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是用红铜、锡、铅的合金铸造而成,也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陈设欣赏价值。青铜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8世纪的夏朝,就已经能生产很复杂的青铜器,如酒器爵、食器鼎以及青铜工具、兵器、乐器等。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达到了鼎盛时期,器物的形制和纹饰可谓五花八门。那时青铜器只是上层贵族享用的物品,平民百姓无法享受。直到公元前3世纪,青铜器不再为少数人所专用,而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青铜器数量多,种类复杂,若按用途大致可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农具、杂器等。西周青铜器是中国早期重要的历史文物,同时也是珍贵的艺术品。 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时代的器物最为精美,西周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西周青铜器包括出土器物和传世藏品。西周青铜器的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由于采用手工制作,而且是一器一范的陶范制作,所以它的纹饰、器形没有完全相同的造型。1990年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茎铜芯柄铁剑,为铜铁合铸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铁,被称之为“中华第一剑”,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由此我们可以推定,中国历史上铜和陨铁合铸的时代是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而人工冶铁与铜合铸成器的时代至迟在西周晚期技术上已经成熟。 一、商晚期銅倗祖丁鼎
高85.5 cm,重94.65 kg。 倗祖丁鼎是商末周初盛行的大型蹄足鼎,應是在商周之際特殊禮儀活動中的盛食祭器。頸部飾帶狀獸面紋一道,柱足獸面紋作高浮雕獠牙猙獰狀,亦是此期獸面紋樣的典範。銘文三字,是族徽與親屬稱謂的組合,乃早期彝銘的通例。鼎重94.65公斤,是本院最重的器物,原置於清宮養心殿門廳。鼎彝重器、邦國至寶,倗祖丁鼎確可當之而無憾! 二、商末周初銅亞醜方尊:高39.1 cm 以獸面為主紋,以雲雷紋為地,具八道高棱脊的方形器,均有「亞醜」銘。方形器在商代晚期數量稀少,大多發現於高級貴族墓葬中。「亞醜」為氏族徽記,可能是文獻中的薄姑氏,是商王在東方的主要盟國,今山東青州一帶為其活動範圍。這三件傳世器,質地精美,紋飾雄強;方尊與方觚原藏於熱河避暑山莊,方簋藏於北京景山的壽皇殿。
三、西周晚期
銅人足獸鋬匜 高24.5 cm,口徑17.1 X 34.2 cm,重5.2 kg 「匜」與「盤」是古代行盥禮的必備禮器:受洗者雙手置於「盤」上,侍者以「匜」裝水,從上方澆於受洗者雙手。「匜」的器身大多寬廣有如水瓢,一側有流,以便倒水,另一側有把手,方便持拿。本器把手如龍,而最特殊的是器底的四足,為雙手交握的小人,似為異族僕役者,在青銅器中較為罕見。以人形作器足的風氣,大約盛行於西周晚期,延續至西漢 四、青铜错金银立鸟壶 战国 通高74、口径19厘米。 1965年出土,南京博物院藏。此壶独特之处是盖上有盖。盖、底均饰立鸟,中部隆起的壶盖边缘,蹲踞三对展翅欲飞的雏鸟,口微开,似鸣叫。壶盖中心有一圆孔,上加浮盖,浮盖上有五瓣梅花式钮,钮之顶端站一只双翅舒张、引颈高鸣的鸿雁。壶底以三鸟作器足,鸟形象生动,鸟爪扣地,鸟身后倾,双翅上扬。壶体表面饰错金银,间嵌绿松石。此壶集镂刻、错金银、嵌玉镶珠、鎏金银等多种金属工艺融为一器,华丽工整,美观凝重,构思之奇巧令人称绝,充分显示了我国青铜工艺水平的高超。 五、战国早期铜曾姬壶一对,通高78.3 cm 曾姬壺一對,為帶蓋垂腹圓角方壺形式,體積巨大,氣勢雄渾。傳為民國二十一年安徽壽縣出土器。兩器器口內壁鑄有相同銘文,內容記述楚王來自曾國的夫人,過世後歸葬於漾陵,希望後世子孫保存使用這件器物。此銘內容奇特,長年來為學者競相研究考釋的對象。其富於韻律的詞句,宛如一首悠遠的古詩,在兩周金文中又尤為特別。 六、战国青铜重金络壶
高24 口径12.8 腹径22.2
