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门走卒: 宋画和元画在技术层面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有谁能说出个道道来? 苦丁: 先生真是高人,宋画继唐在安定环境下,技术得以钻研,加上皇帝老儿喜欢,精细之凤尤甚,师授徒技传后续,至元,宋画院虽亡,而画院中人尚末死绝,技艺自然仍在,然画院巳散,画师流落民间,为生计,技艺虽在,精画应巳不允,画风自然就变,省精细而求快,大笔触也就出现,讲究雄浑以舒气节,讲佛论道,隐者之风盛也,此种说法先生以为然否,吾当洗耳恭听。 王门走卒: 说得对,但你仅说了北宋、南宋至元的画风演变原因。我想说的是,从画面上看,宋元两者的审美效果明显区别在哪里?如果要仿制一幅宋画,应避免什么样的笔墨? 漓江小镇人: 也来聊几句。 宋代山水画:以用笔繁密、精细的写实“院体画”为主流。北宋的山水多为大山大水全景式构图,构图严整、稳重,强调画中山水“可居”、“可游”,画山石多用豆瓣皴、钉头皴、乱云皴等密实挺劲的小笔触,追求雄奇、险峻、壮美的效果。南宋的山水侧重一隅、崎峭构图,画山石多用大斧劈皴、拖泥带水皴等畅快淋漓的大笔触,追求清朗、疏放、苍劲的风格。特别是小品山水,描绘景物精简,以少胜多,使画面含蓄而又准确地表达出一种诗的意境。宋画材质多为绢本,绢上绘画多湿笔晕染。画面多不题款,少数有题款的也是题在隐蔽处。 元代山水画:以萧疏淡雅的“文人画”为主流。受社会环境影响,文人多逃避现实,以画寄情:追求“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抒写“胸中逸气”;追求笔墨趣味,以笔墨的形式与结构来表达绘画者自己的主观精神境界。元画材质多为纸本,纸上绘画多干笔皴擦。强调以书入画,山石多用披麻皴、解索皴、云头皴、折带皴等来体现,画面追求简淡高逸、苍茫深秀的效果。诗书画三者结合的形式为元画一大特点。 说的简单,意思可能表达不全,还望方家指正! 王门走卒: 可得98分。其实,最关键的是,宋画绝无干笔,更无枯笔,这是区分宋元画的分水岭。 缺趾生: 想一想 范宽的山头似有干笔呀 并非没有啊! 漓江小镇人: 王门走卒道友说宋画绝无干笔、更无枯笔的论点是不是太绝对了?你可看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杨无咎的纸本水墨画《四梅图卷》里梅花枝干画法,是不是绝无干笔、更无枯笔? 宋画多数为绢本绘画,绢不吸水,绢上绘画只好用湿笔。元画多数为纸本绘画,纸(特别是较少用矾的纸)能吸收水份,纸上绘画也就可用干笔皴擦了。绘画材料的变化当然会引起表现手段的变化。但是,宋画也不全是绢本绘画啊,宋画也有少数是纸本绘画,如现今能知道的:赵昌的《写生蛱蝶图卷》、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杨无咎的《四梅图卷》等。因此,用有无干笔枯笔来区分宋代绢本绘画与元代纸本绘画是可以的,但它只是区分宋画与元画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什么分水岭之类的关键所在。 宋画绝无干笔、更无枯笔之说是以升量石了。 王门走卒: 当然,话不能说绝,任何事物都有特例。至于绢只能用湿笔的说法是可以商榷的。无论纸(生或熟)和绢均可用干笔或枯笔,用与不用全关乎审美,与材料无关。兄台提到的赵昌的《写生蛱蝶图卷》、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杨无咎的《四梅图卷》等确如你说,但就美术史而言,均非主流。现在要讨论的是普遍规律。 艾原: 呵呵,干枯之笔说来说去宋元还是没有什么是最明显的区别,看来还是请王兄公布最后的答案吧! 王门走卒: 兄台另有真知灼见,不仿道来听听。 风中蓝板牙: 技术上、人文精神上,层面不同俺看应讨论一下人文精神上的差别。 什什笔呀墨呀什什,都是人画的,人的精神层面上不同,此应讨沦,否则不免沦为小乘。 王门走卒: 可讨论的当然很多。可以开辟许多专题。 无唯: 宋代绘画强调的是“师造化”、“理”、“法”和“传神”,讲究画面的位置经营,将刻画与造型推之极至... 元画倪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由此将笔墨情趣发展至高点.明清应该没有超越者... 王门走卒: 有两幅作品可以从方法上明白宋元绘画的区别。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先用湿淡墨勾稿,后用干淡墨勾皴,再用干焦墨整理。 宋郭熙《树色平远图》先用湿淡墨勾皴,复用湿浓墨刻画细部,再用湿浓墨皴染。 meishufang: 哈哈 几位老兄都说的很好,其实宋元的绘画都是一个体系的,黄公望说国“绘画一个理字最重要”,元人是不注重笔墨的,造成这种假象的原因是材质的变化,元人多用纸,宋人多用绢。林木先生《明清文人画新潮》介绍的相当清楚,另外还有专门文章《宋画的绘画体系一直延伸到明代中》。大家可以用空看看。 墨凤凰: 写实写意的转变,就在宋元。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7371-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宋代书画与元代书画最主要的区别在哪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