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作模,翻铸母钱。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母钱钱的雕制是很精良的,如今所见雕母都是金黄色的铜制,是质地优良的铜材。铜雕母的钱文很精美,字口深竣。雕母钱不见刀痕迹象,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雕母钱被制成钱模后取走,工匠用熔化了的铜液浇铸在钱模上,待铸币冷却后开模,取出铸币加工打磨光洁即成。宋、元、明、清时期,冶金技术和采矿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铸币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黄铜铸币盛行起来。黄铜是铜锌合金。以前鉴定钱币含铜量的多少,就将币掷于地上,听声断其成色;成色高的铜币,掷与地上有金声。除黄铜外,还有白铜钱,这是铜锡合金中锡的比例大的缘故,也有一种白铜钱是镍铜。 一、宋母是分档次的,样钱,原母,一次,二次,三次。淳化的原母直径应该是27.5mm,母钱的价格取决于版别,模次。 二、边缘稍薄,中间稍厚,这种母钱应是标准的2次母钱。另母钱一定要广穿!因为铜有一定的收缩率。穿向内得扩展,必须大;径要缩小,也必须大.修了穿,穿径肯定要大,是脱模需要.钱径大是必然的现象,因为子钱要磨轮所以小。冷缩是很微妙的变化,不重要。母钱和厚度重量关系不太大。母钱是整体放大,外径大,内径大,穿径稍大精修 ,不一定厚,精整。必须同版比较,文字也稍微大些。 三、“从理论上来讲,在不考虑品相的前提下,所有的钱都可以当母钱。”——这个理论的大前提就是错误的,母钱和子钱,无论其内涵如何,定义上是有本质区别的。母钱就是母钱,子钱就是子钱。从宋钱铸造量来说,铸母(用于铸造子钱的母钱)数目是可观的,不会象明清那么少,所以并不十分神秘,普通版的母钱目前市价应在200元以上。 1.钱径大于子钱:应是相对概念,北宋同版中又分大小样的不少见,它们的母钱肯定不同。 2.铜质精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母钱一定是白铜的。白铜可能与铸地和炉次有关。 3.字口深峻有拔模斜度:应是版别而定,如政和重和样应有此要求,但是圣宋隐起文就不一定有这个要求了。 四、修穿的未必就是母,但是母钱必须修穿。大钱母钱需要拨摸斜度的并且前后地章一定要修的。小平母钱跟厚度没有直接关系,铸母只要能翻砂就可以,不需要厚度,但是直径是关键。因为翻砂倒模只会减小直径而不会减小厚度反而是增加厚度的。 五、同版对比下:字精、背轮清、背正(少有移范)、稍大、稍厚、穿口精修、碟形(中间厚、至外轮边缘逐渐变薄)、地章有油腻感……
以上条件可适当放宽,并不绝对。修穿是母钱的必要条件,即母钱必须修穿,修穿不一定是母钱。 六、宋母与清母是同一概念下的两码事,不能用看待清母的眼光去看待宋母,否则就会走进死胡同。宋代铸造钱币时所用的面砂很细腻,铸造效果要比清代好得多,因此宋母并没有清母那么夸张。 宋母判定的关键在于同版对比,脱离了这一原则,仅是一味的强调什么“拔模斜度、字口无粘连……”,那就是唯心主义,是用“一点论”概括“全面观”,结果只能是走入歧途。 同版母钱与子钱的差别在于相差一个铸造级,子钱再精,也比不过同版母钱。同时,母钱是经过冷加工的,也就是穿口精修。“同版对比、冷加工”,有这两点把关,母钱是可以认识的。 七、大个的不一定都是母,小个的也未必不是母!精美的不一定是母,不精美的未必不是母。(只有在收集母钱数枚后才能有所理解!) 古钱币图片 八、关于拔模斜度,该名称是传统铸造学中的专有名词,第一人第一次引用到钱币界是著名钱币学家潢川徐达元,大概是发表在《陕西金融》八九年某期,后普遍运用开来。其实,翻砂法铸造任何朝代的古钱,并不需要拔模斜度。它只存在于用范铸钱的模具中。 九、要想认知母钱,首先要会对比,不是母钱和母钱的对比,而是同版钱的对比。