圈足13.8厘米。 1982年江苏盱眙南窑庄窖藏出土,南京博物院藏。造型奇伟,纹饰华丽。据铬文可知,该壶原为燕国宫廷重器,后为齐国将军陈璋所获,并刻铭以记功。此壶出土时口部上盖有一件重达9千克金兽,壶内装有36块黄金铸币。因其所具有的科学研究价值和重要历史价值,被定为国宝级。 七、商晚期 銅乳丁紋羊首罍 高37.3 cm,口徑 31.3 cm 罍為大型盛酒器。此器體態宏偉,紋飾豐富多姿,四個高浮雕的羊首、間隔以扁平的立鳥,腹部的乳釘雷紋、繁麗突點與鉤狀棱脊,一起營造出視覺的強烈張力。全器造型與諸多裝飾特徵,雖具有商文化中心區的青銅器特徵,卻又透露著商代中原作風與南方裝飾手法的完美結合。器身身厚底薄,亦為某些南方銅器的區域特性。 八、西周早中期之際銅服方尊
口(外)徑19.7 cm,高22.6 cm,底徑11.2 X 10.8 cm,腹圍50.3 cm,腹深17.5 cm 服方尊原藏於清宮內府,製作年代在西周昭王、穆王時期。和傳統方尊的形制相比,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器腹兩側有向上延伸彎轉的象鼻形雙耳,是相當罕見的設計。鑄銘三行十四字:「服肇夙夕明享,作文考日辛寶尊彝。」大意是說本器主人「服」為了紀念先父「日辛」而鑄製此件宗廟禮器,用以早晚向先祖獻祭酒食。 九、西周晚期 銅宗周鐘
高65.6 cm 宗周鐘為清宮舊藏,見於《西清古鑑》之中,是西周晚期厲王自作用器,端凝穩重,王氣自顯,是青銅器中稀有的周王自作器。器身鑄有十七行共一百二十三字的銘文,記載厲王親征南國,令南夷、東夷等二十六國俱皆臣服,功業非凡,於是鑄鐘銘記,祈求福澤子孫,江山永存。本鐘在鼓部正中和側邊可以敲出兩個不同頻率的音響,故可稱為雙音鐘,製作精巧,實屬重器。 十、西周晚期 銅散氏盤
口徑54.6 cm,高20.6 cm,腹深9.8 cm,底徑41.4 cm 散氏盤於清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壽,散氏盤是貢入宮中的壽禮,從此成為內府重器。盤內共鑄銘三五0字,記述西周時夨國向散氏轉讓田地的過程。起因是夨國侵犯了散邑,所以用田地來賠償散,銘文詳細記述踏勘田界的路綫。此銘是《周禮•秋官•司寇》中「書于宗彝」的「治地之約」之實例,是考察西周土 十一、西周早期 銅鳳紋方座簋
通高27.2 cm,腹深11.6 cm,口徑22.6 cm,方座高10.4 cm,寬18.5
cm 簋與鼎,是青銅禮器中重要的盛食器組合,鼎用以盛肉,簋則盛黍稷稻粱。方座簋盛行於西周初早期(約西元前1050-950年左右),型制多樣,紋飾富麗,可作為西周禮制重食文化之代表。此簋以大量的牛頭裝飾鋬把與方座之四隅,是西周初早期武王、成王時在周王畿附近(今寶雞市一帶)流行的銅禮器造型,宏富壯美
十二、西周晚期西周
《毛公鼎》 西周晚期,高53.8cm、腹深27.2cm、口径47cm、重34.7kg,台北故宫藏。传於清道光23年(1843)前后在陜西省岐山县出土。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腹内铸铭32行500字,是举世最长的铭文。毛公鼎铭文之最,非仅在字数之多、训诰辞华之美,也在赏赐内涵之丰厚。 十三、西周时期的面纹方彝 其盖和盖纽均作四坡式屋顶形,盖和腹的四面饰双龙组成的内卷角大兽面,阔口獠牙,巨睛利爪。凝重大方的兽面纹方彝出土于山西绛县横水墓地,为倗国铜器。 十四、耶鲁大学藏商晚期鸮尊. 动物型尊这类青铜器罕见又有特色, 古灵精怪又有卖萌属性, 让"小众"又相对"枯燥"的青铜器变得平易近人生动活泼起来. 这件鸮走的是高贵冷艳,脚踏"格格鞋"路线.。
十五、“酌彼金罍 皿方罍与湖南出土青铜器精粹”中的另一件国宝“凤鸟纹铜戈卣”,1970年湖南宁乡黄材王家坟山出土,出土时戈卣腹中曾藏有大大小小320件玉器,应是战乱贵族作为财富窖藏之用。浅绿色提梁和墨绿色器身也反映了当时二次铸造的青铜含量的差异。 十六、西周驺虞之器——盠(li)方彝 西周 (公元前1046~前771年),高22.8cm,陕西省眉县出土。盠方彝为长方形、圈足、顶式器盖,象鼻双耳,内铸铭文106字。 彝身铸满文饰,以夔龙纹为主题文饰,对称装饰,中间有圆形涡纹,器身角面以三层文饰装饰,上下两层为夔龙纹两个一组装饰,中间层与盖主纹相同。 盖为四坡顶,铸有扉棱为脊。整器庄重规范、工艺精湛。 彝是青铜礼器的一种统称,金文中通常有“作宝尊彝”的字样。彝又是一种青铜酒器的专名,盠方彝是根据其铭文和形体而定名的。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西周社会政治、经济。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3752-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商周战国青铜重器及图片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