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新安 看画看画要如画。画是什么?就是比现实更美的景儿。画不是现实的再现,更不是复制。就是最美的摄影也不都是实景的复制,更何况是画。好画一定是取舍的佳构,而不是完整的自然载取。 南宋画家夏圭就是一个懂得取舍的高手,与另一位取舍高手马远并称“马夏”。为何将他们两人放在一起,可能其它的原因很多。我想,最多的原因就是他们善于取舍,懂取舍,会取舍。 夏圭,字禹玉,浙江杭州人。是宋宁宗(1195-1224)时代的画院待诏,与马远同时代,都师承李唐,风格相近;他的画构图简括深远,笔墨峻峭爽利,擅用"斧劈皴",后人并称"马夏"。但两者显然是有区别的。相对而言,马远重笔,转折顿挫,凝重峻利,而夏圭善墨,善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淋漓苍劲,墨气袭人";在构图上,马远刻意将近景置观者目前,所画人物五官清晰,姿态生动,楼阁则以"界画"方法画的精细,而夏圭则将景物远置观者身外,画人物仅圈脸勾衣、点簇而成,楼阁随手勾画,笔简而形具。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他们俩的共同点也很明显,那就是都是取舍的高手。他们不是见什么都画的俗画家,而是把握取舍的大师级人物。 画画取舍听起来很容易,做起来难,现实对很多画家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数的画家可以将看到的现实风景画的很仔细,很全面,多半不会放弃己看到的景物,更是难以放弃那些看见的好景色。 更何况远在宋代就有这样的意识画家,不是难得可以形容的。夏圭只画半边景,这得有多大的取舍啊。他将眼中最感人的东西画下来,其它的都不画,从而变成为艺术精品,这谁能比得了?夏圭的画很简洁,却意境丰绕。影响如王蒙,倪瓒,黄公望,吴镇等后世名家。 夏圭《西湖柳艇图》以"界画"的精细画法,将景物远置观者身外,画人物仅圈脸勾衣、点簇而成,楼阁随手勾画,笔简而形具。这在宋代画家中,显得独具风骚。 专画"边角之景"的夏圭,成为中国山水画中的独特风景。 边角山水画的特点是,主体形象少,画面简洁洗练,留白面积较大,多用"计白当黑"的手法,有效的利用边角相互呼应,利用对角线保持平衡感,虚实对比强烈,它在提炼景物时,求劲求少,以很少的景物来衬托意境而不是直接用景物去"画"意境。 在构图方面,夏圭更善于剪裁与美化自然景物,就是我们现代画家说的取舍。对长卷画用概括的笔墨,写实的物形,巧妙的结构,大胆的剪裁等,是他的新创造。从他的十二段长卷(今只存"遥山书雁"、"烟村归渡"、"渔笛清幽"、"烟堤晚泊"四段)中,完全全看到他这种取舍的成就。 明人题这卷画说:"笔墨苍古、墨气明润、点染烟岚恍若欲雨,树石深淡遐迩分明"。夏远糅合了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笔法苍老,墨汁淋漓。楼台亭阁可信手而挥,突兀而奇特,气韵高拔。在题材上,夏圭多画长江、钱塘江等江南水乡以及西湖景色,又喜欢画雪景及风雨气象。笔简意远,遗貌取神,是文人画"平淡天真"的极佳呈现者。 夏圭的代表作《溪山清远图》反对写实; 注重笔墨情趣,轻视绘画技能。被董其昌冠以地域倾向的"南宗"、"北宗"之名,其实有点误评。我们不能因为"马夏"出自画院,就贬为"画工"画,对此,不屑一顾。说马远的刻画精细的人物、楼阁尚有过于雕饰之嫌,说夏圭的画简括的勾、皴,应该无悖于董其昌画论的核心-禅宗关于"脱落实相,参悟自然"的理念。 《溪山清远图》这幅画,群峰、山岩、茂林、楼阁、长桥、村舍、茅亭、渔舟、远帆,勾笔虽简,但形象真实。山石用秃笔中锋勾廓,凝重而爽利,顺势以侧锋皴以大、小斧劈皴,间以刮铁皴、钉头鼠尾皴等,再加点,笔虽简而变化多端。特别是他用的"蘸墨法",就是先蘸淡墨,后在笔尖蘸浓墨,依次画去,墨色由浓渐淡,由湿渐枯的方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使墨色苍润,灵动而鲜活。空旷的构图,简括的用笔,淡雅的墨色,极其优美地营造了一幅清净旷远的湖光山色。 以一点洞察大千世界,以山川半边为画面的境界中心,夏圭与马远成为中国山水画难得大师级人物。画别人所不画,画自然不见之景物,于是,艺术的境界出矣。历史上,成功的画家都是懂取舍的画家,一个不懂取舍的画家,成不了艺术家,夏圭马远就是最好例证。 《艺术品牌》,关注艺术创作与艺术生活,乐享幽雅艺术人生之境界;点击文章右方《艺术品牌》色条订阅关注,交流更嗨!微信号:bf668800公众号:czhen88,尊享订阅,艺术思想资讯乐不停!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夏圭的画渔笛清幽淋漓苍劲墨气袭人,画面取舍一流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