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水 2015年12月15日,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受贿一案在法院公开审理。据调查,倪发科爱玉成痴,受贿总额近八成为玉石,其中一次收受的和田玉就价值350万元。对于收藏和田玉一直是多数富人的爱好,而且这也是一种“高雅”的爱好。那么对于和田玉的收藏误区又知多少? 和田玉收藏与鉴赏四大误区,随着艺术品收藏市场的不断升温,和田玉在众多的收藏品中渐成一枝独秀,受到广大和田玉爱好者的青睐,无论是原料(籽玉),还是各种雕件,都成为人们争相夺取得宠儿,因此市场上出现了鱼目混珠的仿品、伪品,更有一些假专家、行骗者、信口雌黄编造故事,使和田玉爱好者、收藏者步入误区深受其害,使和田玉收藏与鉴赏事业的正常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以下四种情况应当引起广大爱好者的的关注。 一、非籽玉不求 众所周知,中国的软玉主要产于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地区。何为籽玉呢?籽玉是沉积在古河床和山前冲积扇中的卵形软玉原料(次生砂矿)。它的物原也是来自于山料(原生矿)和山流水(河床中的转石)。不论是山料还是籽料,评价白玉的标准应该是白度、质地、光泽和加工工艺四个主要方面,而并不在乎它的产出状态。换句话说,无论是山料还是籽料的玉质也都是有好有坏的,并不是说籽玉就一定质量好,山料就一定质量差,在市场上很多品质很好的成品,往往还都不来源于籽料。很多藏者,非籽料不求。这是当前最大的误区,其实玉质才是最重要的,何必在乎籽料与否呢! 二、非“和田”不可 很多求玉者在挑选时一定要问:“是‘和田’的吗?”这说明对“和田”二字根本没有充分的了解。关于“和田玉”的说法,主要是由于和田地区是发现较早的软玉产地之一,历史上人们就把白玉俗称为“和田玉”。其实,即便是在古代白玉的产地也不仅限于和田,其中且末、于田等地也都是著名的白玉产地,“和田玉”在广义上,就成为了白玉的代名词。现在昆仑山地区大的矿点就有20几处。另外产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白玉原料也大量流入国内,业内称之为“俄料”。很多“俄料”细腻、洁白、无瑕,是上乘的原料,但由于流通中的误导,导致只有标称“和田玉”才有市场,其实各位赏玉者可知,完美无瑕的玉质才是最难求的,因为它的生成有其苛刻的地质条件,是上亿年前海西运动的产物,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产地在哪又有何妨呢? 三、非皮子不玩 何为皮子?皮子是原料表面的一层风化皮壳,主要是含铁质、锰质的地下水对玉质的一种侵蚀。在中国玉石历史上,一直沿袭着一个严格的赏玉标准就是美玉无瑕,皮壳在雕琢中是不留的。到了清朝出现不雕刻花纹的素面挂坠和手把件,其上留一点皮子巧雕成吉祥物,形成一种点缀和颜色的反差,也算是工艺上的一种创新,无可厚非。但主体的玉质还是洁白润泽的。而现在很多藏者错误地认为有皮子才是有价值的白玉,而不考虑玉料主体本身是否完美。 古人云:“君子比德于玉 ”其美德相应的必是美玉。收藏玉石应多从审美和文化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玉石之美,真正地体会传承千年的玉石文化。 四、非名家不购 市场上需要玉器都有落款,看似时大师之作,其实这里面水最深,可以说是鱼龙混杂。 动不动就是某大师之作,你知道有多少高产大师啊!大师从构思到动刀雕刻,直至抛光成器,一件小作品没有个把月是完成不了的。看看市场那个摊位没有几件所谓的大师作品!如果你时一位买家可要小心了,千万不要跌落“大师”之作的陷井里。名家的真品之作,价格高的出奇,一般的消费能力不及,所以,我们要尊重大师,但是也不要被伪大师所迷惑,切记迷信大师之作。其实真正的藏家和爱好者不是看落款,而是看作品的工艺是否精良。不是什么大师雕刻的作品都好,只是由于一些工艺师成名的条件还不成熟,但是,工艺水平早就超越了一些“大师”的能力。所以,应该关注这些准大师的作品。非名家不够的思想害死人。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6767-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玩玉四大误区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