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的笔法和形式

时间 : 2014-7-27 10:28

作者 : 大川韬滔

 查看 : ( 2950 )  评论 : ( 98 )

摘要 :   草书是极理性与极浪漫诗性相结合的艺术。   极理性--即表现对传统作品笔法章法的解读、感受--深度地感受--思考--判断--总结--找出经典--模拟--深度模拟--锤炼。   极浪漫诗性--即创作主体的天赋--才情--性情- ...

   草书是极理性与极浪漫诗性相结合的艺术。

  极理性--即表现对传统作品笔法章法的解读、感受--深度地感受--思考--判断--总结--找出经典--模拟--深度模拟--锤炼。

  极浪漫诗性--即创作主体的天赋--才情--性情--情感爆发力--艺术地转化。当然,才情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所谓浪漫诗性:是指生命在遭遇苦难时,依然坚定信念,不会被压垮反而能够使境由心转,以乐观的态度泰然处之。就像电影《芙蓉镇》里的秦疯子,被诬陷错打成右派去乡镇扫大街,还跳华尔兹舞,还满怀热情地去谈恋爱。还有《上尉的曼陀铃》,在充满战争硝烟的日子里,还热爱生活、爱好音乐、向往爱情。在艰难的境遇里活出人生的灿烂,这是大智慧、大境界。

草书的笔法和形式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笔法、结体、章法、包括墨法等等,都是我们从阅读经典的书法作品和进行理论总结时得来的。笔法--能改变作品的气韵;墨法--能增加作品的气势;章法,我们称为形式--能决定作品的气象。这其中有共性的东西,也有极个性的。共性的是基本的笔法、字法、墨法,个性的是此书法家与彼书法家在用笔、结字、墨法不同的那一点。能够成为一个不被历史网眼漏掉的书法家,大都有其不同与他人的那一点。其实这一点也是最能体现这个书法天赋才情的一点。仅有共性,那是谁都能"操练"一下的技术范围,而不能用才情来衡量或评判。

  所有的学科最基础的学习、掌握,都离不开模仿。尤其是书法。那么,我们所讲的笔法也必须走临摹的途径。这是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几千年的传承和自身模式系统的特定。一个书法家从技法--艺术--道,是一个漫长锤炼达到渐变的生命与艺术互为修行过程。

  在草书中,确切地说狂草书的临摹是很困难的,对于狂草的临摹,只能是在技法和形式上的努力追寻,而很难做到神采的模仿。当然所有的神都需要形的承载。但是仅有形,未必就能有神采的很好表现。就像我们大家都来画一根线,这根线索表现出来的起、止、行和笔法生发出来的气韵,也一定有所不同。这似乎是一个很复杂而又难以言说的问题。因为我们无法寻绎到古代狂草书家当时书写时的真实状态。所以,邱振中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发出这种天问"神居何方?"

  对于我们解读以往的传统,古代的书法家则永远是个谜;而对于未来人,当下的我们也会留下太多太多的谜?对于历史的认知和解读,虽然会随着考古的新发现对那些曾经模糊的问题会越来越清晰,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准、拣选和解读。当然,还依然会有难以探索的谜困惑着我们。

  从书法与个体生命的关系来看,每一个书家每一次的精心创作都是生命中的唯一。每一次创作、每一个点画的笔法书写结构,章法都是这一特定时间的心情、笔、墨、纸的具体情况决定的,这一笔、这一个字、这一行字都是根据上下或左右的结构形态的情形限制而决定如何即兴书写的。当然草书的结字也是有规则的,但那只是共性的草书法则而非一件真正精彩的狂草书,狂草的创作在字法上虽也依据章法规则,但在具体的作品中它是即兴的,根据创作当时的环境、心情、工具即兴发挥的,它可以在用笔、线条、结构规则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进行变异或变体,这种想象能力和诡谲的应变能力正是草书书家最珍贵的素质,也是必须具备的天赋。

  那么,对于学习草书、狂草者有没有可供依循的方法呢?我想如果我们进行深度的感受、分析、思考、判断、总结还是能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的,我们是否可以分作两个步骤来分析学习,先学基本的共性的字法和点画,然后,再训练自己对于形式的整体把握,同时我们还要放弃以往其它书体中,顿挫,一波三折慢动作的分解,要用一种轻松自然而流畅的书写动作来完成狂草连绵起伏的点画及线条的优美组合。因此它又需要手指、手腕,准确的动作和精微的控制能力,以及臂膀的挥运、心灵的放松、速度的提升。

  一、笔法

  在笔法方面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毛笔的选择:

  古人说:"君欲从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写工具也是我们能写好书法的先决条件。虽然这似乎不是个问题,但我常常在一些辅导班上,看到有些同学因为选择的毛笔不对路,临摹起来很费力气也不容易写像。

