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点评: 《出师颂》采用章草体,凡十四行,笔法淳朴,结体遒密,墨彩如新。清安岐称之为“神妙之迹”。 自唐朝以来,一直流传有序,唐朝由太平公主收藏,宋朝绍兴年间入宫廷收藏,明代由著名收藏家王世懋收藏,乾隆皇帝曾将其收入《三希堂法帖》。1922年,逊位清帝溥仪以赏赐傅杰的名义,将该卷携出宫外,1945年后失散民间。2003年7月突然在中国嘉德2003年春季拍卖会上亮相,引起业界轩然大波。 作者简介: 《出师颂》传为西晋索靖书。宋米佑人题跋:“右出师颂,隋贤书。绍兴九年四月七日。臣米友仁审定。”后据考证,米友仁语不谬,应是隋代佚名书家作。 (二) 梦奠帖 点评: 《梦奠帖》又称《仲尼梦奠帖》,秃笔疾书,通篇苍劲古茂,清劲绝尘,妩媚而刚劲。元代书法家郭天赐在跋中曰:“此本劲险刻历,森森然如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折深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 张翰帖 点评: 《张翰帖》也称《季鹰帖》,为唐人钩填本,稍失真,锋棱显得稍差。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这也正是欧阳询的独特风格。该帖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七行书”。 作者简介: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湖(今湖南长沙)人,隋末唐初书法家。初学王字,后兼收汉隶、章草、北碑书法,广采名家之长,八体兼备,法度森严,刚健遒劲。其楷书被称为唐人第一,号为“欧体”,也称“率更体”。 (三)虞摹兰亭序 点评: 传世的《兰亭序》的唐人摹本和临本诸多,著名的有冯承素的“冯本”、诸遂良的“褚本”、虞世南的“虞本”及欧阳询的“定武本”。最能体现《兰亭序》原貌的是“冯本”,也叫“神龙本”,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是“褚本”,而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是“虞本”。 “虞本”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勇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因属于唐人勾描,少锐利笔锋,墨色清淡,气息古穆。在明代之前,此本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临本,而董其昌认为“似永兴所临”,清梁清标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临禊帖”,遂定为虞世南临本。该帖曾经宋高宗内府、元天历内府、明杨士述、吴治、董其昌、茅止生、杨宛、冯铨,清梁清标、安岐、乾隆内府等处收藏,清代刻入“兰亭八柱”,列为第一。 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人,历经南朝陈和隋、唐两代,著名书法家和诗人。自幼爱好书法,少年时学于顾野王,后师从著名书法家的七世孙智永,作品外柔内刚,圆融遒丽,如裙带飘扬而又不失庄重。 (四) 倪宽赞 点评: 此帖为褚遂良晚年所书,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赵孟頫评价:“褚《倪宽赞》,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吴宽道:“书家谓作字能寓篆隶法则高古,今观褚公所书《倪宽赞》益信。”苏轼说:“清远潇洒,微杂隶体。”总而言之,《倪宽赞》用笔富于变化,起笔轻捷,收笔沉着,中锋用笔的同事掺杂着轻盈潇洒、灵活自然的笔墨,给人以庄重而又飘逸之感。 褚摹兰亭序 点评: 传世的王羲之《兰亭序》都为唐人摹本。在所有的唐人摹本中,以褚遂良摹本最得其魂魄。此摹本以临写为主,辅以勾描,显得非常流畅,深得兰亭神韵。笔力轻健,点画温润,用笔少锋芒,与”神龙本“呈鹅毛笔书写特点的风格迥异。也有人认为,次帖为米芾再临本,又据作品质地属楮皮纸,是宋以后方普遍使用的纸质,也可印证此为北宋摹本。又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称”米芾诗题本“。 此《兰亭序》曾经北宋滕中、南宋绍兴内府,元赵孟頫,明浦江郑氏、项元汴,清卞永誉,乾隆内府递藏,后刻入”兰亭八柱“。 作者简介: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初四大书家”之一。因被封为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博涉文史,尤工书法。其书初学欧阳询,继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融会汉隶。魏征评价其“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其书正楷丰腴妍媚而不失端庄,行草婉畅而不乏遒劲。《唐人书评》评价褚遂良的书法说:“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五)文赋 点评: 《文赋》为西晋文学家和书法家陆机所作,其后裔陆柬之怀着对先辈的崇敬书写了此赋。它是初唐时期少有的几部名家真迹之一。该帖气韵和章法深的王羲之《兰亭序》之神韵。字体以正、行为主,间参草字,配合默契,浑然天成。用笔圆润而少露锋芒,笔法潇洒无滞无碍,超逸神俊,深得晋人韵味。通篇144行1658字。 作者简介: 陆柬之(585-638)吴郡(今苏州吴县)人,虞世南的外甥,唐代著名书法家。曾任崇侍书学士,世称“路学士”。自幼随舅父学书,晚年上溯“二王”,与欧阳询、褚遂良齐名。书法极得王羲之笔意,字体文雅,缜密严谨,笔法飘逸,妍媚动人,隶行皆入妙品。张怀瓘称其书有“一览未察,沉妍始精”之妙。 (六)书谱 点评: 《书谱》是孙过庭的传世墨迹,也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在论著中,孙过庭提出他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就书法而论,米芾评道:“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劲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传世只上卷,351行3000余字。 作者简介: 孙过庭(646?-691?),字虔礼,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也有资料称其富阳(今浙江)人】,而其自称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书法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唐张怀瑾评价说:“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峻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才。。。。隶、行、草入能品。” (七)草书古诗四首 点评: 《草书古诗四首》是张旭狂草的代表作,是草书艺术的巅峰。其草书震古烁今,唐文宗曾下诏将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定位天下“三绝”。唐韩愈《宋高闲上人序》中赞之:“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作者简介: 孙过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诗人、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官至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其母是陆柬之的侄女,亦即是虞世南的外孙女。初承家学,后上溯二王、张芝,并加以创新变化,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惊世骇俗,被后世称为“草圣”。作书时旁若无人,如痴如醉,如癫如狂,雅称“张颠”。楷书端正谨严,规矩至极,黄山谷誉其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 (八) 自书告身帖 点评: 《自书告身帖》又称《自书太子少师告》,传为颜真卿书,典型的“颜体”楷书。北宋书学理论家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曾经南宋绍兴内府,韩侂胄、贾似道,明韩逢禧,清梁清标、安岐以及乾隆内府,恭亲王等收藏。 祭侄文稿 点评: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文中季明即颜季明,颜真卿兄长颜杲卿的第三子。安史之乱初,颜氏兄弟分别在平原、常山率军平叛,颜季明往返于两郡之间传递消息,共同效忠唐室。其后常山失陷,季明惨死,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做此文祭奠之时,悲愤交加,情不自禁,错桀之处较多,时有涂抹。但也正因这样,通篇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鲜于枢认为此帖仅次于《兰亭序》,为“天下第二行书”,也为历代书家公认。 湖州帖 点评: 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六年,著书颇丰。此帖作于大历十年(775)七月以后至年底前,湖州遭水之后。该帖用笔侧媚多姿,书法圆转连绵,丰丽超动,墨色华润,心境安然见于纸上。“刘尚书”下二字不清,应是“安抚”。曾经宣和内府,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则之,清梁清标、安岐、内府等收藏。 作者简介: 颜真卿(7009-784),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曾为太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后封鲁郡开国公,又称“颜鲁公”。幼时家贫,蘸水在壁上练字。后师从褚遂良,又在张旭处得笔法。颜体汲取“唐初四大家”之所长,兼收汉隶和魏碑笔意,以篆籀行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雄健的“颜体”楷书成为万世之典范。苏轼总结说,“书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颜真卿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九) 苦笋帖 点评: 《苦笋帖》仅2行14字,笔法娴熟,字圆锋正,但又具有狂放飘逸之态,宛如蛇舞龙腾,行云布雨,纵横不群,迅疾骇人,墨彩如新,直逼二王书风。黄庭坚《山谷题跋》:“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从此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笔。尽管笔画粗细变化不多,但有单纯明朗的特色,增强了结体疏放的感觉,与其奔流直下、一气呵成的狂草书势相得益彰,《苦笋帖》是怀素传世书迹中的代表作。 自叙帖 点评: 《自叙帖》写于大历十二年(777),怀素时年41岁,书法已大成。该帖是怀素狂草的代表作。全文126行698字。正如帖中所说:“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通篇中锋用笔,宛如铁锥划沙,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疾风骤雨,“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如是疾速,但怀素却能于通篇飞草之中极少失误。