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旒冕 九旒冕,制于明洪武前期,由冠武、金簪、綎板、旒等部分组成,竹、木、丝、金、铁、玉石及大漆等多种材料复合制作,冠武直径17.6厘米、高17.9厘米,綎板长49.4厘米、宽23.5厘米,现藏于山东博物馆。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恢复华夏正统为名,模仿古制,建立了独特的冠服制度。明初规定,皇帝及王等在重大祭祀活动、重要节日及册拜时服衮冕之服,其中的“礼帽”即为旒冕,皇帝为十二旒冕,太子、亲王为九旒冕。这件九旒冕出土于山东省邹城市明初鲁荒王墓,属于朱元璋的第10个儿子鲁荒王朱檀,是我国唯一一件存世的帝王冠冕实物,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它能准确反映明代洪武前期亲王用冕原貌,并可据此复原皇帝、太子等所用旒冕。根据文献记载,明初皇家礼制经多次修改完善,此九旒冕反映的正是处于修订过程中的冕服制度,是研究明初礼制的重要证据。而其制作工艺又包括竹编、髹漆、金器玉器加工等,反映了当时高超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为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九旒冕的綎板为木质,前圆后方,比喻天圆地方,有天下一统的意思。綎板下有一青玉衡贯穿左右,作用是将綎板固定在冠武上。玉衡左右两端各悬一青玉圆珠,正好挂在两耳的位置,叫做充耳,就是塞住耳朵,寓意帝王对谗言“充耳不闻”,求大德不计小过。綎板前后各悬九旒,每旒九珠,排序采取五行交替的顺序。明朝重五德,尚火德,因此第一个旒珠为赤色,以下为白、青、黄、黑等色,分别对应火德、金德、木德、土德、水德。每个旒珠之间相隔一寸,这样,佩戴后,前面的旒会遮挡部分视线,表示帝王不看是非奸邪,也有显示威严的意思。 九旒冕的主人朱檀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藩兖州。由于他喜欢诗词歌赋,文采斐然,朱元璋对他甚为疼爱。朱檀喜欢游玩享乐,曾携王妃夜不归宿,触犯刑律,受到重罚,王妃为此自杀,但他依然不思悔改,又迷上长生不老之术,服食仙丹,19岁时金石药物中毒,双眼受伤,洪武二十二年底(1390年初)毒发身亡。朱元璋既痛且恨,给了他一个下谥“荒”,就是“好乐怠政”的意思。 朱檀葬于邹城九龙山南麓第一座山峰。荒王临死前侧妃戈氏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鲁靖王。靖王长寿,子孙繁盛。鲁王一系是明代诸王里传世最久的一支,共293年。末代鲁王朱以海称“监国鲁王”,是南明重要的抗清力量。 1970年,鲁荒王墓园受到破坏。为保护文物,山东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未被盗扰,文物保存较为理想。墓内共出土器物1116件,其中包括数量不菲的冠冕袍服,包括九旒冕、九缝皮弁、乌纱折上巾以及各式龙袍等。除此之外,还出土大量木俑仪仗、文玩清供、琴棋书画、家具漆器、金玉佩饰等,完整呈现了明朝初年亲王的奢华生活。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5713-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鉴赏|现存最牛“乌纱帽”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