而且严格来说,必须有血缘关系的同版钱对比才可以。普通钱也就是子钱,有种沙感,沙感不是模糊感,是地章有细小的沙粒感,母钱的地章比子钱要细腻的多。母钱的面沙用料和子钱不同,铜质也精。现在大多数人认为穿口精修的就是母钱, 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你要明白什么是母钱的修穿,也就是说修穿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什么是修穿也要弄明白。穿口干净不等于修穿,修穿要有冷加工痕迹,也就是现在的锉痕。母钱不一定要重 ,因为重量有时和合模严不严有关。 十、总体说有些特别精美的宋钱如徽宗钱,看着精美但不是母钱,有些很难看字口粘连不清但是母钱,如何区分呢?看铸造后的冷加工痕迹(修穿和轮,有的修地张,特别是背,但还没有见过修字口的)是有效的辨别方法。而这种方法又需要在长时间的收集和研究中去探索。北宋母钱需要一版一议,或一钱一议。前中后各期铸造钱币的形制不同,母钱当然也不一样。各个钱监的铸造风格不同,母钱也会有区别。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必须和同版钱进行比较,要多找同版钱,从冷加工和数据上进行比较。 十一、铜母同铁母一样并不具有特殊的形制,其穿孔的修锉仅是为了印出合格的印模。与铁母相同,铜母也未将外轮加工成尖削状的,即俗称的鲫鱼背。所以辨认铜母的依据是尺寸大,在印模铸出毛坯后再进行打磨,尺寸就会变小。再就是精度高。另外只有同版别的钱才有可比性。当然,判定母钱还要有丰富的经验。比如说母钱的穿孔是修琢的非常光洁的,远非崇宁大观中那规整的穿孔可比。北宋的铸钱量远大于清朝,其铜钱的母钱应当远多于清代母钱。实际上归根结底铜母是作为印模铸钱的模具的,不必将其看的太神秘。 十二、宋母的价格与版别、级次有关。版别越稀少的宋母,价格越高;级次越高的宋母,价格越高。版别珍惜的二次宋母,可能近万元;普通版别的三次宋母,可能几十元。一般来说,普通版别的二次小平宋母,花几百元就能够买到;折二宋母相对来说要更贵。宋母的市场价格正处于起步阶段,毕竟宋母认知度还没有像清母那么火,等到有一天人们都认这东西了,那宋母绝不会是现在这种价位,因此宋母是当今最有投资潜力的品种之一,应该密切关注。 十三、根据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的记载,古代母钱翻砂铸钱的大致工艺过程:用四根木条作空框,中间填上土,上面放若干母钱,再把同样一框合在上面,即成钱的背面,这样完成数十框,上面留出浇口,用绳捆紧加固,将熔化的铜液浇注进去,待冷却后开框,则成树枝形的钱,然后逐一摘断磨锉加工,便完成了一枚一枚的铜钱。在这里,母钱实际上充当的是钱模的作用,它事先用铜、锡原料精铸而成,由中央颁发到各地,各地据此翻砂铸钱,母钱之下是样钱,样钱是用母钱翻砂铸成的,是正式大量铸造流通钱币之前铸造的样品。所以说能够达到这种标准的母钱必然要比子钱形制,尺寸要精整规制,并不是说只要字口清晰就能够达到母钱标准,要说明是母就应该将同版的母钱和子钱进行比对。穿稍广是和子钱相比而言的。只有雕母才能单独使用,原母、母钱都是一框一框使用。 古钱币图片 十四、宋朝钱监的管理与生产在各监铸造钱币之前,事先用铜、锡原料精铸成母钱,由中央颁发到各地,各地据此翻砂铸钱。母钱之上是雕母。母钱之下是样钱,样钱可分为进呈样钱和部颁样钱。从制作方式上又可分为雕样钱、铸样钱。材质主要有:木、铁、象牙、锡、铅、铜、蜡样钱。以供工部、户部颁发给各省各地钱监钱炉参照。然后,各个钱监才能根据样钱铸造钱币,不得擅自铸造或者改制铸造。 宋朝钱监的生产主要采用母钱翻砂法的工艺流程,有三道工序。张世南《游宦纪闻》称“(铁钱监)用工之序有三:曰沙模作,次曰磨钱作,末曰排整作”。首先,制作沙模“液爰泻于兜杓,匣遂明于模印”,其次磨钱“磋之以风车之輣轧,辘之以水轮之砰隐”,用风力机械和水力机械来磨磋和淘洗钱坯。最后,则是排整。当然,在这三道工序前当还有化铁等前期工序。 