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匽侯盂,西周早期,辽宁喀左马厂沟窖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高24.3,口径33.8公分 青铜盂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西周时期,盂既是食器,也为水器,功用为装盛食物或者水。 匽侯盂侈口深腹,微向内敛;圈足内收再外展,宽直边接地,整器器型比例协调,曲线优美。 此器主纹饰为两只相对回首龙,形成兽面,巧妙之处在两只突出的兽眼(龙的眼表现)结合器两边附耳,使得兽面具有了立体感,尤其附耳上部有横梁与器连接,形成封闭状,既实用,更显完整的兽之耳,设计极妙!兽面周边空隙处铸小龙,形成兽面的轮廓;密布的地纹表现兽的体纹! 圈足上部饰回首变形龙纹,形成兽面;下部外展部分无纹饰,与器口相对,平衡协调。 此器有5字铭文,显示制器者为燕侯。 ---周生豆,西周中期,陕西宝鸡西高泉村出土,高19.5公分 浅盘,假腹,束腰,高足,这件豆是西周豆的典型器。豆的功用类似有足的盘子,腹部往往内有乾坤,使得整器可以作为铃铛使用。西周有的豆侧面装鋬,更方便拿取。 此器盘部外壁饰火龙纹(这种图案也有认为是风鸟纹),腹部及足部饰鳞纹,中间有铉纹隔开。西周中期,兽纹解体,符号表达逐步成为主体。 周生豆与其他西周青铜器同出于一春秋墓,如我们前文所说,早期艺术品被后人收藏是常发生情况,收藏绝不是现代人才有的行为。第一次有记载的西周青铜器被发现及收藏,为西汉汉宣帝时期,《汉书》载,美阳县(今法门镇)发现了尸臣鼎并献给朝廷。 至北宋,宋代皇帝大多好古,宋徽宗对商周青铜器着迷,甚至派专人去各处收集,天下效之,大量青铜器被发现。宋代金石家做了正式著录,并就青铜器的定名、功用及铭文做了大量研究,现在的很多青铜器知识来源于此。 上流社会的爱好引起社会的潮流,宋代终掀起摩古之风,仿制古器,更多的是模仿古器的器型、纹饰,将其艺术风格溶于本朝的器物之中,以为时尚,之后元、明、清更甚。以下这件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就是典型。 明永乐青花香炉,此器高58公分,口径37.6公分。此香炉直沿,球体,兽足,附耳,很典型的西周晚期青铜鼎的器型,而纹饰则是明清流行的大好河山内容。了解商周青铜器的朋友应该很清楚,这是非常明确的文化传承现象,此件器物的造型灵感很可能源于新发现了西周青铜鼎。 再看一件元代青花香炉。 这件镇江博物馆馆藏元青花香炉,明显西周中晚期青铜鼎造型,兽形足上的兽首保留接近完整。 事实上,宋、元、明、清等朝,大量的艺术品明显传承商、周、汉的艺术风格,尤其是高古青铜器对于后期瓷器类器型的影响极其深远,大量的香炉,包括各式宣德炉,都有高古青铜器的影子,花觚状花瓶更是因为误会而来源于商人的酒觚等等,这样明显的传承实例还有很多,而其本质正是同一个名族,一脉相承的文化,拥有同样的审美取向。 作为文化传承之重要一环的青铜器,由于其表达的文化内涵是属于一个特殊的阶层,对于今人相对抽象,历史遗留的误读也较多,造成理解困难也很正常。但参与古代艺术品收藏鉴赏,这是不能回避的知识点。 ---鳞纹铺,西周晚期,陕西岐山董家村窖藏出土,高16.2公分 铺是西周中期新出现器型,与豆很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器型稍矮,盘面较大,盘壁较浅;同时铺的腹、足大多镂空设计,无铃铛作用。铺被认为是装肉酱的食器 此器盘边饰鳞纹,假腹及足铸镂空双头龙纹。 ---鲁伯盨(xu),西周晚期,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出土,高19公分 盨成型于西周中期偏晚,是由簋演化而来,装盛食物的食器。 此器器型为典型的西周盨,整器成椭方体,上有盖,盖四角铸四个成矩形排列的片状回首龙,正放如扉棱,满足审美需求,反放,则成四脚,而整个盖也就成了一个有四脚的案。这种设计在西周中晚期较多出现。盖中部有一圆雕虎形钮。器身两侧有兽首双耳,方便移动整器。 器口沿和盖口沿及圈足分别铸一圈连续的简化卷曲兽纹;腹和盖又饰平行瓦沟纹。 此器有铭文37字,表述此器为鲁伯所制,为祭祀先人。 ---伯公父簠(fu),西周晚期,陕西扶风云塘村窖藏出土,高19.8公分 簠成型于西周中期,装盛熟食的食器,最大的特点是上下对称,可以变成相同两器。 此簠盖与器造型基本相同,上下对称,分别成金字塔形;圈足成小倒金字塔形;盖、器连接处方形,有牛首形卡。器身和盖身各有一对环形耳。 圈足饰并列鳞纹,口沿(盖沿)饰连续鳞纹,器腹、盖腹分别饰流畅的龙纹变形而成的波曲纹。 未完,待续,下一篇继续鉴赏西周青铜器 随时收看原创历史文化收藏系列文章,请关注作者“存意”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4679-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浅论商周青铜器对后世的影响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