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卡塔尔,所有人都会想到天然气,还有遍地土豪。除了这几点之外,艺术和收藏也早已成为这个中东富国的知名标签。作为全球最有钱、最土豪的皇室之一,卡塔尔皇室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曾经连续两次创下世界最贵艺术品的成交记录——在2011年卡塔尔皇室花费2.5亿美金(约合16亿人民币)购买塞尚的《玩牌者》,卡塔尔因此名声大噪,同时此举也让这幅画变成了史上最贵的艺术品;2015年5月,他们又花3亿美金买下了高更《你何时结婚》,打破了自己之前的纪录,创造了当时新一任史上最贵的艺术品。据说,单就卡塔尔的玛雅沙公主每年用于购买艺术品的预算就高达65.4亿元人民币;他们还曾为了购得一座价值1亿美金的毕加索雕塑不惜和世界画廊巨头高古轩对簿公堂…… 让世界瞩目塔尔王室究竟有多豪,去故宫博物院看正在展出的“铭心撷珍——卡塔尔阿勒萨尼收藏展”,近距离欣赏一下卡塔尔王室的收藏就知道了。 阿勒萨尼,全名谢赫·哈马德·本·阿卜杜拉·阿勒萨尼殿下是地位显赫的卡塔尔皇室成员,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收藏家。依托自身不凡的品位、雄厚的实力以及执著的收藏精神,阿勒萨尼殿下私人收藏有大量各类艺术珍品。 来自卧莫尔王朝的瑰丽梵星 从印度河流域的古老文明到当今时代,南亚次大陆向来被视为拥有丰富珍稀宝石矿藏和巧夺天工的精致珠宝传统的地方。产自这一地区的精品宝石不胜枚举:戈尔康达矿区出产极品钻石,巴达赫尚盛产带有红宝石色调的迷人尖晶石,克什米尔以绚烂的蓝宝石而著称,斯里兰卡和缅甸拥有珍贵的红宝石,波斯湾则出产珍珠。在整个印度珠宝历史中,大名鼎鼎的莫卧儿帝国时期是最为重要的发展阶段,“铭心撷珍——卡塔尔阿勒萨尼收藏展”之“瑰丽梵星:印度高级珠宝展”所呈现的印度珠宝涵盖从莫卧儿帝国时期至今500年间印度的珠宝艺术以及灵感源于印度的创作珍品。 钻石 浓彩粉色,净度VVS1 高1.87厘米,宽1.7厘米,厚1厘米;重28.15克拉
阿尔乔特II 钻石,等级D,内部无瑕 高2.6厘米,宽1.6厘米,厚0.6厘米;重17.21克拉 这颗钻石是由阿尔乔特地方行政长官献给英王乔治三世妻子夏洛特王后的两颗钻石之一。在18世纪中期的英法战争中,这位统治者是英国的坚定盟友。夏洛特王后以酷爱钻石而闻名,她因为接受印度统治者的奢侈礼物而受到当时新闻界的讽刺。尽管她将阿尔乔遗赠给了自己的四个未婚女儿,但是在她死后却尽归她的儿子摄政王所有。摄政王于1821即位为乔治四世,他将这些宝石镶嵌到了自己的王冠上。
皇室尖晶石项链 印度北部;尖晶石,公元1607-1608年,1754-1755年 现代串绳,尖晶石,珍珠,祖母绿,黄金 长51.8厘米
伊斯兰文化将玉视为胜利的象征,人们也认为玉器有检测和解毒的功效。诸如玛瑙、缟玛瑙、水晶一类无色石英在莫卧儿宝石匠人的手中同样升格为高级艺术,表现出莫卧儿宫廷生活的丰富多彩。此次展出的伊斯兰风格玉器、水晶器,产地、器形、工艺、时代均非常全面,基本能够代表这类器物的完整面貌,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堪称国内空前。 贾汉吉尔的酒杯 印度北部,公元1607-1608年(伊斯兰历1016年) 玉,刻有铭文 高5.5厘米,直径7.4厘米 酒杯以中国瓷器造型为基础,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有确切纪年的莫卧儿帝国玉器。酒杯制作于1607~1608年,是由贾汉吉尔皇帝亲自定制的。酒杯外部装饰有皇帝的名字和头衔,以及两首波斯诗歌的四行诗节。酒杯器形源于15世纪中国的小型瓷器。在17世纪初期的莫卧儿绘画和硬币上可以见到用黄金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类似酒杯。
