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午鼎是楚国令尹王子午墓中发现的7件列鼎中最大的一件,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院,其他6件分别藏在国家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淅川县博物馆。该鼎在发掘时曾引起考古界很大轰动。那么,王子午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王子午鼎介绍: 鼎通高76厘米,口径66厘米,侈口、束腰、鼓腹、平底、三蹄形足,口沿上有两外侈的长方形耳,旁边攀附6条龙形兽,腹部满浮雕的攀龙和窃曲、弦纹。内腹及底和盖内均铸有相同的铭文。王子午鼎是楚庄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曾任楚国令伊(宰相)之职的王子午(又名子庾)的器物,中有确切的人名与地名。王子午鼎成为研究楚文化的标准器。 王子午鼎宽体、束腰、平底、斜立式耳,口部有一周厚边,器身周围有六个浮雕夔龙作攀附状,兽口咬着鼎的口沿,足抓着鼎的腰箍,使鼎在香烟缭绕中有升腾的感觉。鼎盖作平顶微弧,
有圜形钮。盖、颈、腹内壁均铸铭文,腹铭84字,记述王子午作器的用途和歌颂自己的功德。 王子午鼎系分铸后焊接而成,采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新型构思,技艺之高超,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第一流的水平。
王子午鼎具独特的楚式风格,造型呈平底束腰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楚王好细腰”的故事。环绕鼎腹的六条立体怪兽,各由两条夔龙蜷曲盘绕而成,是采用失蜡法分别铸出,然后焊接于鼎身的,显示了很高的铸造水准。在细部装饰上采用浮雕、立雕、分铸、榫卯、焊接等技术。优美的造型、精细的纹饰、浪漫奇诡的题材,正是楚国文化艺术的突出特征。长篇铭文表达了对先祖的追思,叙说了王子午自己施德政于民的业绩,并教育子孙须以此为准则。全文语词流畅押韵,是楚国青铜器上不多见的长篇美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铭文用鸟篆书写,有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之誉。王子午鼎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青铜器,墓中出土了一组共七件铜鼎,鼎上铭刻有“王子午”字样,七鼎由大到小排列,称为列鼎,此器是其中最大的一件。 王子午鼎40年前出土
列鼎彰显尊贵 要想了解王子午鼎的身世,不得不将时间倒回至40年前。1977年,河南省淅川县发生了罕见的大旱,丹江水库一度枯竭,河水一退数里。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在沙滩上玩耍,一不小心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低头仔细一看,原来是沙滩上露出了一个绿色的东西,他赶紧叫来大人,后来又发现一些类似的东西,随后大家赶紧将消息上报至淅川县文物局,淅川县文物局经过初步勘探怀疑有古墓葬,所以立即组织考古人员在丹江口水库边上的龙山山脊开始了考古发掘。 不出所料,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古,考古队员们发现了3座古墓,从铭文判断,年代都是春秋时期楚国墓葬。虽经盗掘,墓中依然出土了不少青铜礼器、乐器和兵器。而王子午鼎就是在其中的2号墓出土的。这些鼎共有7件,造型与纹饰完全相同,只是大小迥异,最大的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腹径68厘米,每件鼎宽体、束腰、平底,口部有一周厚边,器身周围攀附着6条浮雕夔龙,兽口咬着鼎的口沿,兽足抓着鼎的腰箍,给人一种欲要升腾的感觉。如此规模宏大的陪葬列鼎,充分显示出墓主人极为显赫的身份。 列鼎主人为王子午 据《周礼》记载, 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那么,根据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的七鼎,可以断定该墓墓主人身份一定是诸侯。那么,他又是哪一位诸侯呢? 按照中国古代的礼制, 鼎为重器,一旦刻上名字就不能随便送人,除享用终身外,死后还要陪葬在墓中,所以发现了鼎,也就等于找到了鼎的主人。所幸的是,经过专家的修复,原先破碎的鼎已经修复完整,所以其内铭文也得以破解。鼎内壁及底部,铸有鸟篆铭文14行84字:“佳正月初吉丁亥,王子午择其吉金,自作□彝□鼎,用享以孝于我皇祖文考,用祈眉寿(温)恭舒迟,畏忌□□,敬其盟祀,永受其福。余不畏不差,惠于政德,(淑)于威仪,阑阑兽兽。令尹子庚,民之所亟,万年无期,子孙是制。”铭文中提到了一个名叫王子午的人,根据史籍记载,王子午又称子庚,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儿子,也是楚共王的弟弟。