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在中国历史上源流久远,深受喜爱,因为我国玉材蕴藏丰富、质地优良、器型繁多、用途广泛、制作技术先进、造型典雅美观。古玉如长期藏在地下或辗转流传于世间,会因受到地压、温度、湿度以及土壤中各种有机物、无机物的作用而发生后天的色变,这被称为色沁。玉器在地下要经过千百年的缓慢侵蚀才能产生化学变化,如地下水的浸泡、地下温度变化、酸碱性土质等,都会使玉器产生不同程度的阶段性变化;玉器表面也会形成不同程度的腐蚀以及由于沉降作用而产生在玉表的各种附着物。经历数千年而完全未受沁的古玉较为少见,故对受沁的认识是认识古玉的重要环节。 玉器的沁色分自然沁色和人工沁色两种,这里着重谈一下人工沁色的问题。由于玉器沁色的神秘和美丽,人们便不自觉地对其产生向往,但自然生成的沁色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况且自然生成沁色的古玉数量有限,因此人们就开始人工仿制沁色古玉。 人工仿沁是制作仿古玉的方法中技术难度高、欺骗性较大的一种,是仿古玉的主要手段。仿古玉是指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加工碾制的模仿古代的玉器,如仿汉玉、仿宋玉、仿三代古玉以及仿各家玉器等。仿古玉的产生、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我国封建时代皇家贵族、达官显宦和文人墨客玩赏古玩之风盛行时出现的,属仿古文玩的一种,见于文献记载的时间较晚。结合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来判断,仿古玉发轫于宋是大体可信的。陈原心的《玉纪》中记载:“宋宣和、政和间,玉贾伪造,将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人谓之得古法,赏鉴家失辨,或因之获重价焉。”至元明,古玩交易极为盛行,仿古玉的制作也十分发达。到清代,仿古玉的制作、销售、收藏、玩赏之风,较明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清宫内廷是仿古玉制作的中心,清代伪古玉强调人工染色,计有染成红色、黄色、褐色、烟色、饴色、灰色、水锈色、黑色等非天然沁色,而鲜艳的蓝色、绿色则甚少见。 总结古代和现代各种人工沁色的方法,共有以下几种: 一、把玉器烤热,使之质松懈,然后将热玉放进红褐色的液体中,使颜色趁热浸入玉器,而呈现红褐色的丝纹,谓之“牛毛纹”。二、把新玉器放进炒焦食糖伴少量水的浓糖液中煮之,使糖色浸入玉。事实上,这种颜色只附着在表面而已。三、把新玉器放入浓灰水加乌梅水,煮至一定程度,趁热把玉器取出,置于风雪中冷冻,使之出现冰裂纹,裂纹细如毫发,亦是用以冒充古玉中的“牛毛纹”,此类仿古玉谓之“风玉”。四、把选用质地较松软的玉石(石性较大或玉皮)制作而成的玉器,直接放入乌梅水煮之,时间长了玉质松软部位被乌梅水搜空,而后再用提油法上色,以冒充“水坑玉”,俗称“梅玉”。此法沁色做作,有不自然感。五、“磠提”法上色,使色泽透入玉理,水煮不退,与真色无异,只是天阴时颜色较深,而天晴时颜色有浑浊感。六、把新玉放入强酸液体中,经腐蚀,取出后再放到装有草木灰和麦麸子的口袋里盘磨,改变玉的原貌,使表面显现凹凸不平,乍看很像是长期受土沁呈现的白霜,常被误认为生坑。七、造血沁法,这种方法亦分多种。其一,“杀狗不使出血,乘热纳玉器于其腹中,缝固,埋之通衢,数年取出,则玉上自有土花、血斑,以伪土古”,此法出自刘心瑶《玉纪补》;或把新玉器埋入活羊腿中,即将羊腿剖开,植入小玉器,用线缝好,经几年后取出,玉上有血色细纹,如同传世旧玉上的红丝沁,以冒充传世古玉。其二,以火烧烤玉器,俟其热时抹以血竭或红色颜料,凉了以后再烤再抹,直至色入玉中。其三,用血竭、紫草、透骨草各数两,与玉同置罐中,注水烹煮数日。其四,先将玉器放到杏干水中煮,然后置于混有血竭、密陀僧和磠砂的油罐中以微火煮数旬,颜色即可渗入玉中。八、把新玉浸泡于雪茄水中,玉器表面会呈现淡色沁。九、将新玉件埋入茅坑下,使之被粪尿经年浸泡,表面呈现一层白雾,以充水沁。十、造黑斑法,此法有两种。其一是将玉器用水煮热后放于火上烧烤,同时在器表抹蜡油,直到生成黑斑为止;其二是以湿棉花包裹玉器,以柴火烧之,棉花干后再用水浇湿,经久即可使黑色渗入玉中。 此外,还可将玉器遍涂胶水,埋入黄土泥中,以造黄土锈;或“用铁屑拌之,热醋淬之,置湿地十余日,再埋于通衢数月,然后取出,玉为铁屑所蚀,浑身橘皮纹,浑身铁锈作深红色,煮之即变黑,且有土斑”。在古玉的碾琢中,也常把玉料自身的瑕疵处涂上颜色,再用火烤,使颜色浸入内理,形成类似沁色的皮色,然后加以利用,称作“掩瑕遮绺”。现代科技亦为人工伪沁提供了新的方法,如河南南阳玉工用激光等法,将色泽浅淡的玉、玛瑙提成翠绿色或深红色,冒充翠玉和高档玛瑙销售。 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工伪沁,进行鉴定辨伪就成为不能回避的任务,这既是一种学术研究,同时又为玉器交易和收藏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保障。事实上,玉器真品受沁的种种阶段性变化与伪品的表现有本质的区别。李久芳在《明代玉器艺术简述》中认为:“在自然条件下,受外界物质的长期侵蚀,玉质所引起的变化是深入肌理的,多同玉质融为一体,在较强的光线照射下,可以看出由表及里的渐变过程,其色泽感自然和谐。而采取人工伪造之法,土蚀漂浮,色泽单调,质地突变,甚至密布糟坑,给人以过分生硬之感。”虽然伪品的制造者费尽心思进行伪装和研制,但真品的那种实质结构和受沁状况,伪品根本无法做到,只要我们掌握两者各自的特征和表现就能较好地进行鉴定。 玉器的沁色是构成玉之美好的重要内容,对它的研究有待深入,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精力和热情。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玉器的人工沁色方法介绍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