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紫禁城中的内廷院落,会发现位于养性殿后方的乐寿堂、颐和轩廊壁上镶嵌着数百块石刻,院中斑驳的日晷伴随着这些石刻历经沧桑。细观石上文字,可以知道这些青黛色的石板正是著名的《敬胜斋法帖》刻石。 《敬胜斋法帖》是清代乾隆皇帝亲旨刊刻的著名丛帖,与同时期所刻的《御制三希堂法帖》《钦定重刻淳化阁帖》《兰亭八柱帖》齐名。这些皇家法帖刻石在二百余年里几经风雨,有的或残或损,有的荡然无存,唯独《敬胜斋法帖》刻石因镶嵌在紫禁城而保存完好,是代表清代皇家刻帖的珍贵文物。 提起《敬胜斋法帖》,不能不先谈谈“敬胜斋”。 《敬胜斋法帖》 第一册 局部 敬胜斋是紫禁城中建福宫花园中的著名建筑之一。建福宫花园,俗称西花园,建于乾隆五年(1740),是参考江南园林设计而成。整座花园内建筑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相互之间以游廊相连,并配有奇石异木,所筑景致虚实相和,堪称是紫禁城里的一处胜景。敬胜斋位于建福宫花园西北,是一座面阔九间、进深一间的建筑,屋内饰有郎世宁所绘藤萝天顶画,是乾隆皇帝的书房之一,里面收藏有大量图书、艺术品。乾隆皇帝对这处书房格外钟情,曾以这样的诗句题咏敬胜斋: 君道典谟备,始终惟一钦。丹书爰取义,白室此为箴。常有图书伴,如承师保临。凛乎朽索喻,逸豫敢萌心。 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在治政之余常常在这里思索读书、临帖写字,并从中获得了极大的精神享受。 《敬胜斋法帖》 第二册 局部 正因为此,当乾隆皇帝准备将自己的书法勒石刻帖时,便援引祖父康熙皇帝以书房“渊鉴斋”命名《渊鉴斋法帖》之例,将自己的书法作品编辑为《敬胜斋法帖》。 作为皇家刻帖,《敬胜斋法帖》的刻石、传拓工作均在清宫廷内完成,由諴亲王允秘、果亲王弘曕总理。据学者考证,《敬胜斋法帖》的镌刻大体分为初刻、增刻、补刻三个阶段。其中,初刻阶段不晚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 增刻阶段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当时大臣们建议增加部分新的书法作品,这一提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应允。据《国朝宫史》所载,“(乾隆)皇上各种御书,先曾勒为《敬胜斋法帖》,久已示则书林。乾隆二十五年,内廷诸臣以宸翰日新富有,具词敬恳寿诸丰珉,昭示天下,永为程式。得旨俞允,仍以‘敬胜’标名。诸臣敬谨钩橅编次,凡御书御制诗十册,御书经书及旧人诗文十册,御临诸家名迹二十册,统为四十卷。乾隆二十六年(1761) 勒石”。至此《敬胜斋法帖》堪称完备。 《敬胜斋法帖》 内页结尾部分 补刻阶段在乾隆三十九年,伴随乐寿堂建成,《敬胜斋法帖》石刻分嵌于乐寿堂、颐和轩廊壁上,于敏中等臣工又依据廊壁面积对需要镶嵌的帖石微加损益,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石刻规模。其景象,正如乾隆咏乐寿堂诗中所说“两廊排石搨,惭愧岂称书”。 全帖刻成后,乾隆皇帝曾令内府造办处椎拓过为数不多的全帖,供坤宁宫、漱芳斋、养心殿、敬胜斋、乐寿堂等殿阁陈设,民间鲜有流传。今日保存下来的《敬胜斋法帖》全帙凡四十卷,按内容分类排列,其中卷一至卷四为御制文,卷五至卷十二为乾隆御制诗,卷十三至卷二十为乾隆手书经书及古人诗文,卷二十一至卷四十为乾隆临摹古人书法之作。 《敬胜斋法帖》 第四十册 局部 《敬胜斋法帖》当时传拓不多,流传十分稀少。据资料显示,在全国范围内也仅故宫博物院保存了六部,民间只有零星残卷流传。中国书店有幸保存有一部完整的《敬胜斋法帖》。这部法帖保存极好,经折装,以罕见的明黄锦绣装帧,随手打开一册,帖中墨色黝亮、微泛紫光,是典型的乌金亮墨拓本。细观此部《敬胜斋法帖》,其装帧与故宫博物院所藏不同。故宫所藏或为木夹板装帧,或为蓝布纸板装帧,而中国书店所藏从函套到每册夹板,均以清代皇室锦绣装饰,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部用清代宫廷黄锦装帧的《敬胜斋法帖》。 如此出众的《敬胜斋法帖》同样有着精彩的制作工艺。据文献记载,此类清宫廷刻帖从选石至传拓都是由内廷督办,
