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罗丹家喻户晓?在艺术界如此受追捧?因为罗丹被誉为“米开朗基罗之后最伟大的雕塑家”,这意味着他们之间的三个世纪的所有雕塑家全部黯然失色。为什么罗丹如此重要?简单回答就是,罗丹直接秉承了米开朗基罗浓厚的思想性,将雕塑从广场的基座上拉下来,变成了充满人性的诗和哲学。其作品代表着法国艺术的最高水准。 罗丹还是个“工作狂”。大家都知道雕塑是美术里的“重工业”,美术学院的雕塑系要学习5年之久,它不仅需要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还是个手艺活。但你们知道么,仅罗丹博物馆就收藏了6600件雕塑作品!就好比罗丹从10岁开始制作雕塑,每年完成一百多件雕塑,合平均3天1件作品问世……他不只做雕塑,还有许多插图、铜版画、素描等作品。如今一位画家能有660件作品存世已经很不错了,可见罗丹是用生命在搞艺术呀! 罗丹跟很多大师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绘画天赋,考取巴黎美术学院但未能如愿。然而,没有学院派教条的束缚反而让罗丹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受偶像米开朗基罗的影响,罗丹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扭曲的构图,极其生动的人物刻画,如有必要,可以违背人体构造理论,其作品所具有的表现力在同时代中无出其右。在求学期间出现了他在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法国艺术家沙龙中展出的《塌鼻的男人》所获得的一致好评,间接地为他创造《青铜时代》建立了自信。 《塌鼻的男人》 约1875年
原型为一位在巴黎市井街区从事杂工的老人,人称“比比” 《青铜时代》 1877年 原型为年轻的比利时士兵奥古斯特?奈特 这是罗丹的第一件重要作品,最初的人像左手握着一支长矛。但是,罗丹最终决定删去这个武器,使得胳膊不再拥有任何标志物,不具有任何表明主题的特征,但使动作拥有了更广泛的涵义。当雕塑在巴黎展出的时候,罗丹被指责使用“实体翻模”进行塑造。罗丹需要证明,这个雕塑精湛的塑形质量来自于他对人物的仔细研究,而并非真人翻模。他的批评者们最终承认了罗丹所言属实。这场风波让罗丹获得了广泛关注,并于1880年获得了《地狱之门》的订单。 《头戴花饰的年轻女子》 1865-1870年
1880年到1890年这十年,对罗丹来说是顺风顺水的一段日子。在《青铜时代》的质疑风波后,罗丹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在事业中迈出了重大一步。其大体量的传世之作《加莱义民》和《地狱之门》均创作于这一时期。但有些大型雕塑因呈现面貌与那个时代流行的公共雕塑显得格格不入而经常遭到作品预定方的反对。 《乌戈林和他的孩子们》 1882年 在《地狱之门》的组像中,罗丹塑造了这出悲剧高潮前的场景:乌戈林从他将死的孩子身上爬过去,然而他的兽性还未完全爆发。这个面目古怪的裸体男人绝望地跪在地上,他正在触碰人类尊严的底线;如此耻辱的姿势在当时的艺术界是闻所未闻的。罗丹将这个组像放置在《地狱之门》的一个显要位置上,同时也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进行展示。 《加莱义民纪念像》 1884年 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王爱德华三世围城之际,法国加莱城内六名英勇不屈的贵族英雄 他起初计划将群像置于很高的基座上,继而为便于人们接近雕塑并辨识出每个人物,又决定把雕塑直接放在地上,但这种方案在订制者看来缺乏庄重感。另外,他强调义士集体赴死的一面,原本加莱市预订的只有欧斯塔什·德·圣彼得一个人的雕像,而罗丹却让他在另外五位人物的拱卫下身着死囚服,脖套绳圈走向刑场。更重要的是,作品并没有像预订方期待的那样,将重点放在表现一场战胜自我和针对英王的光荣胜利,义士们没有被刻画成正气凛然的英雄,而是一群走向死亡的普通囚徒,他们流露出复杂,甚至于绝望的情感。 《我很美》 约1885年 早在1880年,这个组合雕像便出现在《地狱之门》右边壁柱的顶端,男人伸出双臂撑住女人,后背因用劲而弓起。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波特莱尔的诗《美丽》:“凡人啊!我像石头的梦一样美。” 《逝去的爱》 1887年前 这大概是罗丹最美丽的作品之一:两个极具张力的身体十分流畅地融合在一起。