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邦达认为《二谢帖》“有几个字点划纠缠舛错,象‘迟’字下的‘咏’字,中间一点毫无依傍”。(《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31页)刘涛也认为《二谢帖》中“第一行‘咏’字笔画承接交待不清,第二行‘女’字有改笔”(《中国书法全集》362页)。徐邦达在所作《书画的作伪》(载《中国书画》2010年09期)一文中又说道:“有一些勾摹者不太懂得行草书的写法,有时会将牵丝的笔画搞错。例如唐摹王羲之《二谢帖》中的‘咏’字,《奉橘帖》(按,应为《平安帖》)中的‘余’字,等等,很容易明显看出来。” 释文: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启功认为,《二谢帖》共五行,其文断割,难以卒读。二行末署“再拜”,右有押字“珍”,表明前至少为一帖;末行为“左边剧”三字一行,因前行下空,此又不属平抬内容,当为另一帖;三四两行之中,笔迹仍有不合。”所以,《二谢帖》“为摭拾诸帖摹搨而成。”(转引自彭砺志著《尺牍书法——从形制到艺术》) 关于二谢 《二谢帖》起首的“二谢”,徐邦达与刘涛均认为是谢安和谢万。徐邦达说:“在王羲之的尺牍中,经常提到‘二谢’,可能是谢安、谢万兄弟,虽则当时姓谢的人还有很多,但是与王氏交往最密的,总要算到安、万两人。《右军书记》中又有‘尚书、中郎’并称的,更明显是他们二人了”(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31页)。 刘涛也指出二谢为“指陈郡谢氏兄弟,或指谢安、谢万,或指谢尚、谢奕,难以确指。就谢氏中与王羲之关系密切者,是谢安和谢万。在《王羲之传》中,均有记载。王、谢皆东晋门阀世族,亦有姻亲之好。王羲之卒后,谢安看重王献之,先后两次征引王献之为司马”(《中国书法全集》362页)。 容庚考“二谢”实指一人,“二谢姓袁,右军帖之屡言之,如《阁帖》卷六:‘得二谢书,一一为慰。袁生暂至都,已还未’又‘二谢在此,近终日分歧,同此叹恨’是也”(《王羲之及其墨迹》载《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考识辨异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12,58页)。 法帖考证 多帖合一 启功曾经撰文,以《淳化阁帖》卷九王献之《廿九日帖》和卷三王洽《不孝帖》二帖为例,证明古代摹刻前代法书,常只保留完整的字,而删去有残缺的字,造成“古代法帖中晋人书札多难句逗”的现象。其实,这在唐代的摹本中已经存在了。如《二谢帖》不仅前后文字扞格不通,而且至少包含三帖不同内容(转引自彭砺志著《尺牍书法——从形制到艺术》)。 西川宁《〈丧乱帖〉年代考》也认为《二谢帖》包含了《二谢帖》(二行)、《邵儿帖》(二行)、《左边帖》(一行)三通尺牍和断简(西川宁著《〈丧乱帖〉年代考》,载《中华书道》64期)。 形制押署 《二谢帖》为唐摹王羲之尺牍。由手卷改为轴装。共十七行,起首八行成一通尺牍(《丧乱帖》),第九行至第十三行,每一行为一断简(《二谢帖》),第十四行至最后一行另成一通尺牍(《得示帖》)。内藤乾吉介绍《二谢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帖上引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为日本桓武天王年号(公元782至805年)。《二谢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侧,有一“珍”小字押署。“珍”即梁朝鉴赏家姚怀珍。 从《二谢帖》“当考寻省”的“当”字的“虫蛀”之迹,被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可以看出唐人的双钩技术很精妙。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7419-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唐摹王羲之《二谢帖》探讨与欣赏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