他在楚共王时任令尹一职。之后,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七大列鼎被后人称为“王子午鼎”。 王子午鼎特性:外撇耳、平底、束腰 王子午鼎造型的显著特征,就是极度夸张轮廓线条,使轮廓线在不同的平面上,沿着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收缩或伸展。各部位和部位结合之间,都拒绝了直形,而频繁地使用斜形、弧形线条的组合,以求得造型空间上的变化。如鼎耳的造型呈弧形,摒弃了常见的直立安装法,而采用极为夸张的向下倾斜的形式,安装于口沿之上;鼎腹的中部向内收缩,形成一个明显的腰形结构,从而将腹部的轮廓线一分为二;鼎足的外侧则使用内凹的弧形线条,造成鼎足向内收敛的视觉感。整体看去,其造型轮廓有“一波三折”之感。这是东周时期楚国所独有的一种造型形式,故又被称为“楚式鼎”。 在鼎腹的周围,附有六只以失蜡法铸就的怪兽,它们的前爪紧抓住口沿,后爪蹬着腰部,正在向鼎内探视,似在觊觎鼎中的美食。鼎足的上部浮雕兽面纹,鼎腹部的外壁和耳部雕镂当时流行的龙形纹和蟠虺纹。“王子午”鼎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鼎足与底部的结合还采用了冷焊工艺,这是中国古代冶金工艺史上极其重要的突破。这些精湛的制作工艺的运用,使得“王子午”鼎进入了非常完美的境界。
王子午鼎内壁铭14行86字,铭文字体修长,笔画婉转逶迤,颇多类似鸟虫书一样的装饰性笔画,看上去别具一格。 铭文大意是说,在某年的正月丁亥日,王子午选择上好的铜料,铸造了七件列鼎,用于祭祀祖先神灵以及进行严肃的盟誓,祈求长寿安康。希望子孙后代永远像他一样:恭敬而严肃地对待祭祀和盟誓,既要有胆有识,无所畏惧,又要小心谨慎,避免失误;既要施行德政,又要不失威仪;既要以保卫楚国社稷为根本,又要照顾国民的意愿,急民之所急。并将此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铭文中的王子午,即《左传》所记载的“公子午”,又名子庚,乃楚庄王之子,楚共王之弟。王子午也曾立下战功,前560年,楚共王卒,吴国乘机发兵侵楚,楚将养由基(就是那个有名的神箭手)穷于应付,子庚率师支援。双方大战于庸浦(在今安徽无为县南),吴人果然轻敌冒进,楚军伏兵突然从四面杀出,吴军毫无防备,大败亏输,吴公子党也做了俘虏。第二年,楚人为报吴侵楚之役,由令尹子囊率军伐吴。吴人坚守不战,子囊只好退兵。可子囊也犯了吴军上年所犯的同样错误,以为吴不能战而疏于防备,结果吴也设伏于险隘,大败楚军,俘楚公子宜谷。子囊悔恨交加,回国不久就病死了。享年约四十余岁。 除了王子午鼎的主人是达官显贵之外,其造型独特也是人们一直所称道的。春秋中期以后,宗周礼制崩坏,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制造一扫周王室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形制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纹饰也开始了新的风尚。其中,王子午鼎正是这种新风尚的体现。外撇耳、平底、束腰是王子午鼎的最大特点,而这些特点均与实用有关。春秋时,升鼎装好牛羊肉后一般会被移至中庭,所以鼎两边就设计为外撇耳,这样利于抬鼎。而束腰的设计却和其他升鼎有很大不同,其他地方的鼎腰部浑圆外凸,而王子午鼎却是束腰收腹,腰部好像被一条腰带紧紧地扎起来似的,显示出浓厚的楚国风格。为什么楚国鼎会形成如此不同的风格呢?有研究人员称,这与楚王的癖好有关。 《史记》中记载,楚灵王喜欢腰身纤细的人,而对肚大腰圆的人极为反感,楚国的朝中官员为了迎合楚灵王奇怪的癖好,都普遍进行节食减肥,并且把腰带束得紧紧的。相传,为了能让自己的腰纤细,楚国朝中官员们常常饿得头昏眼花,站都站不起来。从此也就有了“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的典故。后人也常把女子纤细的腰称为“楚腰”。这种追求细腰的风气刮到青铜礼器的铸造上,就形成了王子午鼎的独特风格。 王子午鼎再现失蜡法铸造工艺 除了王子午鼎的造型别具一格之外,其上的爬兽装饰也引起不少学者研究的兴趣。根据专家检测,这些爬兽都是用失蜡法铸造的。据介绍,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在此之前没有发现过,原来出土商代的一些青铜器如四羊方尊等曾经被认为运用了失蜡铸造法,后据鉴定,仍是分范铸造的。 同样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之后还发现有铜禁、铜壶盖冠、铜盏附件,铜尊、铜盘等。可以说,用失蜡法铸造令人眼花缭乱的青铜装饰是那时楚国王室贵族竞相效仿的时髦之一。可惜的是,这种铸造工艺早已失传。 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王子午鼎便是最负盛名的三足圆鼎)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王子午鼎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