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29|回复: 0

揭开神秘的 · 曜变天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0 14: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鼎论艺今天和大家掰扯收藏的话题了,最近又有人开始打探收藏的消息,艺术论事就满足一下他们的求知欲。
  揭开神秘的· 曜变天目
  吴雨哲 正上生古陶瓷沙龙
  
  一直不想落笔写这篇,但写建窑终究还是绕不过去。早写早超生~
  圈内人基本都知道:日本有八件中国瓷器定为“国宝”,位列前三甲全部是建窑”曜变天目“茶盏。其中“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所藏的“曜变天目”盏,更被日本人誉为“世界第一名碗”。他们认为这是上天所赐,誉其为至高无上的神品。几百年以来,这三件“曜变天目”盏在日本被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
  这些年随着建盏的普及,国人对日本这三件国宝的感受更是五味杂陈,因为中国连标本都没有。但我认为,真正懂行的日本人比我们郁闷尤久,也是因为中国连件标本都没出现过。这三件“曜变天目”找不着根!
  但凡是建窑当年烧制流向市场的合格品,无论是什么窑变,什么器型,在窑址都会有残次标本一一对应。可几十年来至今,窑址都快被挖空了,就没听说过有采集到“曜变”标本的。这也是我多年来,对这三件“曜变天目”也一直保有疑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直到前些年,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工地出了半件”曜变天目“标本。日方估计是如释重负,喜出望外——几十人的专家团和摄制组蜂拥赶赴杭州。这三件“曜变天目”终于和中国有了联系,可建阳窑址依然没有消息。全世界仅这三件半的“曜变天目”是建窑生产的吗?为什么窑址没有标本?
  我们先欣赏一下这全球已知的三件半。
  第一件:建窑曜变深束盏(曜变天目),国宝·柳宫御物·大名物,口径12.2cm,高7.2cm,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第二件:建窑曜变深束盏(曜变天目),国宝,口径13.6cm,高6.8cm,日本藤田美术馆藏。
  
  第三件:建窑曜变深束盏(曜变天目),国宝,口径12.2cm,高6.4cm,日本大德寺龙光院藏。
  
  第四件:建窑曜变深束盏(曜变天目),杭州城市遗址出土,国内仅见,私人收藏。
  
  带着垂涎与疑惑,我们来探究这神秘的“曜变天目”。
  下图所示为杭州的那件曜变天目残器。我分别用黄色方框与黄色圆框做了区域设定。1、2图的方框内是同一个地方。3、4图的圆框内也是同一处。我们仔细观察不难看出,这”曜变“从不同的角度看,所呈现的色彩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曜变”是不同波长的光折射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与建盏釉质本身无关。这与”彩虹“、”三棱镜“原理相同。彩虹是以水珠为介质,三棱镜是以截面呈三角形的透明材料(比如:有机玻璃)为介质。
  
  那么这个建盏是以什么为介质折射出七彩光呢?答案:氧化膜!色彩的获得是由于表面有一层无色透明的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当光线照射到薄膜上时,其反射光与通过薄膜的折射光发生光的干涉现象的结果。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彩色不锈钢就是这样的成理。再比如,水面上漂浮的油,随着水浪的起伏,也能折射出这种七彩炫目之光。
  我不是理化专业的,临阵擦枪,不亮也光吧。索性再露怯些,可以忽略不看。这是光的一种干涉现象。原来,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复色光。当一束平行光线照射到氧化膜表面,一部分光线进入氧化膜,再从下表面反射回来,共同形成干涉光。如果干涉光中两列光波正好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则使光波的振动加强;相反,如果波峰与波谷相遇,则使光波的振动减弱。白光产生上述干涉现象后,究竟哪种颜色的光波被加强了,主要取决于氧化膜的厚度。这个厚度变化是以微米为计量单位,我们肉眼是看不出来的。
  
  接下来我们该说说这曜变建盏上的氧化膜成因了,这非常重要。上图这件在沙龙,建窑匣钵里的标本,经常拿来泡茶用。也有氧化膜,这是匣钵里几百年形成的“窑膜”,很坚固,去不掉。不经意间也能看七彩折射光。和“曜变”光一样,没区别。唯一区别的是覆盖区域,这层”窑膜“覆盖釉面整体,包括斑或毫。我相信,玩建盏的圈内好友们,也都见过这样的七彩光,手里甚至也都有这样的标本或整器,一点不稀奇。说是“蛤蜊光”也可以。
  然而,这世界仅有的三件半"曜变天目",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氧化膜并非全覆盖。所有斑点部分,没有氧化膜。斑点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黑的釉色,色彩斑斓的七彩全围绕着黑色斑点印迹而展开,视觉上特别好看。所以日本人形容这三件盏日出有曜,曜变。很贴切。立足于他们的氧化膜成因与其它不同,使他们变得稀有。稀有是衡量一件艺术品珍贵与否的重要指标,很重要的指标。因此,成名品、国宝理所当然。
  
  曜变是如何形成的?如上图。左边这件是“曜变”建盏,右边这件的红斑建盏。大家是否看出,他们形态上很像?曜变天目氧化膜的成因,有可能是二次高温后形成的。达到一定高温后,氧化膜形成,红斑却“烧飞”了,所以斑点位置没有氧化膜。这和我上图窑址匣钵里的那个“窑膜”成因就不同了。
  好了,有时秘密就是一层窗户纸。我想此刻大家心中都有了各自的答案。
  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么就能说明,为什么窑址找不到曜变标本了。因为,曜变天目不是建窑的标准产品。是离开建窑后二次高温下形成的小概率事件,所以量还特别少。因为杭州出现的这一标本,所以,这个小概率事件和南宋帝都临安有关。
  至于如何二次高温?为何,二次高温?人为还是意外?有待后续研究。 以下收藏品由"珍俊堂陶瓷博物馆"提供:
  
  
  
  
  
  
  
  
  
  
  
  
  
  
  
  
  
  
  
  
  
  
  
  
  
  
本文由老鼎论艺交流团队,古玩通俗作家艺术品经纪编辑
  艺术文玩爱好者可以关注我们的订阅号:艺术品经纪
  更多问题微信交流:130221328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