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13|回复: 4

续--有关银币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8 21: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讲了一大堆不着边际的话,现在言归正传:(币面上戳的问题)由于老银币走翘市场,价格往上串,人们就把目光对准了它,因为有很多老钱币由于当时打了戳,在品相上就相差甚远,即不好看,又失观赏,更没人愿意收藏,这样就又造就了一批人(想办法“补戳”)要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经营者不是省油的灯。同时也扼杀了一大批(洗币不当和原来就有缺陷的老银币)。
要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个时段,都有不同的“造假者”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想方设法(造假)。老百姓包括钱币经营者都或多或少,深受其害。究其原因“文化印刷上的落后和文字上描述不够全面”给了老百姓一个摸摸糊的慨念,这样:造就了一大批专业造假人员!
现在,就是从业人员,也参入其中.明明一枚使用过的币,经过洗礼,成为了“没有使用过的原光币”。要知道“原光币”是很难很难“见到和买到”的。除非卖出的人他家从生产出来到收藏起就一直没被“非礼过”。这种情况有不有,给我的回答“有”!但微乎其微,总之,不会到处开花。
造假生产人员也不例外,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人造假,但造假的水平基本上和同时期相差不远,例如:民国时期的军伐,共产党的后方(为了战争需要),尽管造“假”,没有骗过人,只是含银量上的差异。(因为当时人们都在用,对他的认识还很深)解放后,基本上不在市面上流通和使用,经过几十年年幼的更叠,老辈人去世,新一代人只听到老辈人的述说和在书本上看过(由于文化印刷上的落后和文字上描述不够全面,最关键点是提到价值),这样就涌现出一大批想早早富裕的淘金者,误导了一大批人员被“上当受骗”。短期内“造假者”取得了利益,有了资本,同时也发生“假”已难以出售,于是改变策略,生产出了大量“真银假币”。
真所谓“社会是个大染缸”每个人都必须要在其中“染一染”方能成就,否则就是被“淘汰出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9 07: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戳记和新戳记是鉴别银元真假的好方法   有时候一个硬戳记就知道币是不是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9 08: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理整理,还是值得参考 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9 17: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学习.分享了(老兄你好;花甲之年了吧.精力充沛.........学习.)

点评

哈哈...z650722兄弟好....  发表于 2013-10-29 23:33
64l  发表于 2013-10-29 17: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30 09: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