沙·贾汗短剑 印度北部;剑柄:公元1620-1625年;剑刃:1629-1636年 剑柄:玉;剑刃:水纹钢 高29.7厘米,剑柄高11.1厘米,头部宽2.4厘米
杯 印度北部,公元1660-1680年 玉,红宝石 底足上有银质支撑环,刻有汉字和一个“璞”字刻印,“璞”意为“未琢之玉”,以及一首乾隆皇帝于1756-1794年间所作的诗 高2.5厘米,宽6.1厘米,长8.4厘米 杯体内所刻中文铭文是由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位)所写的一组诗篇中的一首。他在诗中盛赞了莫卧儿玉器,皇帝本人收集了大量此类玉器。此杯上所刻动物头颅也是野山羊或北山羊。杯子底部已经损毁,莲花状底足已经无存,现镶嵌以银质支撑环。
印度珠宝的一大特色是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尤其是宝石镶嵌技术。黄金是制作珠宝和帝王生活用品的理想材料,采用纯度极高的金箔环绕宝石实现固定的典型印度“昆丹”(Kundan)工艺,使宝石借助金箔背衬反光的特性实现交相辉映的效果,变得鲜活起来。这部分展品中的器物无论为何种材质,都运用了大量繁缛、细腻的宝石镶嵌工艺,富丽堂皇又精细至极。以珐琅作为装饰也是印度珠宝的典型特色。这种工艺首先在莫卧儿时期出现,当时欧洲大使朝贡的文艺复兴时期工坊制作的精美珐琅珠宝备受喜爱,这种外国工艺巧妙地融入到当地风格之中,在印度珠宝中得到了极大运用。 笔盒和墨水瓶 德干或印度北部,公元1575-1600年 黄金,钻石,祖母绿,红宝石,蓝宝石,虫胶 笔盒:高4厘米,长30.6厘米,重1.5千克; 墨水瓶:高11.4厘米,直径5.4厘米,重495.6克
玫瑰水喷壶 印度北部,公元1675-1725年 黄金,红宝石,祖母,珍珠 高25.5厘米,直径10.3厘米 底部刻有波斯语铭文:64 tola 4 masha / 64 tola 2 masha 在印度的皇宫内苑,饭后或者拜访结束时都会往来宾身上喷洒玫瑰水,以此表示热情好客。这只表面镶嵌宝石的瓶子很可能是在莫卧儿王朝工坊里制作的,器足上刻有瓶身重量的铭文,表明这是货真价实的皇家宝库藏品。
吊坠 印度,约公元1575-1625年 珍珠,黄金,钻石,红宝石,祖母绿,蓝宝石,玻璃,珐琅,虫胶 高6.6厘米,宽5.2厘米,厚3厘米 这件稀有的吊坠尽管是在印度制作的,其灵感来源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珠宝,即将形状不规则的珍珠用于制作身体或躯干,来刻画神话中的人物。在这件印西合璧的作品中,在一颗质地厚实、富有光泽的珍珠上使用典型的印度“昆丹”工艺镶嵌上了宝石、黄金和玻璃。神像有着缠绕的长尾,有可能是蛇神(Nagadevata)。
蒂普苏丹王座尖顶饰 迈索尔,约公元1787-1793年 像座:约公元1800年 黄金,钻石,红宝石,祖母绿,虫胶;像座:黑色大理石,镀金金属 高17.1厘米;尖顶饰高6.8厘米,宽5.4厘米,厚5.5厘米;像座高10.3厘米,宽10厘米,厚10厘米 这件尖顶饰是取自迈索尔统治者蒂普苏丹王座上的8个尖顶饰品之一,蒂普苏丹是英国在控制南印度的过程中遭遇的劲敌。尽管对其外形有不同的记载,但当代编年史专家均认为,这一王座是以老虎为造型基底的,是统治者财富的象征。这件尖顶饰的底座为多边形,其上是支撑老虎造型的支架,支架四周饰有横挡,其上附华盖,华盖饰有镶嵌珠宝的护摩鸟。王座1793年制作完成,但仅仅6年过后,蒂普苏丹便在塞林伽巴丹战役中被英军击败,王座也被负责奖赏英军的军官捣碎。宝座的两个组成部分(镶嵌小鸟的尖顶饰和金质虎头)被列入英国皇家典藏,而其他尖顶饰则散落四方,落入不同收藏家的手中。