  长锋羊毫弹性大,蓄墨多,写出的线条柔韧性强。但由于锋太长又柔软很不好掌握,那么,我们可使用毛笔的三分之一就行,这样便于控制。

  狼毫蓄墨少,弹性稍差,写出的线条矫健、劲爽,棱角分明。但由于蓄墨少不利于写一组字,尤其是狂草要写连绵的字组。

  而兼毫是这两种笔性的折中,既不像羊毫那么柔软难以控制,也不像狼毫会出现圭角太多。但是,无论是什么品质的毛笔,最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加上我们勤奋训练自己的手与毛笔之间的细微感觉,体会自己的手怎样使用它,驾驭它时的席位感觉,让它在触纸的瞬间,尽可能地表现出良好的线质和自己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不同的工具(),适应于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心性,不同的纸张,不同字体的大小。还要根据自己所要临摹的字帖和自己的心性和习惯以及宣纸的品质来决定选择工具。就像调养我们的身体一样,根据不同的阴阳虚寒、燥热体质来选择不同的食物,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食性,你要分析这个食物的食性适不适合你身体调养的需要,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一人一性,毛笔也是这样,一种毛笔有一种性能,一种性能表达出不同于其它毛笔的艺术效果。

  ()用笔

  我们都知道中国书法之所以是世界文字文化中称得上艺术的汉字书法艺术,是因为它特殊的工具笔、墨、纸、砚和汉字特殊的书写笔法。无论何种字体,所谓用笔就是起、止、行、使转、提、按、顿、挫、切、接等,还有具体到个体书家的属于他自己的用笔习惯。其实,我们临帖就是在模仿这些具体而又细微的地方。比如,我经常看到有的人临帖就是在抄书,而不是模仿这些具体的写法。临帖要先读帖,认真感受体会,深刻领悟其笔法的来龙去脉,把它们分解,从横到折,从竖到弯钩,点的势是如何的对应,撇和捺笔锋的不同角度。

  例如:黄庭坚被后世评说是长枪大戟,他的长线条没有平滑、直爽的感觉,行进中多有波折,损失了线的畅达,却平增了线质的苍茫感和老辣。而怀素的《大草千字文》却没有长横,使转少顿挫多圆转。线条比较劲健圆润,能看出"二王"尺牍的渊源。

  张旭的《千字文残石》用笔的速度之惊人是现代书家不能比的。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以及李白、韩愈等人诗文的描绘中,仿佛看到一个身着长衫、头束发髻、提着酒壶、东倒西歪、跌跌撞撞沐浴在风雨中,在素壁前,泪雨纵横地尽情挥洒,在酒神笼罩的迷狂书写中不能自拔。那种生命状态,那种神性附体沉醉的书写状态,我们当代人万不及一,惭愧啊!

  我觉得若是致力于草书研究,张旭是一个绕不过的重要人物。同时,还有一两个研究张旭的重要人物值得关注。

  一个是熊秉明先生。他1922年生于南京,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1947年赴法国留学,攻读哲学,后改雕塑。1962年执教于法国巴黎第三大学,后又开设书法专业课程。在香港《书谱》杂志发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被称为是按论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开创性的著作。1983,《张旭与狂草》被收入《法国高等汉学研究丛书》,他曾在北京进行三次系统的教学实践,分别为"书技班""书艺班""书道班"把书法分为三种层次进行教学。对以后的书法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他的《张旭与狂草》第一部分:"历史的研究"两章:1.生平;2.作品。第二部分:"美的研究"七章。1.长河之源;2.张旭的哲学基础;3.挥运的艺术;4.人和自然--宇宙;5.人和社会;6.艺术创造与潜意识;7.结论。(1)草书与现代艺术精神;(2)中国的天才。这部古代书家专论通过对一个个案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书法本体与书法史的问题。

  第二个人就是韩玉涛先生。他在《写意--中国美学之灵魂》这部书中对孙过庭、张旭、王铎、黄庭坚、毛泽东等从儒、释、道及哲学、美学等中国传统文化多角度进行了专题个案研究,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给我们提供了学术的参照。也是一个值得敬重的大学者。

  近一段时间好像当代书坛特别关心草书的创作。所以,一些网络和报刊媒体前段时间刊载了有关当代草书家和草书创作的讨论。1.当代有没有草书大家。3.当代草书的创作技法娴熟上的不足。3.当代草书家的才情、诗性,浪漫情怀在眼前利益欲望的消解、弱化、遗失…似乎当代人太现实、太实际、太有分辨之心,太不能放下,不懂得舍而后得的大快乐、大境界。我感觉这个时代需要草书也很期待草书。能否诞生草书大家,我们充满信心。当然,草书大家历代都少,有的时代还是空缺。我们没有必要强求,艺术家的产生不像割韭菜,会割了一茬又一茬。这个时代有没有草书大家不是现在说了算的,是要由历史来拣选的。

