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抡园(1899-1988)是河北大名府人,早年考取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系,与李苦禅,王雪涛,刘开渠,赵望云,李有行等为同窗好友。毕业后应蔡元培先生之聘,任教于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抗日战争避难入蜀后,多年从事国画创作与教学,曾任教于四川南虹艺专,成都工艺美术学校等。为新中国首批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美协四川分会理事;成都美协顾问;成都画院顾问等。他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率先表现现实主义题材、歌颂新时代的开拓者和时代高峰,是新国画的领军人物。他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集大成者,具有丰厚的传统学养,深厚的艺术功力和非凡的创作能力,尤其在山水绘画的色彩、构图与笔墨的发展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之达到了极致,其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影响重大。他终生从事美术教育,为中国画的发展事业培养了一大批画界精英。他为人诚朴善良,淡泊名利,忠于艺术,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和山水画发展事业。他的艺术历程,是中国画承上启下的宝贵经典;他的高尚品德,是中国画艺术追求者的百代标程。 周抡园的绘画早年深得古法,格多高妙;中年率先写生,力创国画新境界;晚年将“积墨”“泼墨”相参,苍茫沉凝,气势磅礴。1951年他深入四川林区和铁路工地写生,早于张仃、李可染、傅抱石等艺术家著名的“写生之旅”,其作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呈现了国画发展的新面貌。 名满京华 因埋头苦学和研究山水画,昼夜用功,进步极大。一穷学生,在北平读书,非常艰苦,经人介绍,寒暑假去到香山慈幼院(熊希龄创办)代课,挣取生活学习费用。 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应蔡元培先生之聘留校任教。同时在校任教的有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等。这几年,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大量清新高雅的的作品发表于晨报《星期画刊》。《湖社》和《艺林》杂志时常有介绍先生的文章和作品登载。出版有《周抡园画辑》,由二位萧先生作序和题写封面。此时他已名满京华。 卢沟桥事变发生,绝不当亡国奴,历尽艰辛,携妻子逃难来到四川。在涪陵乡辗转来到成都时,途经嘉定(今乐山),惨遭日寇飞机大轰炸,行囊尽毁于战火。妻因国患家难而精神失常,子女幼小,举目无亲,秋风萧瑟而身尚单衣,流离之苦无言可表。此时仍有作品问世。并积极参与入川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活动,还将五十幅作品捐于河北水灾赈灾。 再迎艺术高峰 解放后定居成都,先后在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四川南虹艺专科学校、成都工艺美术学样任教和从事国画创作,多次赴灌县和青城山写生,作品反映了新中国大好河山的风貌。《青城》,《都江堰》为此时之代表作。 1956年由四川省文联公费到川西林区米亚罗写生,为时一个多月。此次米亚罗之行,为先生艺术的重大转折点。写生归来,思想为之豁然开朗,作品面貌焕然一新。 1957年12月,参加由四川省长李大章带队的宝成铁路通车典礼参观团,沿途创作了大量的写生作品,描绘了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奇迹:峰峦横云,铁道蜿蜒,桥隧相连,火车吐着白雾出没其间,犹如蛟龙时隐时现。作品完美地解决了自然景物与画面主题的关系,创作出一大批歌颂现实生活的新山水画。 命运的变故 文化大革命中,先生倍受迫害,其辛酸的经历无法言表,但他很坚强,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直到1973年,才有机会去昆明写生。1974年赴灌县写生,同行者有美校的学生和其他一些青年画家。 1977年,在时隔四十年后第一次回到北京,与昔时同窗好友刘开渠,王雪涛,李苦禅等多时多次长谈,作画交流艺术感想,抚今追昔都成了白发的老人。并与首都美术界多有交流。先住好友刘开渠家,后住中央美院一月有余。 与时间赛跑 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年,创作了许多精品,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及省、市美术作品展览,并被选送英国、法国、美国、西德等国展出,并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艺术馆收藏 。 1988年,前两个月每日翰墨临池,还画了一些画。三月初,突感身体不适,住进了华西医院,十二日下午不幸逝世,走完了他九十岁的人生道路。 周抡园作品欣赏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7214-1.html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周抡园书画作品85幅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