皇室臻选 阿勒萨尼殿下的藏品以印度及印式风格珠宝为胜,却也包括埃及、希腊、罗马、波斯、中国、非洲乃至美洲的文物,它们以小见大,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串联出较为完整的世界文明史,又隐含众多历史细节,依稀呈现出一个微缩的古代世界。 此次,阿勒萨尼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首次展出280余件跨域5000年人类文明历程所创造的艺术文物珍品,古代的奇珍异宝与巧夺天工的现代艺术佳作汇集一堂,共同代表了世界范围内艺术成就的巅峰。 为了让公众得以更好地理解数千年来艺术与设计的发展演变,展览按编年时序排列。 ▼ 古代世界 这些来自古代世界的珍贵艺术文物由古时备受推崇的材质及精工制成,展示了横贯中亚、近东、埃及、希腊乃至地中海的复杂的艺术襄助关系和工艺。这批艺术品主要包括王权象征物和奢侈品,均属古代文明创造的巅峰之作。 皇室成员头像 埃及 公元前1473-前1290年 红碧玉 高9.6厘米,宽6.1厘米,厚7.5厘米 尽管这一精致头像的上半部分已经缺失,但其仍可称得上是雕刻杰作。这件头像使用一整块单色红碧玉雕琢而成,根据头像的形状可以推断出它最初可能佩戴了一顶蓝色彩陶皇冠,这证实了头像的身份是皇室成员的形象。尽管已不可能对这一头像的时代进行精确鉴定,但它作为保存完好且极具艺术价值的古埃及前阿玛尔纳时期复合雕像,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男子头像 苏美尔,美索不达米亚;新苏美尔时代,约公元前2050年 石英岩,云母,绿泥石 高22.6厘米,宽18.1厘米,厚21厘米 这部头像以粉红色的石英岩刻画了细致的面孔和光滑的头部。头像的鼻头稍有破损,鼻孔微微张开,厚实的眼皮圈住圆睁的椭圆形眼睛,眉毛雕刻以人字纹图形。带着浅笑的嘴较小,精心雕琢的大耳朵紧贴头骨。尽管这些特征均可在新苏美尔时代的艺术中寻得踪迹,但仍难以确认这件头像的时期和身份。
石碑 阿拉伯南部 公元前100-公元100年 雪花石膏,黄金,石榴石,金属 高108厘米,宽91厘米,厚24厘米 这件来自阿拉伯南部的高浮雕石碑刻画了一个佩戴镶石榴石镀金珠宝的女性形象,它可能是一件典型的丧葬艺术品,代表着一位女祭司正在向太阳女神求情的场景。石碑上的这个人物身着短袖百褶衫,佩戴精致的金项链,左手握着一捆象征生育的镀金小麦。
大力神玛瑙花瓶 罗马;约公元150年 玛瑙 高18.6厘米,颈部直径7.3厘米,底部直径7.4厘米 刻有人物浮雕的硬石器皿是古希腊罗马文明中最受瞩目的一种创作,不过流传下来的极为稀少。这件器皿非常华丽,采用一块灰绿色玛瑙以高凸浮雕形式雕刻而成,描绘了英雄大力神的武器被三个丘比特偷走之后,一位年轻的萨蒂尔(希腊神话中的森林之神)向他劝酒的场景。这件精致器皿的功能仍是一个谜。两个丘比特之间倒立的火把可能表明它是一个骨灰罐,用来保存死者的骨灰;但倒立的火把也会出现在非丧葬场景中,代表爱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甚至可以征服最强大的英雄大力神。
▼ 大千世界 这些来自古代中国、非洲和美洲的藏品所探索的主题涵盖神灵崇拜、皇家品位和技术成就等,反映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共同价值观。来自中国的作品显示了其早期在金属制品领域和玉石雕刻方面所达到的高超艺术水准。很多藏品展现了人类和动物形态的抽象表现形式,在非洲和美洲的图腾和神明雕塑中尤为明显。从杰出的犍陀罗佛像到玛雅人和诺克雕塑的镶嵌面具,这些作品在达成其皇室和精神的创作目的之余还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许多作品都与来世的观念有关。 佛立像 可能出自勃律的喀喇昆仑,后笈多王朝时期,约公元550年 青铜,白银,石榴石 高44.8厘米(含底座),高51.8厘米(含佛像背光),宽20.6厘米,厚10.6厘米 追溯到公元前的几个世纪,佛教沿着犍陀罗白沙瓦山谷传播,很快到达了阿富汗和喀喇昆仑山脉地区,同时经由那里传播到中亚和中国。公元后的前几个世纪里,佛陀的肉身形象常常出现在绘画或木质和石质雕像等艺术作品中。但直到公元500年左右,以金属来塑造这位导师身相的做法才开始出现。最初的金属塑像较小,但便于携带。金属铸造艺术很快得以完善,技艺精湛的造像珍品也随之出现,但存世极少。这尊佛像是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大型雕像之一。 立佛的右手呈“无畏印”,寓意为平和世界中的内心宁静。铭文显示,立佛是由3位地位不同的僧侣下令制作的。铭文使用了一个罕见的句子,指出了抚养孩子的重重困难。字母的类型、句子以及少数类似的青铜器具等,都表明这是一件公元6世纪时的作品。