  那么,草书的用笔是不同于其它书体的。它不同于楷书的逆锋入笔,然后切笔、顿笔,篆隶是逆锋入笔,铺平笔头毫锥、涩笔运行。有一个老书家这样总结:楷书是三下子,篆隶是两下子,草书是一下子。我觉得他直入问题的本质而又总结得简洁明了。草书的用笔是,当笔尖落在纸上是直接顺着笔锋往下运行的。即孙过庭说的"草贵流而畅"

  "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情性,即指人的情感和性格,形质即形质本质,外在的形状。草书的技法最为严谨,不能任意长短。《草诀歌》说:"长短分知去。"""字和""字在笔画的长短之间来区别。草书若违背了使转不能成字,例,"等术"如果把这些细微处做错了,就会犯大错,写错字。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中,就有一个作者因为一个字不够准确,评委有争议,还搬出七八本草书大字典,也还是不能统一意见,结果没有评上一等奖,反落在三等奖里。草书是比较麻烦的,长一点,短一点,使转的大小都会变异,变成另外一个字。所以字的准确度很重要,这是致力于草书创作的书家要下的硬工夫。

  草书的使转不像楷书,把提、按交待得清清楚楚,草书的提、按在快速的行笔使转中,在瞬间内化,而不是简化,如果把笔头里面的动作都简化了,写出来的线条就没有内涵、不丰富,就像一个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曾经临过什么帖,写过多少种字体,都能在你的笔下流溢出来。比如,你曾写过篆隶,你笔下在收笔处就会出现章草和隶书的韵味,你的线条就有篆籀之气,就会格外高古,而你学过楷书、甚至小楷,你的入笔收笔动作就会显得很准确、干净。有过多种书体的学习或多年的临池经验,你可以从他的用笔上看出来。

  帖学一类的大草风格,一般使转多于圆转。也、外拓笔法。有人提出"魏体行书"、篆隶入草(有的人不讲使转,还美其名曰,"我是用篆隶笔法写草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来圆转笔法呢?即中锋用笔,那么是否仅有中锋就是最完美的艺术效果呢?肯定不是,因为仅有中锋达不到中国书法的千姿百态的丰富美,就是在古代法帖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大量使用露锋(书谱)、侧锋《肚痛贴》(为何计非临)、切锋《千字文残石》(连枝交投友),逆锋《怀素大草千字文》、绞锋等。

  总之,我们要重视笔法,笔法也可以说是传统书法中的核心和内在形式,是书法最本质的东西,不掌握好笔法就谈不到汉字的结构、章法、墨法等,我称之为形式。如果没有笔法,也可以说你不是书法作品,而是美术字、粉笔字、钢笔字、铅笔字,所以笔法是写好书法艺术的基础,是临摹功课的第一步和基础。

  ()线质

  能够掌握了笔法,我们还要求线的质量。所谓的线就是古人说的""

  清初石涛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自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吴冠中认为,石涛的"一画",强调的是"务必从自己的独特感受出发,创造能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画法,因每次不同的感受,便须不同的表现方法,于是画法千变万化,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故所谓"一画之法",并非指某一具体画法,实质是谈对画法的观点。

  沈鹏先生认为,书法的最简单也是繁复的莫过于"一画"。书法的线是由无数相互依存、抗衡,又相互拒斥、渗透由这种特殊的力作用着的""累积而成,可以说是"积点为雄"。书法的"一画"中由于有无数的既矛盾又统一的""的折冲,故表现为"一波三折",书法的每一笔所从出,都受对立面的制约。

  所谓的"血脉""行气""形断意连"都贯穿着"一波三折"的原理。

  石涛的""是整个世界宇宙。吴冠中的""是一种观念,沈鹏先生的""是书法中深刻而又丰富的"一画"

  今天把石涛的"一画之法"引入书法,以"一画之法"来审视历代书法大师,我们会发现,大师们的书法,无不闪耀着大师本人的人格光辉,暗合石涛的"一画之法"

