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六体千字文》把“大篆”这一体写成了“丰中锐末”的样子,那是他们元代人对大篆(金文)的误解。元代研究篆书的人,都是区分不开大篆和古文的,他们可能认为商周金文的铸前书丹,是写成“丰中锐末”,所以自己下笔就也要“丰中锐末”不可。 其实,“丰中锐末”是古文的特征,而不是大篆的特征。所谓“大篆”是先秦的青铜器铭文和典正用途刻石文字的合称,笔画都是中锋运笔而不露锋的。从商一直到战国的金文,基本上都是如此,这是基本规律——典正书体的基本规律。 《六体千字文》里的大篆,因为有“丰中锐末”的特点了,那它们就是古文了吗?也不能这么说,因为它们是按金文的情形而写出来的,笔画比古文好象是多了一点,也相对更端庄、庄重,图画感也更多些。总之对比古文,它们确实是显得更“典正”一些。 元人为什么对先秦文字有误解,把古文的“丰中锐末”张冠李戴地用到大篆上呢?这与当时很有限的竹简书实物资料有关。西汉时出土和发现的“孔壁书”等,以及西晋出土的“汲冢竹书”,存世一段时间后都毁于兵燹了,北宋的邵博在甘肃天都当官时,倒也很偶然地发掘过汉代木简(见《邵氏见闻录》),当时没有现代社会这样的影印出版的条件,没有几个知道这件事,连米芾都不知道,更何况元代的赵孟頫等人了。而拿这些古文真迹与青铜器铭文对比,就不难知道“丰中锐末”原本是谁的特点。 至于秦朝的小篆与同期秦隶的孰正孰支的问题,“云梦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的发现是很明确地给出答案了,而这些秦简的出土也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发生的事。 因此,历来都说先秦文字就是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而竹木简牍上的古文,似乎被遗忘在历史的远景当中了。 直到现在,专门搞书法研究的专家们还普遍将篆书或金文当做是先秦文字的主体,这在近几十年来已经新发现了众多战国简和秦简的今天,是很不应该的。基于这些对先秦古文真迹的新考古发现,我觉得应该说古文是先秦文字的主体,而不是篆书。因为古文书体是先秦的日常书体,民众日常会用,吏隶更会大量使用,故其使用量当然应该远远大于金文、刻石文。 当然,篆书和古文之间的联系是主要的,区别是次要的,这一点,也是需要说清楚的。只要研究者和从事书法创作的人,对古文给予充分的重视,注意到古文在情致、意趣、笔法上与篆书的一定程度的差异,也就可以了。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6611-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赵孟頫《六体千字文》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