。于是王升在1964年8月再访南越,与南越三军参谋长阮文绍将军(后出任南越总统)签订协议,由台湾派遣顾问团,协助南越建立政战制度。同年9月1日,南越国防部长兼三军总司令陈善谦上将,也发函给台"参谋总长"彭孟缉上将,正式邀请台湾派遣军事顾问团赴越。台湾"国防部"立即成立"中华民国驻越军事顾问团",以邓定远中将为首任团长,全团共15人,于10月8日飞抵西贡。
台湾军事顾问团除了在南越政战总局及所属各局派驻顾问外,还从1966年7月开始在各战术区"司令部"派驻顾问,隔年3月,又在海、空军司令部派驻顾问,使顾问人数增为31人。由于当时除了美国外,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与菲律宾等国都陆续派兵援助南越,因此南越政府特别成立"自由世界军援委员会",台湾也获邀参加,故此,1967年2月台军事顾问团改为"中华民国驻越军援团",团长也改称司令。当时的团长徐汝楫已是第三任,成为了第一任司令,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任司令为姜献祥。
台湾顾问团和军援团驻越期间,协助南越军方成立政战总局、建立各级政战组织、开办政战教官班、创建政战大学等。台驻越军援团是在1973年3月12日离越返抵台北,结束为期9年的援越工作。现在,位于胡志明市的前南越总统府独立宫(现已改称统一府)地下作战指挥中心还留有一张越文的"1968年越南共和国各同盟国驻越军队统计表",上面还标明"中华民国"派驻人数为31人,为台驻越军援团留下历史见证。
驻越建设顾问团,台湾援越团再次更名。1973年南北越签订《巴黎和平协定》后,所有援助南越的外国军队和军事人员必须全部撤出,越战彻底"越南化"。不过久经战乱的南越政府在孤立无援的情形下,希望台驻越军援团能继续协助,台湾"当局"基于共同反共的立场,决定继续予以援助。台湾军援团提出几个变通方案,与南越政府研究协调后,再经台湾"当局"核定,最后决定以"驻越建设顾问团"名义,继续留越援助。
台"国防部"便以"博爱项目"为代号,秘密进行"驻越建设顾问团"的筹组。驻越期间成员还加发每月300美元的补贴。1973年4月,建设团正式成立,团长为曾担任"奎山军官团"参谋长的刘戈仑少将,团员大部分为政战军官,于5月分两批抵西贡,并分赴南越军方政战总局所属各局及各战术区任顾问。不过海、空军司令部和政战大学并未再派遣顾问。建设团团员在南越,首先是拿公务护照,后来才改换外交护照,得以享受外交人员礼遇。南越军方也很重视建设团,派驻各单位顾问都配有翻译,团部则由一名中校管理,并派驻卫兵维护安全。团长配有座车,还提供数辆吉普车供团员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