雕母(材质不宜保存)-----原母(少量)------母钱(较多)---流通钱(大量) 十五、母钱、样钱的性质分类“母钱翻砂法”以“样钱”为指定式样,以“母钱”为生产模具,其工艺复杂、工序较多。史料文献记载疏漏,加之因铸时、铸地、铸因的变化,工艺技术细节处理相应不同,从而导致母、样钱的型制特征及具体称谓各不相同,给钱币研究带来诸多不便。笔者根据宋、明、清相关史料,结合现代翻砂工艺,及日本奈良飞鸟池铸钱遗址考古情况等多方面,试就母、样钱的性质分类作扼要的说。 古钱币图片 “母钱”是翻砂法工艺生产模具的概称,就形成情况可分为“雕凿式”和“翻铸式”两种,前者是原始状态的钱模,我国称作“雕母”或“祖钱”,日本称作“原母”(包含北宋时期用雕母直接翻铸的模钱概念);后者即一般认知的“母钱”,我国称“铸母”,日本称“种母”。“样钱”是翻砂法工艺指定式样的总称,按用途可分为“置样式”和“呈样式”两种,前者用于规定式样,钱界习称“钱样”;后者用于呈报质量,钱界习称“样钱”。上述名词概念的多样化、非特定性,尽管在日常情况下使用较方便易懂,实际上并未做到性质认识的严格界定,在系统化研究或者是初学者接触时就会造成概念不清晰的误导。为避免错误的发生,建议在口头使用时,可按惯用术语进行交流;在文字论述面向不同层次的读者时,还应当严肃标准,采用标准的定义概念、统一的专业术语、特定的专有名词来进行描叙,这样才不失科学、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 母钱翻砂法工艺大体上可分为:议铸、试铸、御审、部颁、制母、舂砂、造型、修型、兑料、看火、浇铸、清砂、点缗、进呈等若干环节组成。与母样钱形成有关的为试铸、御审、部颁、制母、进呈五个环节。我们可以按母样钱在上述环节存在的状态及作用性质进行分类,可分试铸式母样、御审式母样、部颁式母样、制母式母样和进呈式母样五大类。 试铸式母样包括“试铸式祖钱”和“试铸样钱”。清以前“试铸样钱”都要报送皇帝御审,“试铸式祖钱”似无报送的必要,理当用罢即废。清以后“试铸式母样”主要供“钱法堂”观察试验结果和进行成本预算,不再报送皇帝御审。试铸样钱的实用数量很少,只数枚,理论上应当直接用祖钱翻制而成,因而没有“试铸式母样”的名词出现。 御审式母样包括“御审牙样”和“御审样钱”。历来皇帝审的是能直观反映情况的“御审样钱”,清朝一改前朝旧称,以象牙雕刻的“御审牙样”报送,较为别致。 部颁式母样包括“部颁祖钱”、“部颁母钱”、“部颁样钱”。清以前只随诏下发“部颁样钱”,清代又增加分发“部颁祖钱”“部颁母钱”的内容。 古钱币图片 制母式母样包括“印范祖钱”和“印范母钱”。都是适应批量生产的实用模具,古钱版别产生的主要原因即在于此。金口开凿,一经使用的印范祖钱称“实用祖钱”,备而待用未开金口的称“备用祖钱”。印范母钱用量很大时,往往令高级铸工在极短时日内,选初铸精整铸母进行再翻铸。可根据实物的制形、制作观察分析,定为“一次原母”或“二次”及二次以上的印范母钱。 进呈式母样即指“进呈样钱”。采用“印范母钱”或“部颁母钱”为钱模,经特殊生产制作而成。进一步可按制形划分为具中央规定版式统一的“部颁式呈样”和由地方自行设计版式的“地方式呈样”。另有“进呈制钱”,规定选用普通铸币作标准,虽形式存在,实物却无从区别。 通过上述性质类分,具体去描述某一枚实物时,可根据材质作性质名类的补充说明。母样钱问题标准化的建立,能避免诸如宋钱史料中词义相同但名称多如“式”、“样”、“母”、“模”、“钱样”、“样钱”、“钱式”、“式样”之类的用词混乱现象。 别记:有四种穿口情况不要排除可能是母钱:一是四角不是绝对直角的,二是穿口四面全是翻砂而没有任何冷加工痕迹的(这点对于元丰和熙宁不可用)。这只是对于个别年号,因为这些年号的子钱工艺普遍不精。原因应该和北宋大量鼓铸钱币用以各类需要有关。三是穿口四面有坡度的不能简单否定。大部分穿口是直穿的,有的有坡度。四是穿口有修成直角的,但两边有弧或者修得稍深一点过90度了也不能一概否定。 十六、多年母钱鉴定经验及计算公式 母钱应具备的外观特征 1、母钱应进行必要的铸厚修整 通常,母钱都有一个经过仔细修整的精美的外观,但这并不都是出于审美意义上的考虑。