  所谓"一画",就是我们书法中的线条,许多个"一画"线条组成了我们的汉字艺术,组成了作为我们书法家在宣纸上的大千世界,所以,它如石涛所言的"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所有的众有和万象都乃自我立,都源于我们个体生命的心,然而这个心不是狭隘的个我,而是和天地万物相通相融的大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我们书法家在宣纸上创造的大美也无声。那么就是这个组成大美的最基本的"一画",却含纳着丰富的内涵。在沈鹏先生看来(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篇文章的)"一画"中充满了对立矛盾统一的关系,其中的折冲、对抗可谓"一波三折",其中所谓的"",即书法中的气韵、血脉、形断意连、气通隔行等。每一笔画的出现都受已有条件对立面的制约,"一画"的深刻性和丰富性,就要求我们在"一画"中承载的是充满生命浓度的线质。当然这条物化的生命线质要想尽可能地做到尽善尽美,既有形而下的技术,也有形而上的要求。在我们明白了以上所讲的笔法诸问题后,还有一个形而下的关键问题,即对毛笔的控制。很多人知道怎样写的道理,可就是写不好,因为他不懂得控制,控制毛笔的提按行驶靠的是手和心和气。

  蔡邕《九势》中对""这样讲评说:"下笔之力,肌肤之丽。"""被作为书法美学的中心范畴使用的那一天起,蔡邕就确切地认定,生理之"",是艺术之""的本原。""即是笔法、形式的外在意象,又是艺术生命美丽的重要内涵。我们常常能通过一个书家的作品看出他的生命力是否旺盛。

  晋卫铄在《笔阵图》中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需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钟繇:"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

  "所谓笔力是指线条的力度在人们心中唤起的力量。"中国书法杂志社编的《书法艺术》中称。

  提笔书写所耗费的力远大于按笔书写所耗的力。提笔的难度远大于按笔的难度,写小楷费的力可想而知。"人知起笔藏锋不易,岂知出锋甚难。"就像一个人走平路与走独木桥、走钢丝能一样吗?它需要极大的控制力。笔毫锥体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需要在书法家敏感精微的控制之中,才能写出符合书法家心意的线条笔画。毫无疑问,如何提高控制技巧,增强笔画线条的力度,是用笔最突出的中心和难题。我们要在用笔的控制力上多下工夫。

  我们在欣赏古代经典作品时,都能感到一股强烈的气息扑面而来,正像一个人的气质,有有形的外在形式,也有无形的内心修炼。从佛学的理念来讲,人的相貌是会变的。你如果真学真干,三年后你的相貌一定会有所改变。我认为一个人的外相也一定是他内心的外化,所谓相貌实则是他的心貌,他的心乱不乱,疲不疲惫,烦不烦,痛苦不痛苦,全在他脸上写着。所以我们在训练笔法和对毛笔的控制力的时候,还要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儒、释、道等哲学、思想、文化、书法理论的学习,慢慢地,点点滴滴地修化我们的内心,这样我们才能在阅读临摹传统书法经典作品中,包括技法都会有更深刻的感受、理解、领悟。以我个人的体会:实践和领悟都很重要,你不实践,终归是纸上谈兵,仅有实践不知用心领悟是"学而不思,则惘""迷惘"。阅读、思想、审美,人生境界的提升会作用于我们手上这支笔,也会改变笔底下流淌出来的这根线条,提高线的质感。各种审美理想对笔法的要求,会产生由各种笔法表现出来的不同审美线质。我相信,在长期执著的学习修炼领悟中,我们的才情也会不断地被开发出来。

  二、形式构成

  形式构成在草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意之所发显于形,形之所生籍于法"。草书在形式的张力中显现出生命的情感张力。形式构成体现了草书的艺术规律,又无可否认地形成了各种风格,是学草书的作者应学习研究的重大课题。但要注意尽量做到"有规律之美,无程式化之弊"。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形式表述方式。每一种艺术中最动人的魅力,都是通过它特殊形式表述出来的。书法独特形式是它的点线组合交织出来的空间形式。草书的空间形式有以下特点:

  ()书法形式受汉字结构制约,同时每一个汉字又有无限变化的可能性,特别是在狂草书中。

  ()形式空间有一定的顺序性和时间性(运动感),在时间中运动速度使空间形式更具有表现力。

  ()空间被点画分隔,形式更为简洁、纯粹。

  1.一字多体

  一字多体为草书的形式构成创造提供了方便的路径。多体就是要变,要能变还要会变。比如,我们都临过《兰亭序》,《兰亭序》有多少不同体态的""字呢?为什么要变呢?这是性情,有意味的艺术,要是都一模一样还有必要再写吗?还叫艺术吗?《兰亭序》还属于行书,那么在大草书的创作中更需要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

  一字多体,为什么多体,要看上下文、左右布局、黑白关系的需要,来决定当下这个字如何安排书写。当然,在大草快速的书写中,"变体"是一瞬间的事情,但在这瞬间的时间流程中,在宣纸上形成的空间形式结构,又显现着我们的智慧。这智慧有理性训练的技法成分,也有属于诗性的浪漫才情。我们写草书的书家在临帖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在形式结构上的能力,比如一个字我们能写出多少种体,这靠我们的积累,同时也靠我们的想象力和才情,单个字的训练,一个字可以写出很多种体,比如"

