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佳士得将于今年春拍推出三件佛教造像,它们分别是来自于隋代的鎏金铜菩萨立像、隋末唐初的鎏金铜弥勒佛坐像,和辽金之间的木雕彩绘水月观音坐像。相对于“宋木”菩萨像,市场上隋唐时期的精品造像可谓更为稀见。今天小艺君将先和大家一起,借这尊菩萨像,和大家聊聊在它身上汇聚的南北朝遗风,以及温婉纤柔的隋代造像新气息。 体态纤柔的隋代菩萨隋(581-618) 鎏金铜菩萨立像 总高 35.1 cm. 香港佳士得2018春拍 正观自在专场 Lot. 2855 估价:港元 8,000,000 - 12,000,000 香港佳士得今春推出的这件鎏金铜菩萨立像,神态娴静,脸部五官柔和而稍显向内集中;身体十分纤长又略具S形动态;胸部虽然袒露,但胸腹部的刻画平滑纤瘦,与后来唐代强调丰腴饱满身段的造像相比,表现出非常不同的美学趣味;在造像的衣着配饰方面,此尊菩萨像衣襞简略,璎珞垂长直达膝下,裙裳虽然较短,但两侧衣裾却长而外扬,并呈尖角状。此尊菩萨像,小巧五官、纤细身形,璎珞垂长的特征,与麦积山第62窟的北周(557-581)菩萨像风格类似,可见隋代造像所承继的北朝遗风。 菩萨像与龛像佳士得这尊菩萨像,如今看起来像是一件单尊造像,然而在制作该造像的隋代,却很可能是成组造像中的一件。现在请大家和小艺君,来看两件有明确纪年的隋代金铜佛“龛像”。所谓龛像,通常由主尊佛像,和数量不等但对称配置的菩萨像、力士像等组成。 波士顿美术馆收藏之隋开皇十三年(593)范氏造阿弥陀佛龛像,被认为是典型的隋代风格造像。该组龛像为九尊像组合,主尊阿弥陀佛趺坐于莲台上,神情端严,两侧各有一菩萨、比丘及辟支佛及胁侍菩萨。座前则有一香炉、两只狮子和金刚力士一对。主尊佛像两肩削斜,袈裟质地柔软,衣襞纹理简约。菩萨像在造型和主尊风格一致,都保持着瘦削纤细的特征,此一特征在佳士得此次春拍推出的菩萨像上,也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波士顿美术馆藏范氏造龛像的左右胁侍菩萨,他们的身姿略微扭动,髋部指向主尊方向,而肩部则斜向外侧。如此看来,两菩萨像不同方向的S形身姿,正烘托出中央主尊的端正。隋开皇四年(584)董钦造阿弥陀佛金铜像,也显现了类似主尊端正趺坐于中央,菩萨分列两侧S形站立的情况。 从这两组纪年隋代龛像中,一方面我们能够看到典型隋代造像纤长柔婉的风格特征,另一方面从主尊和菩萨在造型上的呼应关系,也能推断出此次佳士得的隋代菩萨立像,原应属于组像中的一件胁侍菩萨。 佳士得拍品菩萨的南北朝遗风除此之外,小艺君还想和大家聊聊南北朝时期,造像在身姿形态、衣纹特征等方面逐渐发生的变化。5~6世纪,佛教造像风格变化复杂,这是战乱多发、文化交流频繁,和海路传入佛像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就来看看,佳士得隋代菩萨像在身形和衣纹的部分,所保留的南北朝以来的造像遗风。 菩萨天衣的衣裾呈尖角状向两侧扬起 隋(581-618) 鎏金铜菩萨立像 香港佳士得2018春拍 正观自在专场 Lot. 2855 佳士得隋代菩萨衣纹的重要特征,在于裙裾底部呈“锐角”状像左右两侧扬起。其实早在五世纪末,大致北魏太和十年(486),孝文帝诏令天下以汉服作为官服后,就已开始流行衣角尖尖扬起式样的大衣或天衣。此一衣饰特征,可谓孝文帝推行汉化国策的一个证据。不过,在推行汉化衣装的初期,北魏佛造像的面部和身体,亦延续了早期草原民族的浑厚壮硕的风格。 