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书》 清明,最早只是节气名称,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后来,清明节的重要节日内容——踏青和祭祀等习俗,则来源于前后相近的上巳节和寒食节。 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源于“割股啖君”的故事,晋文公为了纪念大臣介子推,下令在他的死难日,禁火寒食,扫墓祭奠,以寄哀思。 到了唐朝年间颁布政令: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正是因为时间上的紧密相连,祭奠扫墓的习俗,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但在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寒食禁火,清明取火,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是其内在的文化关联。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后来,上巳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 上巳节,追溯于远古,魏晋之后定为每年的三月三,上巳春嬉,青年男女会到野外郊游,踏青嬉戏,向心仪的对方表达爱慕之意,实为古代的“情人节”。 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清明、上巳合并为“清明节”。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就是在这样一个气清景明、万物生发的时节里,诞生了历史上重要的几幅书法作品,包括三大行书作品之中的两幅——王羲之《兰亭序》、苏轼《寒食帖》,另外还有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正好对应了上巳、寒食和清明节气。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兰亭序》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自不用说了,之于书法,是天下第一行书,书法之图腾;之于文学,是一部诗集的序言,文情高旷。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说王羲之书法之意境: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戒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书法作品中的线,摆脱了一切可能的羁绊,作者得以充分自由的去表现节奏、律动,这种节奏和律动对内在情感的应和,正是书法艺术对作者的心灵之展现。 △宋·苏轼 《寒食帖》(局部)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它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贬谪黄州,穷愁潦倒,郁郁落寞,有感而发。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宋·苏轼 《寒食帖》(局部)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四十六岁的苏轼,在饱经生死忧患之后,忽然从美的刻意坚持中了悟通达——原来艺术上的刻意经营造作,只是为了有一日,在生死的分际上可以一起勘破,了无牵挂;而艺术之美的极境,竟是纷华剥蚀净尽以后,那毫无伪饰的一个赤裸裸的自己。 这饱历忧患的苏东坡,在诟辱之后,没有酸腐的自怨自艾,没有做态的自怜,没有了不平与牢骚,在历史的大江之边,高声唱出了惊动千古的歌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年苏轼四十七岁。 苏轼在《答李端叔书》中写道:“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则自喜渐不为人识。” 在拥挤秽杂的市集里,被醉汉推骂而犹能“自喜”,也许“我执”太强的艺术家都必须过这一关,才能入于美的堂奥。 《寒食帖》写得平白自在,无一点做态,也正是这纷华去尽,返璞归真的结果吧。 卷后有苏轼学生黄庭坚的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对《寒食帖》赞誉备至。 △宋·黄庭坚《花气熏人帖》(局部) 花氣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來诗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 清明时节,花气熏人,禅心动摇,春来诗思,奈何“心情其实过中年”,竟如八节滩头逆水行船,颇觉艰难。 黄庭坚的这幅小品之作,一首28字的小诗,以随意自在的笔法写来,烂漫天真。全篇不激不厉,有水流花开之境,令人玩味不尽。用笔如篆籀,入纸三分;结字奇宕,放逸而不粗野。 黄庭坚比苏轼小九岁,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苏于他亦师亦友,诗与苏并称“苏黄”。黄庭坚的书法,在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在黄庭坚书论中,评东坡书颇多,且多为推崇备至者。 书法是一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宋代的书法美学如同水墨山水,追求素净空灵,追求平淡天真,渴望从时代的伟大里解放出来,更向往个人自我的完成与个性的表现,不夸张宏伟壮大,宁愿回来做平凡简单的自己。 ——蒋勋《汉字书法之美》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5750-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书画作品中的清明题材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