  另外,我们还可以拿一首短诗或一个句子、一个词组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例如:

  在五体书中,只有草书的抒情性最强,因此它的字的形式结体变数最大,这就是老子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谓的"生二",就是指阴和阳。所谓的"生三"是指阴与阳两个对立面结合产生的第三者,背阴而向阳,二气交互冲和成为和谐状态。

  所以我们在训练变体时,要掌握这个阴阳对立统一平衡的原则,也就是在制造矛盾中解决矛盾,在不和谐中最终寻求它的统一和谐。注意事物的两面性和多面性,有的男孩子刚见面,两句话就开始打,打了又言和,最后还结成了患难弟兄。可能这是男孩子的"潜规则"。这就是在矛盾中,通过交织磨合,达到最终的统一和谐。

  在书法结构、章法、形式组合中,有许多对立的两方面。如大小、粗细、方圆、曲直、迟速、轻重、肥瘦、疏密、虚实、欹正、浓淡、生熟、长短、干湿、松紧等,这些对立统一中和得好,就和谐,就能够在形式上构成一件好作品。

  同时我们还要敢于制造矛盾,然后还要有能力解决矛盾,要是一点大开大合都没有,还叫什么大草?还有什么意思?要敢于制造险绝,再用我们的智慧,使它复归平整。

  2.笔顺重组、依势成序

  草书的字有的已不再是原来行楷的笔顺了,它是草书简化后的特殊笔顺,形成新的程序。比如象宝字盖的"家、安、宅、空、宿、宙",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宝字盖都改,还有如"字、实、宰、寐、"

  还有的笔顺如:"西"""""""。总之,还有很多这样改变笔顺程序的字,因为草书也是一种具有特殊符号意义的汉字,虽然有很多字依然有行书的影子,但是它还是需要我们重新下一番案头工夫,来解决这些基本字形的写法,这个只需要用功就行,不是很难的事。

  (1)偏旁字体简化、化笔画多为少

  简化笔画我想也是为了大草书写的需要,如果索源可能有章草、今草可参照,草法又是谁创造的呢?至今还是个谜,也许是集体的智慧,就说隶书是谁创造至今也争论不休,我们暂且在这里不去探讨。

  ①偏旁简化:

  比如:月字旁:"胜、腾、服、藤"""字旁:""""旁:终、绝、综等;""双人旁:"徒径、"

  ②字体简化:

  比如:""""要注意"七和甚"的区别,""""""""""等。

  ③简化后容易相混的字体

  例如:"氵、亻、讠"都可以简化为如"""""""卑和早""义、美""甚、叔""岁、奉""旗、族""兄、儿""师、沛""忧、夏"

  (2)本字断、字与字之间连

  大草,也可以说是一种连绵草书,为了表现行云流水贯穿的气势,常常是把单个字合为一组字来书写,这种情况在唐以来张旭、怀素、黄庭坚(字与字连绵的少、利用空间的留白,扩大为穿插、咬合)王铎、傅山等多有连绵,把字与字联合写有利于气势贯穿和速度加快,有时它可在本字断,(但是要笔断意连)壑度尽遗(黄庭坚),威沙漠驰(张旭),作不绝

  (怀素)在这种连绵中,单个的字体书写服从于整篇整行的章法形式和空间布局的要求,一些字笔画的势,也打破了原本字笔画的向背,形成新的势态,如""怀素,比如:张旭《千字文残石》鸡田赤城其中""字的中心已经变到了左边,但它在接下来的""字中又把中心找回了正中,这样的结果呢,就使得""字下面留出了白,使得这一行字虚实相间,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我们在创作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的是学会留白。因为我们只有把白留得漂亮了,这件作品才能达到最后成功,作为一件大草仅将笔法写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形式构成上,尤其是留白上多领悟多思考,如果一味写得很实一抹黑下来,那我觉得一定很傻没有灵气,说明你没有动脑子,没有把你的智性才情写出来。

  当然在注意留白时,还要学会用墨(包括宿墨),墨用好了,可以出现五色(墨分五色)。古人多用焦墨枯墨和涩笔,不知道用淡墨。我小时候学写字,听人常讲,淡墨失精神,所以大家都不敢用淡墨,现在有一种宿墨不仅不臭还很香,你加上水,或边蘸墨边在笔锋的一侧蘸上水,这时动作要快速,马上在纸上书写,能出现绘画一样的墨色效果,水润润的有不同层次的墨色。如王铎"胡烟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王铎既有连绵,也有穿插,能够看出黄庭坚在空间形式的大胆探索对后世书法家在形式上的影响。"春时"的穿插,"少行"错让,王铎在墨色上大胆使用枯墨、涩笔,也是前所未有的。