盘 景德镇,中国;明代,公元1420-1430年 瓷器 直径43.2厘米 瓷盘施以钴蓝色釉下彩,绘有三串同株带叶葡萄。中国的瓷器在伊斯兰世界备受珍视,在宫廷中都是与最奢侈的金质器皿一同使用的。 盘体上镌刻的铭文为我们了解它的历史提供了一些参考。盘底刻着第一位记录在案的所有者的捐赠文字:“由萨法维(公主)马欣·巴努捐赠给拉扎维宫”。于1562年去世的马欣·巴努·哈努姆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她是伊朗萨法维王朝开创者伊斯玛仪一世之女,其兄弟塔赫玛斯普即位后,她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出谋划策者。这个盘子很可能在被马欣·巴努购得后,就已经成为伊朗皇室的收藏品了,因为盘子制成于15世纪20年代,很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候进口到伊朗的。当时伊朗在帖木儿帝国统治之下,而历代帖木儿统治者都热衷于收藏瓷器。 这个盘子后来被移出,时间可能是在1590年乌兹别克人征服马什哈德的时候。盘底足外缘上釉处的第二处铭文这样写道:“贾汉吉尔·沙阿之子沙·贾汗(在位)第16年,(伊斯兰历)1053年”。铭文正下方是第三处刻字,写的是“251图拉”,标注了这个盘子的重量。(“图拉”是用于衡量贵重物品重量的印度计量单位,251图拉大约相当于2.91公斤。)盘子的重量应该是沙·贾汗(Shah Jahan)拥有这个盘子时所记录的。沙·贾汗1628年-1658年在位,他不仅是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君主,也是一位满怀热情的收藏家,正是他在阿格拉为纪念自己的妻子建造了著名的泰姬陵。 其上铭刻有波斯文:由萨法维(公主)马欣·巴努捐赠给拉扎维宫;贾汉吉尔·沙阿之子沙·贾汗(在位)第16年,(伊斯兰历)1053年;251图拉。
吊坠饰板 坎佩切石岛,墨西哥;奥尔梅克 饰板:公元前1000-前600年;铭文:公元前50年-公元200年 硬玉,以玛雅象形文字镌刻皇家所有者的姓名和头衔 高8.4厘米,宽12.1厘米,厚2.9厘米 这件大块饰板很可能是像吊坠一样戴在胸前的,它在过去还要更大一些,现在则已经从一个可能被雕琢成蛤壳或勺子形状的凹面物体上切了下来。饰板制成的几个世纪之后,便落到了一位玛雅统治者的手里,他将自己的名字和头衔铭刻在饰板背面,表明其本人拥有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珍贵遗物。
男性头像 尼日利亚;诺克,公元前500-公元500年 陶器 高24厘米,宽16厘米,厚18厘米
伊斯兰世界 展览所陈列的丰富穆斯林艺术品采用不同材质和工艺制成,展现出伊斯兰世界的多元艺术。其中不乏著名的《古兰经》宝贵经文手稿,以及从中亚帖木儿到奥斯曼土耳其再到印度莫卧儿的细密画、纺织品、金属制品和硬石雕刻的佳品杰作。 长袍 伊朗或中亚;塞尔柱,公元1020-1160年 丝绸,棉花,毛皮 高130厘米,宽185厘米 这件长袍上的铭文表明它曾为一位君主所拥有。这件长袍采用彩色丝绸编织而成,朴素的米色棉质衬里,脖领和袖口处配有毛皮,还有一条红白相间的捆扎带。这件袍子的装饰非常醒目,圆形图案内成双成对的鹅隔着小树面对面呈现,四周是库法体文字,“荣耀”“繁荣”“胜利”等重复出现。