男人和女人在此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诱惑者的美丽和情欲将男人引向堕落。 《地狱之门》门楣 1887-1889年 1880年,罗丹收到了来自负责艺术的国务秘书的预订,为即将在原审计法院所在地兴建的装饰艺术博物馆设计一座大门。门上要装饰以“表现《神曲》内容的浅浮雕”(《神曲》是13—14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的文学作品)。雕塑家将注意力集中在这部文学作品最灰暗的部分:“地狱篇”。以两百多个堕入地狱中的人物,《地狱之门》几乎浓缩了雕塑艺术中从浮雕到圆雕的几乎所有语汇,传统意义上的人类情感得到宣示。这幅与自然科学相关联的画面,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与罗丹对作品的阐释相呼应:作品并非预先策划,而是依着其自己的走势、动态,自然而然的发展,可谓自然造化天成。 罗丹在材料的运用上也别具匠心—青铜、石膏、玻璃粉、大理石—同样一张面孔使用不同材料,其表情效果大不相同,有时罗丹甚至会因此改变作品呈现的方式。一些装饰性元素的添加也会为作品增加新的寓意,
罗丹不满足于外在的形似,而试图抓住模特的灵魂和内心的真实感受。 《影子》 1880年 《影子》深受米开朗琪罗作品的影响。头垂下的角度过分地低,以至于脖子和肩膀几乎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正是通过形体上的这种夸张变形,罗丹的创作拥有了那个时代无与伦比的表现力。这件作品最后集合成三个完全一样的人像安置在《地狱之门》的顶端,俯视来此观赏作品的人。 《罗丝·伯雷》 1844-1917年
罗丹毕生的伴侣,直至1917年两人去世前几个月,罗丹才正式迎娶罗丝 《亲吻》 1888-1898年 雕塑《亲吻》最初表现的是但丁的诗歌《神曲》中的人物保罗和弗朗西斯卡,这对情侣在接吻的时候,被突然出现的弗朗西斯卡的丈夫杀死了,他们被罚在地狱里游荡。后来罗丹发现这件表现出的幸福和欢愉与他原先整体设计的主题并不相符,于是作为了独立的雕塑展出。流畅光滑的造型、充满活力的构图以及迷人的主题使得人像组合立刻获得了成功。 《皮埃尔?皮维?德?夏凡纳》 1891年-1913年 法国国家美术协会主席,深受罗丹敬重 头、双手、双臂、双脚……长久以来,这些罗丹戏称为“杂碎”的肢体模型被认为是他在工作室中做的草样,但实际上他们都是业已完成的真正艺术品。这些肢体通常是用粘土,成系列地塑模,成为罗丹日后再次使用的
“肢体库”。 《巴尔扎克》 1898年 这件罗丹受“法国文人协会”委托所创作的完成品与该协会最初预期的巴尔扎克形象大相径庭,公众被这件看似粗俗的作品所激怒,对罗丹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惨遭诋毁。为此,他在10年后对《晨报》的记者再次谈起这尊对他无比重要:“我必须要说,是时候为他正名了,而且要给他很高的评价。这件人们曾经嘲笑、讽刺却无法摧毁的作品,是我一生的最大成就,我美学观点的集大成之作。自构思他的那一天开始,我就已经是另一个人了。” 《行走的人》 约1899年 这件作品通常被视为纯粹创作的标志。它摆脱了主题的束缚,甚至展现出运动中的画面。罗丹意识到残缺似乎不影响作品的美观和表现力:“这是一只手……齐腕断裂,它没有手指,只有手掌,然而它是这样真实”,他赞叹道,“我欣赏它,看着它活生生的存在,并不需要手指。尽管它是残缺的,但它是真实的,这就足够了。” 《思想者》 1903年 罗丹最负盛名的莫属《思想者》了,这件作品是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所制作的《地狱之门》门顶上中央位置的一个人物雕塑。他以诗人但丁为原型,塑造了一个为人类一切烦恼陷入深沉思考的男子形象。这个强壮的男子和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所画的人物一样,行体和肌肉中充满了一种内在的爆发力。 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及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有事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段炼的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来了现代雕塑的大门。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罗丹雕塑艺术及作品欣赏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