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围内,对中国宋代瓷器的评价,都不乏溢美之词。世界各大博物馆,宋瓷从来都是馆藏珍品,在世界各大拍卖场,宋瓷也都是最瞩目的存在。宋瓷一眼看去朴素无华,不能以鲜亮耀眼博人眼球,也并不符合现代绝大多数人的审美眼光,但为什么,总有人把它捧在最高端的位置?
对瓷器艺术价值的评判,我认为是通过釉色,釉质,造型,纹饰给人的外在触动和内在感动的深度。
明清官窑彩瓷,通过鲜亮的纹饰色彩和规整端庄的造型给人强烈的视觉享受——最直观的就是“漂亮”二字,它的美多作用于感官的层次,把制瓷技术发挥到极致,把人类的主观创造力发挥到极致,能工巧作,为帝王制器,规矩约束颇多,为满足帝王喜好,工不厌精,风格所求多奢靡富丽,各朝瓷器都带有浓郁的个人审美特征,上之所好,下必趋之,制瓷业为国家管控的重要经济机构,官窑制瓷占据了社会绝大部分的资源和人力,使民间制瓷凋敝零落,人才匮乏,所作之器也多是满足日常所需,实用为主,瓷质多粗敝庸俗,泛善可陈。明清制瓷官窑和民窑,云泥之别,泾渭分明。
宋瓷,是通过纯净的釉色,如玉的釉质和简素的造型直指人内心,和自然之美产生共鸣。它所表现的美,更本质,更深入,也更长久。宋代制瓷技术尚有很多局限,但由于商贸发达,政策宽松,社会文化底蕴深厚,艺术创作环境自由,罗立在大江南北的众多民间窑场蓬勃发展,各个窑场就地取材,研发技术,自由创作,整个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和意识形态成为宋瓷创作的肥沃土壤,使宋瓷名窑名品迭出,民窑百花齐放,竞相争艳。
宋代单色釉瓷,由于纯净的釉色更契合自然本色的单纯和质朴,不事雕琢,简素自然是宋代统治者追求的审美理想,清水出芙蓉的审美意识,师法自然的创作意识,使宋瓷的釉色给人沉静,淡而有灵,静穆有神,意蕴深远的心灵体会,淡化了视觉的冲击,而多了内心的自省自律,满足了心灵的闲适和平静安宁!
宋瓷的釉面质感,虽追求玉质的温润,但由于技术限制或意识的有意所为,宋瓷的瓷胎淘洗多不够精研,瓷胎结构比较疏松,杂质和氧气水气含量高,釉水配方和燃料的选择多就地取材,燃料以木材居多,不同木材在燃烧过程中,火苗的窜动,温度高低变化,木材燃烧释放的草木精华,窑炉的结构,氧化焰还原焰的人工把握,施釉的工艺都会对釉水的呈色和质感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宋瓷釉面呈色色调多变;釉面质感丰富,有肥腻如脂,润泽如玉,清透如水,冷冽如冰的不同表现;在烧制过程中的开片缺陷,也成为釉面的独有装饰。釉面呈色,釉面质感,釉面开片机理等给人多样的视觉和触觉享受,使宋瓷的色釉之美丰富多样而灵动活波。而明清瓷和现代瓷釉面质感的呈现就单调和浅薄的多。
宋瓷的造型线条,多简洁清淡,自然天成,没有过多的修饰和人为的造作,追求一种最自然的呈现。宋瓷拉胚成型,有些修胎并不如明清瓷这般工整,厚釉粗胚有意追求一种拙璞的韵味,多见宋代文人的文房用器,哥窑,官窑,钧窑,建窑类瓷常见。有些修胎却极精,薄胎薄釉,器形秀美工整,追求自然的极致,如出筋的花瓣形器,轻薄秀丽,如自然盛开的清丽花朵,常见于定窑,汝窑,景德镇窑器。宋瓷线条的表现,不仅塑造瓷器的造型,在器物纹饰上线条表现也是多姿多彩,花鸟鱼虫,人物动物,诗词书法都可用刀刻,影印,笔画绘制娴熟的运用在瓷器装饰上,在釉色造型之外,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艺术之美。宋人对瓷器的热情,无关等级,不受约束,恣意创造,把对自然之美的领悟和感触,都体现在这土与火的艺术创造之中。
宋瓷的不可超越,在于宋人对器物的认识上升到道的境界,制器和用器,技术和审美,实用和观赏,生活和艺术,自然和人文都没有截然的区别,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宋瓷成为超然物外的存在,成为中国文化中高雅生活的典范,成为征服世界的东方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