《登宵之路》手抄本插画页 先知穆罕默德遇见颂赞真主的天仙(上图) 穆罕默德遇见先知叶哈雅和宰凯里雅(下图) 出自阿尔-萨拉伊《登宵之路》手抄本的插画页,为帖木儿统治者苏丹·阿布·萨伊德·古尔坎而作 赫拉特,阿富汗 帖木儿,公元1458-1469年,可能是1466年 纸,墨水,黄金,不透明颜料 高41厘米,宽29.7厘米 这一页出自《登宵之路》一份极为重要的插画手抄本。《登宵之路》系由马哈茂德·本·阿里·阿尔-萨拉伊撰文,讲述了先知穆罕默德的“夜行”和“升天”,这些经历首见于《古兰经》。
水罐 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奥斯曼,苏丹塞利姆一世统治时期,公元1512-1520年 银镀金 高12.3厘米,宽10厘米,直径6.5厘米 这件小水罐是“屈塔希亚的亚伯拉罕”装饰风格,以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一组伊兹尼克陶器命名,以后蒙古统治时期伊朗风行一时的中国风图案为其特色,诸如中国云头和涡卷花饰,二者在这件作品里都可以看到。 这个小水罐是由银板锤打成型的。龙首手柄和盖顶装饰是单独铸造的,经锡焊焊合并铆接到位。罐体下方蜂窝状图案之上是由中国云头构成的四团花饰和鲜花的压花装饰。水罐通体镀金,但最初很可能只有浮雕装饰是镀金的,与颜色较深的地子构成对比。 底心刻有圆花装饰,在上面可能会看到一小片白银曾被检验员取下以供检测时留下的缺口,检验员之后会在银质器皿上铃盖在位苏丹的印章以证明其纯度。底心旁一行磨损的铭文实际是颠倒的印章(极为罕见但确曾发生过),印章上有苏丹塞利姆一世的名字,内容如下:“萨利姆·沙阿·本·巴亚吉德汗,常胜之王。” 几百年来,这种器形的水罐一直都是中东地区颇受欢迎的饮水用具,但是带有中国龙首的手柄却是受到了14世纪伊朗和俄罗斯南部蒙古统治时期贵金属器皿的启发。到了15世纪时,伊朗流行采用金银、嵌黄铜、陶器和玉石一类的稀有材料制造龙形手柄杯盏。 罐底以阿拉伯文镌刻着塞利姆一世的图格拉(Tughra,即印玺):“萨利姆·沙阿·本·巴亚吉德汗,常胜之王”。
纺织品饰板 布尔萨,土耳其;奥斯曼,公元1550-1600年 丝绸,金属银 高约162厘米,宽约120厘米 这件织锦丝绒饰板分为两部分织成,每一部分均为织机宽度,通过中部垂直连接,并以一行行凸起的如意(?intamani)图案装饰。所谓如意图案,就是反复出现的两条波浪线和三个圆圈构成的锥状体图案,是最受青睐的奥斯曼图案花饰。就其起源而言,这种图案很可能是源自于佛教,但在伊斯兰世界里,人们把圆圈解释为豹子的斑点状花纹,波浪线则被视为老虎的斑纹,因而这种图案也就与英雄人物的服饰联系到了一起,例如波斯史诗《列王纪》(Shahnama)中的狩猎之王鲁斯塔姆(Rustam),这位波斯大将就是头戴斑点豹皮头盔,身着条纹虎皮大衣。 奥斯曼人将这种丝绒用于家具陈设,而非用来制作服装。包括伊斯坦布尔在内的帝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受到寒冬的影响,而厚厚的织物可以营造出温暖的环境,因此这是一种虽属奢华但却实用的必需品。
▼ 欧洲地区 来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一系列壮观展品呼应了古典时代,并记录了王朝统治。该部分的高潮是出自俄罗斯帝国著名珠宝首饰工匠法贝热(Fabergé)的华丽杰作,这些由珍贵金属、珐琅和硬石打造的艺术品被欧洲统治家族成员视为顶级奢侈品,争先收藏。 祭坛装饰品 巴塞罗那,西班牙;约公元1460-1480年 局部银镀金,珐琅 高62.5厘米,宽24.3厘米,厚24.3厘米 在中世纪,位于加泰罗尼亚沿岸、后成为阿拉贡联合王国一部分的巴塞罗那是一个重要的地中海港口城市,而这件祭坛装饰品成为后哥特时期巴塞罗那金匠现存作品的一个罕见范例。繁荣带来了丰厚的赞助,激励金匠和其他工匠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奢侈品,其中大部分都用来装饰教堂和修道院。在步入一座中世纪教堂时,朝拜者可能会被在礼拜仪式中所使用的圣骨匣和配件中闪闪发光的金银和宝石所惊叹。当时的建筑通常为这些作品提供了装饰母题。当哥特风格式微后,大量华丽的银饰被熔化并重新铸造。
