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几点感想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古玩收藏这个圈子,随着收藏大军的迅速崛起,收藏活动的持续升温,问题也越来越多。喜欢收藏本来是一件好事,即可以丰富生活的内容,也可以提高文化的修养,但初入这个圈子的人,在没有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的同时就频频出手,按图索骥,抱着捡漏的心理,听着故事上着当。每每看到这样的人,碰到这样的事,总想过去说两句劝两句,可碍于市场的潜规则又不便开口,感觉甚是惋惜。在这里说说自己这些年收藏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希望对这些朋友有点帮助。
收藏不要“按图索骥” 搞收藏需要多读书。很多收藏专著是凝结了历代收藏大家一生的心血和经验,对我们了解藏品鉴赏藏品有着很大的帮助,但如今的收藏书籍良莠不齐,有的为了卖书,违背良心,违背市场规律,不是告诉收藏者怎样鉴别藏品,怎样防止上当,而是用标高藏品的价格来吸引初入收藏的朋友购买他们的书。笔者在古玩市场亲眼见过许多这样的朋友,他们手里拿着书对照着图案去寻找藏品,“捡漏”在他们身上频频发生,到头来买了一堆假货还沾沾自喜。 搞收藏,一定不能按图索骥,书上只是给我们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告诉我们藏品所在年代的历史特征。但现在的造假手段非常高明,曾有媒体报道,某顶级国际大拍卖公司以200多万元价格拍出的雍正官窑青花碗,就是景德镇高手的当代仿品;南方某海关截获、北京文物专家鉴定的战国玉器,竟是安徽蚌埠加工制作的当代玉雕工艺品。所以要想在收藏过程中少上当和不上当,就要从基础做起,既要多读书 读好书又要大量的接触实物。当然,这里指的实物不是只指真品,还包括赝品。只有大量的上手实物,长期的观察和对比真假之间细节上的差异,才能慢慢的积累自己的经验,避免买了假货还以为了捡漏。捡漏只会发生在有着丰富的收藏知识和收藏经验的藏家身上。 收藏要有好的心态 搞收藏,心态很重要,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从喜欢的门类入手。如果是以赚钱为目的,想短时间内从这里淘金,那前面等着你的只能是上当。 因为只有喜欢才会用心去研究,才容易上手。一开始搞收藏不能定位太高,如钱币收藏,初入收藏的人不要以珍稀钱币和大名誉品为目标,要循序渐进,先从历代普通流通币入手,因为普通流通币由于价格低廉,作伪者不屑为之,而普品从铸造工艺、钱文字体到锈蚀包浆与同等环境相同年代的珍品、名品是一样的,所以普品入手多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鉴赏知识后,再见到珍稀钱币后就能很理性的去分析去鉴别。再说瓷器收藏,一些人上来就奔什么清三代、 名窑精品、甚至是官窑、元青花,那上当也就是必然的了。有人说民窑烧制的百姓用瓷工艺简单,艺术性差,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观察,就会发现民窑瓷或说百姓用瓷简单中含着那个时代韵味,通俗中体现着自然之美,更贴近自然,更融于生活。在我的收藏品当中有一对民窑碗,上面绘的是一只黑尾红衣大公鸡,寥寥数笔却充分体现出了公鸡自然的形态和神态,让人不由得联想到这就是农家院中那只每天清晨准时报晓的大公鸡。现代造假者的手段愈来愈高,只从藏品本身去鉴别还远远不够,还要了解造假的过程和售假的手段,售假者的故事只能听不能信,听只是为了更多的去了解他们售假的漏洞,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故事听得多了,也就对售假免疫了。如果自己的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最好是到搞专项的信誉好的古玩店去购藏自己喜欢的藏品,虽然价格高些但上当的几率要小得多,因为他们中间很多本身就是搞收藏的,以此为业也是以藏养藏,一般为了自己的信誉也不会去故意售假。 集跬步而登高的道理多数人都懂,但真正应用到自己的收藏行为中就迷失了。我们应该踏下心来从基础做起,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真正去享受收藏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其实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古董玩器数不胜数,即使是大收藏家,他们手中的藏品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收藏不能以自己收藏了多少藏品为目的,而应当是以了解历史,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目的。齐白石先生有一方印,叫做“万物过眼,即为我有。”面对收藏,保持“过眼即是拥有”的心态很重要。一件藏品,被你看上并收藏,其实就是一种缘 分。但一件藏品究竟会被你藏多久,后来会去哪里,你很难把握。收藏界有这样一句老话“好货不过三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收藏更要有好的品质 被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是一位大收藏家,张先生的藏品质优量大名闻遐迩,许多藏品堪称国宝,他的人品更是让人敬佩。他曾不惜倾家荡产买下传世国宝--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为的就是不让这件国宝流失海外。后来,日本人欲出30万元购买,亦遭拒绝。可到了1956年国人购买公债时,张伯驹却将《游春图》连同我国最古老的书法西晋陆机的《平复帖》等一大批珍稀藏品出售,所得款项全部购买了公债。政府为此奖励他20万元,张伯驹先生分文不要。笔者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了钱币收藏大家罗伯昭先生和 沈子槎先生捐赠的部分古钱币,这些古币无一不是珍品、稀品。我们有幸能欣赏到这些中华历史的结晶,不能不从心里感激罗伯昭先生的无私 当然我举这些例子不是鼓动大家把自己的藏品都捐了,而是想通过学习老一辈收藏家好的收藏品质,提高我们自身收藏的素质,树立正确的收藏观。在收藏活动中明白什么可以收藏,什么不可以收藏,怎样的收藏对我们有益,怎样的收藏对我们有害。从而让我们明确自 己的收藏方向和收藏门类。不去收藏国家禁止的东西,不去收藏低级庸俗的东西。 以上只是本人在收藏活动中的一点体会和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也许会有片面或不当之处,在这里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各位收藏达人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晒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