清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点评: 《小草千字文》是怀素晚年所书,草书从如骤雨旋风般转到古雅平淡,字与字不相连属,笔道更加苍劲浑朴,不颠不狂,不急不躁,气调犹为清逸,且中规中矩,字体大小一致。此帖又称“小字贞元千字文”,是他所书千字文中最为精美者,人誉为“一字值千金”,遂被称为“千金贴”。 作者简介: 怀素(725-785),字藏真,长沙(今湖南)人,唐代著名书法家。俗姓钱,10岁出家为僧,为玄奘三藏法师弟子,又称“零陵僧”、“释长沙”。幼年好书,贫无纸墨,蕉叶代纸以练笔。其写坏的笔很多,埋在一起名为“笔冢”。成年后诸体皆能,以草书闻名。其草书出于张旭,并有所发展,后世谓“以狂继颠”,二人并称“颠张醉素”。性疏放而不拘小节,喜饮酒,每遇酒酣兴发之时,看到圭壁、里墙、衣帛、器皿,便手中技痒,靡不书之。书如其名,也以狅逸而著称。 (十)蒙诏帖 评价: 《蒙诏帖》又名《翰林帖》,被后世评为“天下第六行书”。此帖传为柳公权写的一通信札,告诉对方自己年老体衰,能力有限,虽然有个闲官职位,可也不能为别人办什么大事,请谅解自己的难处。用笔斩钉截铁,提示捎带颜法,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但又不失飘逸潇洒之美感。 书法的前四行用笔较雄畅,结字亦尚稳妥,而后几行用笔逐渐瘦薄,结字多松散,末行的“权”字笔画也不成结构,与柳氏遒媚劲健的书风悬殊较大。种种迹象表明,此帖非柳书,乃是宋人仿本。 曾经宋内府、明韩世能、清冯铨、安岐收藏,以后又入清内府,曾刻入《三希堂法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者简介: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因被封为河东郡公,世称“柳河东”;官至太子少师,故也称“柳少师”、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宗颜真卿,吸取初唐诸家笔法,并融汇新意自成一家,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楷书书法。其遒媚劲键的书体可与颜书的雄浑宽博像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说法。 (十一)张好好诗 点评: 《张好好诗》是杜牧仅存的书法墨迹。文中的张好好诗一名才华出众、容貌娇美的歌伎。诗载《樊川集》中,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等字。通篇字体姿媚,用笔劲健。书风古朴流美,墨迹浓淡相间,时有枯笔飞白。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归内府收藏,以后历经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内府、张伯驹等收藏。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称之为“杜紫微”、“杜樊川”。工行草书,但其名为诗名所掩。董其昌《容台集》称“深得六朝人气韵,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牧之,亦名家也”,并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宣和书谱》评价:“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十二) 夏热帖(五代)杨凝式 草书 23.8厘米*3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五代)杨凝式 草书 23.8厘米*3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点评: 夏热帖是杨凝式唯一的传世草书作品,书法兼取唐颜真卿、柳公权笔法,体势雄奇险崛,运笔爽利挺拔,与他的楷书、行书作品相比较,艺术风格迥殊,表现出了书家的丰富艺术变化,为杨凝式书法代表作品作之一。《夏热帖》是杨凝式写的一封信札。内容大致是,因天气炎热,送给僧人消夏饮料“酥密水”表示问候。 此帖曾经为宋贤志堂,元赵孟頫,明项元汴,清曹溶、纳兰性德、乾隆内府等收藏,被刻入《三希堂法帖》。 韭花帖 点评: 《韭花帖》为一行楷手札,杨凝式的代表作之一。通篇布局疏朗,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字与字之间步白较大但又相互顾盼,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神韵有异曲同工之妙,被称为“天下第五行书”。 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为罗振玉藏本。据考证,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不知所在,现只有影印本传世。 作者简介: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华阴(今陕西)人。五代时期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五代时期朝代更迭频繁,连年战乱,为了避祸,曾在洛阳装疯自晦,时人称之“杨风(疯)子”。其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怀素、柳公权,又后上溯魏晋,习二王法,用笔纵逸道放,潇洒多变。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7082-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隋唐五代时期经典碑帖欣赏,你最喜欢哪个大家的?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