  然而,我们无法看到张旭的草书墨迹,被学界公认的都是一些石刻拓片,《古诗四帖》一直争论不休。张旭的草书作品以及他的创作状态,只能成为当代书法艺术家的梦想。张旭用笔的丰富性,形式诡秘和多样性,速度之迅猛都是后世书家和现代人无法企及的。只可惜我们看不到原迹,也许哪一天考古奇迹的出现,才可以见到我们梦里的张旭。

  三、学草书如何入手

  许多朋友喜欢草书,苦于不知从何入手,看到古代草书大家的作品非常激动,却不知从何下笔临摹,下面提出几条途径供大家参考。

  ()从章草入手,先学章草。

  有一种字帖是一行楷书,一行是草书,这样可以对照着,便于认字、记字。先学草字的草法也是学草的基础。这个帖很容易帮助我们辨清每个字和每个笔画的来龙去脉。

  ()由小草到大草

  有些大草是无法学的,那是神灵附体,《千字文残石》只可欣赏或分析局部临摹,所以可先学小草。小草重理性、共性,把基本的字法形式、笔法搞清楚,再扩充到大草,作为将来写大草的资源,使将来大草的创作合乎法度,要字字、笔笔有来历处,万变不离其宗,固好我们的根和本。比如像王羲之的《十七帖》。

  ()参看《草诀歌》。

  《草决歌》我个人认为只可把它当做参考工具来用,而不可长期临摹,就像有的人,拿着字典临摹一样,是不可取的。

  四、学习大草的难点

  ()理性的回归与训练

  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书写惯性,有的人想当然地随意书写自由体"龙飞凤舞",不注意深入传统,拟古不深。高度的动态和特殊的汉字符号造成了大草书入门和提高的难度。

  ()诗性的浪漫与创作心态的调整

  大草的难度不仅在于技法,还在于天性的浪漫才情的发挥和良好的创作心态的调整。诗性的浪漫虽然是天赋,同时也在于我们后天的用力培养和挖掘。大草书家在当下的激情书写挥洒,是需要有一定的感情爆发力的,并很好地将情感进行艺术的转化。作为当代书家,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面对的机遇与诱惑同样多,要注意培养自己其它艺术门类姊妹艺术的修养,保持自己情感的细腻和敏锐、思想的深刻和丰富、精神的高贵和纯粹,不为眼前利益和欲望所左右,坚定自己的艺术理想追求,实现从物境到情境到意境的艺术升华。