北魏孝文帝改制后,流行褒衣博带式的汉装大衣 佛像大衣的衣裾呈尖角状向两侧扬起 云冈石窟第6窟 北魏(5世纪末) 6世纪以后,北朝的文化艺术中包含了更多来自南朝的审美品味,南朝文士的瘦骨清像姿容,逐渐被北朝佛教造像吸收。从北魏熙平(516-518)年间和陈太建元年(569)的两尊金铜菩萨立像中,我们都可观赏到,在6世纪的百年间,风靡南北的瘦骨清像风格菩萨造像。不过在衣装方面,这些身材清瘦的佛造像,却往往覆以质感厚重的褒衣博带式衣装。 佳士得拍品菩萨的隋代新风佳士得今年春拍推出的隋代菩萨立像,一方面其纤长柔婉的身姿是南北朝造像遗风的体现。然而另一方面,与之前代造像相比,隋代造像也体现出了新时代的风姿韵味——他们的衣着往往质感轻薄、衣纹简约,凸显出造像身形的纤长柔美。前文例举的隋开皇四年(584)董钦造阿弥陀佛金铜像,隋开皇十三年(593)范氏造阿弥陀佛龛像,就都属于这种情况。 北魏汉式厚重天衣与隋代轻薄贴体式天衣的对比 左:北魏熙平(516-518)金铜菩萨立像 右:隋(581-618) 鎏金铜菩萨立像 香港佳士得2018春拍 以佛教美术史的观点看,造像脱去厚重的汉式袈裟,穿起袒肩而轻薄贴体的衣装,并不是时尚趣味的简单。例如从山东龙兴寺出土的北周造像来看,北朝晚期在流行厚重衣装的同时,中国山东地区的造像则因吸收了从海上线路传来的、印度特征明显的造像风格,而产生了北周“薄衣贴体”样式的佛造像。 造像风格与海陆、陆路的传播途径一般认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存在陆路与海陆两大途径,陆上传播的佛教造像,由于时间漫长、经过的文化区域十分多样,也往往随之导致造像风格发生丰富变化。而海陆传播,则时间较短,造像发生变异的几率也小,往往可以令造像从原生地更为直接的输入其它地域。 可以说,中国佛教造像的风格演变情况是非常复杂的,同时期的造像既存在一定的时代风格共性,也存在地域风格的差异。而且近些年的佛教美术史研究,在以往重视官造主流风格的同时,还开始关注各地民间造像的个性风格与制作背景。这些研究丰富了我们对佛教信仰与文化,在传播途径、影响方式、在地转化等等方面的认识。 小结:具体到佳士得这尊金铜隋代菩萨立像,我们一方面可以把关注点放在制作时代上。但另一方面,小艺君想提示大家的是,在了解其风格中与南北朝造像的渊源之后,我们更需要从中发掘其中的隋代气息。各位藏家,让我们5月相约香港佳士得,一起来感受这尊汇聚了南北朝造像魅力,以及隋代新朝气象的菩萨像吧。 拍卖信息隋(581-618) 鎏金铜菩萨立像 总高 35.1 cm. 香港佳士得2018春拍 Lot. 2855 估价:港元 8,000,000 - 12,000,000 正观自在——佛教艺术精品 2018年5月30日(周三)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香港湾仔港湾道1号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会议厅 资料整理、文/《艺术商业》孙璐 图片来源: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编,《中国石窟:云冈石窟》,文物出版社/ 金维诺, 《中國寺觀雕塑全集》,黑龙江美术出版社/松原三郎,中国仏教彫刻史論,弘文馆/ 香港佳士得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6336-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香港佳士得隋代鎏金铜菩萨立像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