对作为模具的母钱进行铸后加工修正,是为了保证在砂型上印制的阴文型腔清晰、平整、美观及必需的深度。一般情况下,对母钱修整至少要达到以下的程度,否则就会形成缺陷遗传,而影响到最终产品——制钱的外观质量。 ——整个钱体上无漏铜及明显的毛刺、结疤; ——外轮、内穿及钱文的主线条端正、流畅,钱文笔划无粘连; ——对外轮及字口垂面与地张交界处进行必要的清根,钱上各个平面达到较好的平整度; ——外轮、内穿、字口的平面与垂面相交处无尖锐的棱角; ——钱文笔划转折处不成锋挺的硬角,而以较圆缓的曲线过渡,即所谓的铸造圆角。 2、母钱应具有拔模斜度 所谓拔模斜度,是指为了在印模后能迅速便捷的从型砂中脱除模具又不损坏型腔,而特意在模具垂面上加工出来的斜度。这是因为与模具接触的砂型界面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摩擦力,捣模过程中,型砂中水分不断逸出而产生收缩挤压又加大了这种摩擦力。为了保证作业效率和产品质量,模具身上都必须具有拔模斜度。 具体对母钱这种特定形状的模具,其拔模斜度应体现在以下部位: 外轮斜度——外轮截面应为底大面小的梯形状。这种斜度有的似经车削出来的,在外轮上还留有肉眼可见的环绕外轮平面的带状痕迹;有的则是锉磨而成,用放大镜可观察到与外轮切线大致相垂直的有规律分布的细小痕迹; 内穿斜度——内穿斜度与外轮相反,呈底小面大的倒梯形状,穿孔平面较为光整平洁; 字口斜度——钱文中一些颀长笔划尖锐末端,其垂面高度逐渐递减而形成斜度,以避免脱模时挂坏砂型。 应该指出,以上外观特征,仅是母钱应有的必要条件之一,不能据此就作出定论。因为,挑选品相精好的制钱加工出母钱的全部特征,在技术上是易于实行的。而且这种被加工了的制钱,也确实可以作为母钱来使用——比如,民间私自用于印模造伪钱,这种伪钱除了直径稍小、字口稍浅平外,其外观行制再无明显的破绽。 三、母钱与制钱的尺寸差异及计算 与同版别的制钱比较尺寸上的差异,是鉴定母钱最关键的环节。纵然世上有种种以假乱真的造伪手段,但却是无法加大其厚度和直径的。 由于铜合金从高温液态变为室温固态发生的收缩,使得母钱的横向尺寸(半精、直径)及纵向尺寸(厚度)都要大于制钱。按铸造原理,这种收缩主要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熔融金属液态凝固为高温固态(固体温度仍为凝固点温度) 第二阶段——从高温固态冷却至室温固态脱除掉母钱后砂型产生的收缩甚微而忽略不计,可以认为母钱体积就是型腔的体积也就是制钱处于液态金属时的体积。下面就进行一些推算。 1、第一阶段收缩的计算 据测定(2),唐、宋古钱的主要成分为铜、铅、锡三元系合金,其典型组成为铜67.5%,铅25%,锡7.5%。 成份与其最为接近的锡青铜(铜80%,铅10%,锡10%)的凝固体积收缩率为7.3%(3),以此作为古钱的凝固体积收缩率进行近似的计算。 设置钱为液态金属的体积为Vy,为高温固体时体积为V1,按体积收缩的定义得:(Vy-V1)/Vy=7.3% 而由于母钱体积就是液态金属的体积,即Vy=Vm(Vm为母钱体积) 则有:(Vm-V1)/Vm=7.3% 整理为:0.927Vm=V1——[1] 古钱可看作一个中间挖掉一正方体的圆柱体,则: Vm=3.14R*R*Hm-a*a*Hm ——[2] 式中:R——母钱半径 Hm——母钱的平均厚度,即把钱上的外轮内穿钱文都融为一个平面后的厚度 a——母钱内穿的边长 V1=3.14R1*R1*H1-a1*a1*H1——[3] 式中:R1——制钱为高温固态时的半径 H1——其时的平均厚度,定义同[2]式 a1——其时内穿的边长 将[2][3]代入[1]得: 0.927(3.14Rm*Rm*Hm-a*a*Hm)=3.14*R1*R1*H1-a1*a1*H1——[4] 对于同一种合金,其在任一方向上的收缩率都是相同的,凑解该多元二次方程得: |
北宋母钱如何辨别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