  由于草书单字字法不同类型的差异,"章务检而变,草贵流而畅",小草简约具象,大草连绵抽象。隶书、楷书、行书、篆书等各书体之间的学习积累都会营养着我们大草书创作,使得我们的大草线条更加丰富,再加上我们对传统文化、书学美学理论的学习,虽然大草是一种很难学的书体,但只要我们这一代人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也一定会产生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草书家而无愧于这个时代。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kaimen360.com/article-1471-1.html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芝麻开门收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工笔画用笔方法
工笔画在勾线时行笔不要太快,要有节奏。勾画短线时执笔以腕肘着桌面,以手指活动为主;勾稍长一些的线应悬腕而肘着桌面,以腕部活动为主,手指执笔要实,使腕部活动灵活;勾更长一些的线应腕部着桌面而肘部悬起,线 ...
时间 : 2014-07-20 08:44:0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什么是工笔画
工笔画即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唐代花鸟画杰出代表边鸾能画出禽鸟活跃之态、花卉芳艳之色。作《牡丹图》,光色艳发,妙穷毫厘。仔细观赏并可确信所画的是中午的牡丹,原来画面中的猫眼有“竖 ...
时间 : 2014-07-20 08:49:0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方人定国画作品真假鉴定
  方人定是个非常有探索精神的画家,这样的画家却偏偏逢上战乱连连、荒诞黑暗的年月,他的人生注定抹不去一缕悲剧的色彩。   在方人定的艺术观念中,绘画应该是关注时代、表现现实的,在中国画领域内,唯有人物画 ...
时间 : 2014-07-21 09:11:23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书法之“名”与作品定价
人们常说“好字不如孬画”,虽然当代有为数不多的书法名家已然形成规模可观的市场,但总体而言,当代书法市场较为混乱,潜规则胜于明规则,原因错综复杂,短期内恐难改变。而没有一个良性有序的市场和生态,书法的创 ...
时间 : 2014-07-23 08:00:0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泼墨山水画法介绍
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技,主要是由文人画发展起来的,全部用墨色来画,以用笔,用墨的技法为技巧,墨分五色,浓、淡、焦、干、湿。来表现画面远近、前后的层次关系。下面介绍下泼墨山水画法。 泼墨画法是中国美术 ...
时间 : 2014-07-23 08:05:0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油画收藏品保养
一、可在画布背面薄薄地涂上两层预先溶解在松节油中的天然蜂蜡,能完全防止潮湿空气的浸入而造成损害。 二、油画要避免阳光的长期直射,因为紫外线对色彩的破坏性很大,会造成褪色和变色。 三、油画切忌将两张画面对 ...
时间 : 2014-07-23 08:15:0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郑板桥《衙斋听竹》赏析
在郑板桥创作的诸多墨竹图中,有一幅表现他灾年为官、心系民瘼情怀的佳作。这个作品,其画面主要由四株浓淡相宜、疏密有致的修竹和一首情真意切、深沉隽永的题画诗,以及作者别具一格的题款构成。四株修竹中,两株为 ...
时间 : 2014-07-25 09:11:16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油画《董必武签署联合国宪章》
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选取创作题材,画家谷钢先生对二战历史做了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令他一生难以忘却的人类所蒙受的灾难,在他眼前不断出现。二战后期联合国的建立,是谷钢读史的一个 ...
时间 : 2014-07-25 09:20:0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书法欣赏三元素
  一、笔法 康有为在《广艺舟方楫》中说:“学书有序,必先能执笔。古往今来,书家执笔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有拨镫、握管、撮管、单钩、凤眼等多种执笔法。常用的有两种,三指执笔法和五指执笔法”。三指执笔法,就是 ...
时间 : 2014-07-26 08:58:0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宋代《四美图》赏析
古代通俗的四大美人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分别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但此四大美人之说按纪连海的说法是:此四大美人的集合出现在元代之后,理由是《三国演义》出现在元代之后(《三国志》里无貂蝉 ...
时间 : 2014-07-26 09:15:16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生宣纸与熟宣纸区别
书画用的宣纸,起初产于安徽的泾县,经县古属宣州,所以就称之为宣纸。 宣纸基本分为两大类:生宣和熟宣。 生宣。由于造纸原料的配比的不同,可分为:单宣(最薄)、单夹(较厚)、净皮、棉料、夹宣(两张并一张)和 ...
时间 : 2014-07-27 10:02:0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生宣纸的特点
一、柔韧性 生宣纸质的柔韧性是十分突出的,将生宣捏在手中,手感很柔软,用毛笔在生宣纸面上书写,能够体验柔韧十足的感受。 将生宣揉成一团后再经过熨烫,依旧可恢复平展如初的原貌。 在生宣上创作作品,作品完成 ...
时间 : 2014-07-27 10:11:0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新安画派
新安画派为中国绘画流派之一。据考,秦始皇时设歙县,三国东吴时分歙为五县,置新安郡。宋宣和三年(1121年)又改名徽州,治所在歙县,辖境相当于现在的歙县、休宁、祁门、绩溪等地。后世因徽州六县是古新安郡管辖之 ...
时间 : 2014-07-27 10:17:0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行书“行气”技法
行书是“五体书”中最具实用性的一种书体,它最能活泼地表现出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书法艺术的发展,使行书更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为广大书家所青睐。然而,写好行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画、一字、一行、一篇 ...
时间 : 2014-07-27 10:23:0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如何欣赏山水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欣赏山水画只止于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这种造型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这幅字画他们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欣赏 ...
时间 : 2014-07-28 08:54:0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慧香夜话图》卷欣赏
