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的十年是潘天寿个人创作全面繁盛的十年,《灵岩涧一角》、《小龙锹一截》、《雨后千山铁铸成》等许多重量级的成果都在这一时期问世,并随着时间推移达到顶峰。其最主要的理论建树《听天阁画谈随笔》(1960年)也在这一时期完成。作为“新国画运动”的旗手,潘天寿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以山水画、花鸟画为核心的作品,找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画面中“造险”与“破险”技法。 潘天寿 《翠石双雀》 纸本立轴 1964年作 出版: 1.《浙江书画名家录》P84,西泠印社出版社,2001年。 2.《西泠情愫》,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 备注:高冠华上款。高冠华(b.1915),江苏南通人,1940年毕业于国立艺专并留校任教,潘天寿先生入室弟子。 96.5×45 cm 画面正中一块巨石,奇崛、孤兀,呈不规则矩形,几乎填塞了整个画面,不过石块上的双雀和石下的野草又平衡了画面,不仅使画面转危为安,且获得与众不同的新奇意境。 矩形石块与以圆浑为主的雀鸟之间体块的关系,构成形式上的对比,野草、苔点与石块亦构成大与小的对比,各种对比在构图上形成一种张力,使简单的画面呈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画法上,石块以线条勾出,力道雄健,表现出坚硬的质地,石面不加皴擦,以淡赭石敷染,以墨点点苔。石上的两只雀鸟姿态各异,这种全身通黑,略加留白,黑白相映的造型源于八大,有稚拙之趣。 以线为主、书法用笔入画,构图概括简约,风骨遒劲,与八大山人颇有相似。其趣味性的物象描写,“奇”与“险”的构图特征,传递着情感,表达着精神气节。用笔精炼而果断,霸悍而有控制,刚直、雄健、老辣、凝练,没有了古代文人画的荒疏野逸而保存了雅致,带有现代的积极乐观,同时又多一份沉静。表现了现实生活中欣欣向荣的一面。 高冠华是潘天寿的入室弟子, 其青少年时期靠在裱画店目识心记、顽强自学走入中国画门径,后以插班生考入杭州艺专。抗战后,高冠华成为潘天寿在国立艺专实行教学改革后的第一届国画系毕业生,并被破例批准留校担任本科生班的教师。高冠华得到了潘天寿,徐悲鸿,丰子恺等前辈鼓励。潘天寿题画赠送高冠华,自是对于这位得意门生的契重和奖掖,而画面中争鸣的双雀,寄寓了师长拳拳的希望。 潘天寿以“雷婆头峰”署画时间段大约在1959年至1966年,而又以1961年以后署款最为频繁。由于这一时期画作水平最高,“雷婆头峰寿者”也成为他许多代表作的款署,《雁荡山花》、《雨霁》等一大批堪称经典的画作均署此款。 雷婆头峰只是潘天寿的故乡--浙江省宁海县回浦乡冠庄附近的一座小山。相传雷婆婆曾在此降妖伏怪而得名。雷婆头峰貌不惊人,唯有山顶的一片乱石群巍峨峥嵘,蔚为壮观。潘天寿在家乡度过青少年时代,他和伙伴们常去雷婆头峰踏青游玩,家乡的青山秀水哺育、熏陶了他的艺术灵性,他曾风趣地说过,他就是雷婆头峰的一块石头,不言而喻,以“雷婆头峰寿者”自号,也寄托着他热爱故土的深挚感情。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4719-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潘天寿《翠石双雀图》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