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里的古玩收藏故事
潘家园旧货市场最初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人们把一些旧货拿出来卖,在潘家园附近自发形成了一个马路市场,后来逐步规范化,最终发展成为现在名扬中外的潘家园旧货市场。 很多跟着潘家园一路走来的人,见证了潘家园的发展,也是跟着潘家园发展的脚步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现在就能看到在潘家园周围的店铺里商品还是比较多,并且 精品还是很多的。 潘家园市场最初形成的时候,开始在周末的时候摆摊,一开始卖的东西也比较杂,后来兴趣逐渐转到古玩收藏上面来了。最初做古玩收藏,常常要去外地或是周边老百姓家,包括同学家里收。后来精明的古玩收藏者见哪儿有拆迁去哪儿,那样人们处理家里闲置的东西会比较便宜,并且那时候人们也不太把老物件当回事,所以我就买到了很多不错的东西,几块钱就能收个古玩。那时候上班一个月200块钱工资,但摆摊卖普通东西能卖600,后来做古玩交易能收入一两千,这在当时很不少了。 当时在古玩收藏市场上瓷器以民间的居多,官窑还是比较少的,甚至这些年我们所见的官窑都很少。除非是一些大家族没落,才会出现一些官窑的东西在市场。 “捡漏”和“打眼” 在古玩收藏圈里,每个古玩收藏者也都会有“捡漏”和“打眼”的情况,如此的故事经常在潘家园上演。多年前,一资深古玩收藏者之前花了1000块从同学手里收过一个大黑漆描金床,应该是从日本过来的东西,被古玩城一位老板1500块收走了,这算是一个捡漏吧;有的还曾入手过一个明代的石雕罗汉像,底座下面刻有供奉人的款,一位台湾人看上了,出价两万块钱收走,而这个是一千左右入手的,这算是一个大漏了。 还有一幅名人字画,画的好像是发生在朝堂中的一个典故,一古玩收藏爱好者花1200块钱买的,但他老婆觉得买贵了压钱,还因为这个跟他吵了一架。这人之前学过画,觉得画挺好的,也很喜欢。后来来了个拍卖行的人,出价2000块钱,我没出手。但在这人外出的时候他又找来并给加了点价,他老婆就把这幅画卖给他了,现在想想他还觉得可惜。 那时候农村流行“埋雷”,他们准备一些假瓷器,染色珊瑚、假银饰、假银元等放在家里,古玩收藏商去收的时候,他们或是说刚挖出来或是说家传的,再讲一些故事让人觉得东西很老,这就很容易放松警惕。有一古玩收藏商有一次去内蒙,穿过了草原沙漠,花了四个多小时,到一家蒙古包里收古玩。那家主人说自己家里有以前收藏的银元,因为老伴病了不得已才卖。当时这古玩收藏商看到他们家非常贫穷,就放松了警惕买下了,其实也没想到这么远这么贫穷的地方还能有造假。一大意,就被坑了。后来一出门就感觉不太对,在车上的时候刮了刮,“银元”竟然露出黄铜来!就这样,600块钱打水漂了,在那时候是几个月的工资啊。现在这个古玩收藏商不太玩银元,可能就是因为那一次对他的打击太大了。这就是的“打眼”的故事,可见古玩收藏行的水有多深。 “水深”和“水浑” 古玩收藏行业内水还是较深的,这里面也有一个故事:在上文提到的古玩收藏上有一个关系不错的店家给他介绍了一个传说是大老板的一个大客户,时常来他店里买货。我收到一个官窑粉颜色的大盖碗,器型跟汤盆有点像,有“大清康熙年制”的款,上面还有白狮子钮,入手1000左右。由于他经常来,我就低价卖给了他。但是后来找个人才发现,买走他东西的竟然是给那个店家的儿子,是来他这儿“捡漏”的。据说,那件东西卖了几十万。 如果当时和行内朋友一起去淘宝,碰到两人都喜欢的宝贝,那就俩人“傍着买”,就是我们一起买,赚钱了一起赚,赔钱了一起赔。但如果两人不认识的话,当然价高者得,不过前提是要懂“规矩”,只要宝贝在别人手上别去砍价,放下的时候你才可以出价。现在的潘家园也是这样的,这也是逐渐行成的“行规”。 那时候有的古玩收藏商的东西都保真,顾客在店里买到假货的话双倍价格退还,并写个条子作为凭证。这样一来,口碑就越来越好,所以来买东西的人也多了起来。 如今真的古玩比那些年少了,就是去偏远农村的老百姓家里都少,所以古玩就更加难收了。故而现在很多古玩收藏商的店里珠宝首饰多,古玩好多都放在家里了,最近这些年珠宝玉石行情较好,这样做也算是跟上现在市场潮流吧! 相信独具慧眼、具有丰富经验的那些在潘家园古玩收藏市场的从业者,能够随着潘家园的成长,在古玩收藏行业越走越远。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潘家园里的古玩收藏故事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