饰板–波吕斐摩斯和阿基米德 里摩日,法国;约公元1530年 铜,珐琅,镀金 高22.5厘米,宽20厘米 “波吕斐摩斯和阿基米德”是四块饰板之一,组成一个系列的一部分,与其他饰板共同构成了已知最早的描述世俗主题的里摩日珐琅作品。 里摩日珐琅大都在工坊由多位匠人共同制作而成,而埃涅伊德系列似乎出自一位艺术家之手。这个项目规模宏大,需花费数年的时间完成。包括熔剂珐琅在内的某些技术细节表明它们制成于1530年左右。仔细研究艺术家的工艺可以看出这些精美的图像是如何制成的。首先,用银箔覆盖铜板,用赤褐色颜料勾勒出形状。随后被覆以褐色熔剂进行烧制,随后绘制蓝色、紫色、绿色的珐琅区域,进行二次焙烧。再施以浅色,有时形成高光点,比如突出描绘脸庞或花朵,又或是使用一种薄膜拉丝形成波浪状效果。此后进行三次烧制,最后再施以黄金点缀细部。
约克公爵枝状大烛台中心装饰品 伦敦,英格兰;公元1824-1825年 银镀金 高89厘米,宽60厘米,厚60厘米 这一枝状大烛台代表了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欧洲和平稳定的那几年在英格兰盛行的镀金装饰品位。这种品位得到了摄政王,即后来的乔治四世国王的支持。摄政王对此类物品挥霍无度,他的弟弟、这座枝状大烛台的第一位所有者约克公爵弗雷德里克王子,对其更为迷恋。当约克公爵1827年去世后,他欠下的债款达20万至50万英镑,令他的遗嘱执行人不得不售卖他的全部藏品,其中,这支以赫拉克勒斯十二苦役之一为主题创作的烛台中心装饰品是拍品目录首页的亮点之一。
凯瑟琳大帝祖母绿胸针 俄罗斯;约公元1750年及之后 祖母绿,钻石,银,黄金 高4.5厘米,宽4.5厘米 从1762年起,凯萨琳大帝成为从波兰延伸至西伯利亚的广阔帝国的统治者,她开始使用珠宝来彰显她的威严和权力,并且认为这样人们就能一眼看出她是女皇。这枚胸针别在女服的紧身上衣上,其华丽的六边形轮廓和切割精致的60克拉祖母绿交相辉映,内部的玫瑰形钻石制作精良,其周围的边框熠熠生辉。它体现出凯萨琳大帝宫廷的显赫与华丽。
玛蒂尔达·波拿巴玫瑰胸针 巴黎,法国;约公元1864年 钻石,银,黄金 高14.6厘米,宽11.4厘米,厚5.1厘米 这枚玫瑰胸针是19世纪巴黎珠宝商人为玛蒂尔达公主的精心之作。玛蒂尔达公主是拿破仑三世的表亲和密友,她前往巴黎后,在公共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是她的表亲、未来的拿破仑三世担任总统期间,之后是他1852年称帝开启第二帝国时期(1852-1870年),此时玛蒂尔达公主的地位仅次于欧仁妮皇后。她将一些珠宝馈赠给家庭成员,其他的珠宝在1904年的巴黎被拍卖。路易斯·卡地亚非常欣赏这枚玫瑰胸针,他从拍卖的买家那里买下了这枚胸针,并在之后将其卖给了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三世夫人。这位夫人居住在曼哈顿一座拥有70个房间的宫殿里,是纽约社交圈半个世纪来的女王。
花瓶–法贝热 圣彼得堡,俄罗斯;公元1899-1903年 黄金,珐琅,软玉,钻石,红宝石 高25.5厘米,宽13厘米,厚11.2厘米 这只非凡的花瓶由大块软玉切割而成,黄金底座镶嵌宝石并饰珐琅釉。其器形表现的是一朵正欲绽放的莲花,呈现出花蕾的自然锥状和重叠的花瓣,嵌宝石珐琅金座呈现出文艺复兴的审美风格。这种型号的花瓶在法贝热的作品中并不常见。它是在法贝热第二首席工匠大师迈克尔·佩钦的工坊中制作的。迈克尔曾负责法贝热多个珍贵作品的制作,包括献给亚历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的皇室复活节彩蛋。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4630-1.html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卡塔尔的王室收藏究竟有多“豪”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