各道工序精益求精。至于石刻碑帖能否传神,则与镌刻、传拓技艺、材料密不可分。 具体来说,在雕刻、拓印《敬胜斋法帖》之前,清宫廷已经镌刻过《三希堂法帖》,因此《敬胜斋法帖》的摹勒、刻石同样细微精妙,完好地再现了书法墨迹的神韵。 《敬胜斋法帖》 第四十册 局部 除此之外,传拓之法对展现刻帖书法精神也极为重要,
技艺精湛的拓工往往能将石刻文字传拓得惟妙惟肖。传拓之法产生很早,据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欧阳询《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唐太宗《温泉铭》等唐拓本实物,可以看出唐代即有技术成熟的传拓技艺,并在随后的历史中不断创新、发展。《敬胜斋法帖》采用的“乌金亮墨拓法”是一种对技艺、材料要求非常高的传拓方法,每拓一次用墨量也大,成本很高,
即使是清内府传拓,也只是帖石初刻成时才用“乌金亮墨拓法” 来拓印。例如镌刻时间比《敬胜斋法帖》稍早的《三希堂法帖》,只有初拓本为乌金亮墨拓本,当时仅拓数十部专供殿阁陈列及赏赐大臣,之后再拓时便只用淡墨擦拓。 《敬胜斋法帖》 第四十册 局部 最后是材料,好的拓本在传拓时离不开好的纸、墨。清代内府印书、拓帖,因财力颇丰,往往采用最好的纸、墨。据现在流传的实物看,《敬胜斋法帖》所用拓纸质地细腻,洁白如雪,很有可能是用当时最好的开化纸所拓。关于开化纸,著名藏书家周叔弢在他收藏的《温飞卿诗集笺注》题跋中写到: “开化纸”之名始于明代。明初江西曾设官局造上等纸供御用,其中有“小开化”较薄、“白榜纸”较厚等名目。陆容《菽园杂记》称衢之常山开化人以造纸为业,“开化纸”
或以产地得名,他省沿用之。清初内府刻书多用“开化纸” 模印,雍正、乾隆两朝尤精美,纸薄而坚,色莹白,细腻腴润,有抚不留手之感,民间精本亦时用之。嘉道以后质渐差,流通渐稀,至于绝迹。 开化纸这种薄而韧性强的特点,使得它在平滑的帖石上传拓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很受乾隆皇帝喜爱。 《敬胜斋法帖》 第四十册 局部 清代宫廷用墨则更为讲究,均采用御墨。清代御墨制作始于康熙,至乾隆时发展到顶峰。现存资料表明,制作御墨要先将上等桐油燃烧后,于采烟通道内收取最轻最细的顶烟,再和以紫草、生漆、广胶、白檀香、猪胆、冰片、麝香等名贵材料,捶捣千余次,最后放入制墨模具压成,往往一百斤原材料方制成数两墨。乾隆皇帝为追求御墨坚而能润、黝而有光的效果,更曾谕令造办处在制墨过程中添加明代碎墨以提高御墨质量。 有了如此良纸佳墨,内府拓工在运技时更加运用自如,最终创作出像《敬胜斋法帖》这样登峰造极的艺术品。 《敬胜斋法帖》 第四十册 局部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对《敬胜斋法帖》非常重视,这也与他极为偏爱儒家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在清朝历代皇帝中,他不仅文化修养及造诣颇深,而且对书法的嗜好更是超过祖、父。他在位期间,大力搜求历代书法名帖,藏帖、临帖、刻帖,成为其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波及黎庶,有力地推动了清代刻帖活动的发展。 他的书法以赵孟丰圆肥润为基调,楷书中常有行书笔意,并杂糅二王草书之韵,点画圆润、行笔婉转流畅,虽略显骨力不足,但在有清一代帝王之中,还是显示出其书法成就。今日,人们对乾隆书法逐步加以认可,这不仅体现在拍卖会上乾隆书法作品价格上扬,而且各类题名也出现从乾隆书法中集字的例子。可惜平时所能见到的乾隆皇帝书法,或是附于书画首尾的题跋,或是高悬庙堂的榜书,不仅有管窥的遗憾,而且书体较单一。《敬胜斋法帖》则弥补了这个缺憾,其所收乾隆诸御笔之作,皆为自认为最为得意之笔,且书体多变,集中体现出乾隆特有的书法风格,将他对书法美学的理解与实践涵盖于其中,其珍贵的文化与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敬胜斋法帖》 第四十册 局部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3685-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敬胜斋法帖》 与乾隆皇帝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