《慧香夜话图》,年代,清;尺寸:纵22厘米,横117.1厘米;作者: 高简;纸本:设色。 高简【公元1634年- 公元1707年后】,字澹游、德园,号旅云、澹游子、一云山人、旅云山人、娱晖老人,苏州【今江苏苏州】人。画 ...
时间 : 2014-07-29 11:12:5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岭南画派的另一传人陈凝丹
  陈凝丹(1912—1985)是二十世纪广东地区重要的山水画家,是“岭南画派”的重要传人。他的艺术人生,可用1949年为分界线划分成两个时 期:前期是艺术的积累时期,后期是艺术的发展时期。在前期,他从师学艺,在十 ...
时间 : 2014-07-30 08:29:19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扇面收藏要素
  在今年的中国嘉德春拍中,赵之谦在1866年赠送给梅圃的山水·篆书成扇(如图),估价60万至80万元,成交价达到了345万元。张大千曾经说过,“在文人社会中,扇子并非是用来扇凉的,如果为了扇凉,何必要请名家来写、 ...
时间 : 2014-07-30 08:36:0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古书画鉴赏方法
鉴定古代的字画艺术有很多方式,但归纳起来无外乎:“一字二画三印章”。若想看懂专家的文章,就要先吃透这七个字。   我们欣赏、鉴定古代书画的价值,首先要了解不同时代的艺术特征,艺术风尚和那时期各个书画大 ...
时间 : 2014-08-01 08:46:0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抱朴子言避热图》册欣赏
年代:清;尺寸:纵23.7厘米 横18.6厘米;作者:徐扬;绢本,设色。 徐扬,生卒不详,字云亭,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擅人物、界画,兼工花鸟、草虫。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南巡至苏州,因献画遂入画院, ...
时间 : 2014-08-02 21:22:4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浮岚暖翠图》卷
年代:清;尺寸:纵26.2厘米,横169.5厘米;作者:王泽;纸本,设色;先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王泽【公元1759年- 公元1842年】,字子卿,一字润生,芜湖【今安徽芜湖】人。山水笔墨得董其昌、王鉴神髓。著有《观斋集》 ...
时间 : 2014-08-03 09:21:59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翠英图》册
年代:清;尺寸:纵22厘米 横33.4厘米;作者: 高凤翰;纸本,设色;先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凤翰【公元1683年- 公元1749年】,字西园,号南村、南阜、老阜、云阜、石顽老子、松懒道人、南阜居士、南阜山人、石道 ...
时间 : 2014-08-03 09:29:56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绿天盦沦茗清话图》卷欣赏
年代:清;尺寸:纵33.5厘米 横71厘米;作者: 项文彦;绢本,设色;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项文彦【? - 公元1898年后】,字幼平,号蔚如、钵池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山水近承王时敏、王鉴,远参黄公望、倪 ...
时间 : 2014-08-04 08:23:39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赖少其书画作品鉴别
 图一图二 赖少其(1915~2000),广东普宁人,笔名少麟,斋号,木石斋。他独创的“以白压黑”技法,成为新徽派版画的主要创始人。解放后,历任华东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安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 ...
时间 : 2014-08-05 08:20:26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赏析
一、《九州无事乐耕耘》是新中国美术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页 《九州无事乐耕耘》是纸本设色,横幅,150×250厘米,尺寸约为33.8平方尺。款识为:九州无事乐耕耘。沫若先生为世界和平奔走,席不暇暖,兹届出席第三次和平 ...
时间 : 2014-08-06 09:49:0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山居图》轴
年代:清;尺寸:纵85.5厘米 横26厘米;作者: 钱杜;绢本,设色;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钱杜【公元1764年- 公元1845年】,初名榆,字叔枚,后更名杜,字叔美,号松壶小隐、松壶、壶公、卍居士,仁和【今浙江杭州 ...
时间 : 2014-08-07 08:02:38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山水图》轴
年代:清;尺寸:纵105厘米 横43厘米;作者: 张赐宁;现藏于中国国际博物馆。 张赐宁【公元1743年- 公元1817年后】,字坤一,号桂岩、十三峰老人、富春山樵、北海外史,张逢尧侄孙,直隶沧州【今河北沧州】人,晚年 ...
时间 : 2014-08-07 08:09:0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国画的神韵寓意欣赏方法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 ...
时间 : 2014-08-08 17:35:0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董其昌临唐怀素草书千文》手卷欣赏
《董其昌临唐怀素草书千文》手卷,绢本,通长15米,内文幅宽0.295米,长12.25米,书写之精妙,尺幅之硕大,皆为现存董其昌草书之翘楚。翁同龢在手卷跋语中慨叹:“董公此书,正如天女散花,神龙戏海,最后题字又谨严 ...
时间 : 2015-02-12 19:55:0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唐代张旭草书《草书古诗四首》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卷横长195.2厘米,纵高29.5厘米,以五色彩笺纸草书古诗四首,人称《古诗四帖》。前两首书写的是梁·庚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和四五少年赞》,卷后有董 ...
时间 : 2016-02-25 20:40:0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明王宠草书《李白诗卷》
王宠,1494年生,1533年逝世,长洲(今苏州)人。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领乡荐,工诗及篆、隶,多才艺。随意作山水、花鸟,人物逼肖南宋人,山水多用青绿,尤喜作钩勒竹兔与鹤鹿。尝寓某 ...
时间 : 2016-04-22 21:51:39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草书的笔法和形式的相关评论

引用 xuefen757575 2024-9-28 21:35
赞同!
引用 gwsl7078 2024-7-22 22:45
,沁色自然,
引用 wmlz-1103 2022-12-22 08:02
看真,

查看全部评论(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