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的篆刻艺术 中国的篆刻艺术,历史源远流长,但自汉印高峰之后,治印艺术的发展之路每况愈下,至明成化、弘治年间,秦汉印章的纯朴自然之味已荡然无存。元代吾丘衍批评后人的治印之法称“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且以为法,大可笑也”。指出后人摒弃秦汉之风,肆意肢解文字以治印,不合篆法,以致印面粗陋,印文结构不合章法、呆板闷塞的问题。在这种局势下,一位篆刻大家及时出现在印坛,矫正弊风,促成了明清两代篆刻艺术的繁荣。 明代的苏州地区是文人荟萃之地。所谓人杰地灵,正是如此。深厚的历史底蕴孕和浓厚的艺术氛围育了无数杰出的诗文、书画、篆刻方面的人才,文彭便是其中颇具代表的一位。 文彭(1498—1573)出生于明孝宗弘治年间,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国子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为明代著名书法家文徵明长子。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对诗文、书画、篆刻均有造诣。其中,文彭在印学上的成就和地位又高于其他,以其对篆刻艺术卓越的贡献与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被公认为明清流派篆刻的开山祖师。 在印材上,宋元以来大多为牙章由文人篆印,工匠雕刻。到了明代后期,文彭、何震(文彭的学生)开始以“灯光冻石”(青田石一类)治印,从此冻石之名才被世人所知,得到篆刻家的广泛采用。印材的改革对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明、清流派篆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刀工技法上,文彭因对“六书”有深入的研究,主张篆刻必须精通六书,才能入印,治印也有着自己的指导思想,“刻朱文须流利,令如春花舞风;刻白文须沉凝,令如寒山积雪。落手处要大胆,令如壮士舞剑;收拾处要小心,令如美女拈针。”从文彭很大一部分的白文印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对汉白文的继承与发展。文彭在汉印风格下的作品,所表现出的面貌较前辈更为丰富多样,风格气息也更加纯正。其篆刻作品线条古朴而秀润,沿承秦汉之风,平正方直,庄重健壮。这与他交好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项笃寿、项元汴兄弟有着莫大的关系,他从项氏兄弟丰富的收藏中获取了最直接的古印艺术信息,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使其在对古印艺术内涵的理解上更为深刻。 然而文彭虽提倡向秦汉古法学习,却并不拘泥于古法,借古开今,化今为古,才使得他的作品在方寸之间妙趣横生,繁华尽显。不仅矫正了过去治印者纤弱好奇、有悖篆法、气格低劣的恶习,使篆刻走上了雅正的道路,同时又引导许多文人投身到篆刻艺术中,产生了我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流派——吴门派。 飞笔走刀,书不尽这方寸之间的万千繁华。
人物简介 文彭(1498~1573), 中国明代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书画家文徵明长子。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对诗文、书画、篆刻均有造诣。对六书有深入的研究,和何震主张篆刻必须精通六书,才能入印。他所用牙章,亲自篆写,请南京李石英镌刻。据说在南京时,偶然得到民间雕琢首饰用的灯光石,用来制作印材,篆刻家可以亲自镌刻,既方便又能得到满意的效果。从此冻石之名才被世知,冻石也被篆刻家所广泛采用,给明、清流派篆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继承父亲藏书和书画,有藏书处曰“清白堂”,收藏宋元古籍和当代书画作品。藏书印有“渔阳子”、“清白堂”。弟文嘉,亦喜藏书,藏书楼有“归来堂”,藏书印有“五峰山人”、“元珠室”、“五峰樵客”等。文氏藏书散佚约在明万历末年至崇祯间,清代藏书家如张均衡、张金吾等曾收藏有文氏旧藏,多是宋刻善本。子文元发,字子悱,官卫辉同治,喜藏书,其藏书印有“二楚精神”等;孙文震孟,字文起,号湖南,亦有藏书印曰“石经堂”、“两日平章”等。 艺术成就 文彭书法 文彭草书闲散不失章法,错落有致,神采风骨,兼其父文徵明和孙过庭之长,甚见功力。 文彭篆刻 文彭篆刻秀丽典雅,风格妍媚清新。他的朱文章法疏朗,在宋、元圆朱文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篆法略呈方,显得质朴浑厚。他另一种朱文,纯用方折结构,可能是受汉印的影响。由于他刻印讲究六书,篆文不涉怪诞,又能向秦、汉玺印汲取营养,因而他的印章在当时确使印坛面目为之一新。冻石便于镌刻,印章的边款也可以由作者自己镌刻。他的边款是先在石面上书写行楷书,再依字迹用双刀刻成。在文彭、何震的倡导和影响下,一时篆刻之风大起,文人、书法家和画家都参加篆刻创作,文彭成为文人篆刻流派的先导。苏州一带学习文彭的有陈万言、李流芳、归昌世、顾听等,后人称他们为吴门派。 代表作品: 君子安贫 达人知命 乐琴书以消愁 忘己事之己拙 笑古人之本工 倚南窗以寄傲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50-1.html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文彭的篆刻艺术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