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翡翠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的民族,中国人对玉石有独特的情节。玉器在中国的历史达7000年之久。以玉器为载体的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不仅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经济与文化状况,更反映了人们以玉比德、陶冶情操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见证了中国人们含蓄内敛、秀外惠中的美德。 16 世纪,翡翠从缅甸传入中国。从那时起,翡翠就深深扎根于中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玉石之王——翡翠,相互渗透,相互升华,逐渐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翡翠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翡翠其名 翡翠在古代是一种鸟。这种鸟生活在南方,毛色十分好看,通常有蓝、红、棕等颜色。一般这种鸟雄性为红色,谓之“翡”,雌性为绿色,谓之“翠”。在古代各个朝代文人墨客的诗句中,经常出现有关翡翠的词句。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重过何氏五首》中写道:“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又如明朝文征明在他的诗《莲房翠禽明》中说:“锦云零落楚江南,翡翠翎边夕阳红;愁绝开桡烟水外,秋香吹老一摊风。” 翡翠一词除做鸟名被广泛流传使用外,更多的时候则是作为鲜艳颜色的代名词,即翡红与翠绿。到了清代,翡翠的羽毛作为饰品进入宫廷,色彩艳丽的羽毛伸手嫔妃们的喜爱。她们将其插在头上做发饰,用羽毛贴镶拼嵌作为首饰。与此同时,大量产自缅甸的玉通过进贡进入皇宫深院,为嫔妃们所喜爱。这些玉石的颜色也为绿色和红色,且与翡翠鸟的羽毛很相似,所以人们称这些来自缅甸的玉石为翡翠,渐渐地这一名称也在中国民间流传开来。由此,翡翠这一名称由鸟名转为玉石的名称了。 三、清代翡翠 翡翠,在我国清代得到空前的重视,目前我们能看到大量清代的翡翠制品,例如朝珠、翎管、板指、鼻烟壶、烟袋嘴、戒指、项链、手镯、挂件等。翡翠,能在清朝兴旺起来,除了与传统的玉文化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清朝统治者对它的青睐。慈禧太后对翡翠的迷恋则更是到了无以伦比的地步,传说当时有位进贡者,将一枚很大的钻石头饰献给她,却没有引起这位中国女皇的欢心,而另一位进贡小而精美翡翠饰品的官员却得到宠爱。从此,各地向朝廷进贡的人,就都选择上等翡翠作为贡品,以博得她的欢心。生前如此,慈禧死后也不例外,据心腹大太监李莲英的《爱月轩笔记》记载和陵墓发掘资料佐证,慈禧陪葬的翡翠精妙绝伦,空前绝后,在她尸体脚下有翡翠西瓜两个,长约15--20厘米,皮是翠绿色的,瓜瓣是红色的,其中还有几粒黑色的瓜子,一切都天然巧色,据说当时的估值在500万两白银。慈禧的身旁还有翡翠白菜两棵,绿叶白心,在菜心上落着一只满绿的蝈蝈,绿叶旁还有两只黄色马蜂,形象极为生动逼真,其价约在1000万两白银。另外,还有一件翡翠荷叶与四个甜瓜,从而构成了“步步生莲花”的意境。这些国宝在辛亥革命后,被军阀孙殿英盗掘而流失,至今为止下落不明…… 清代以前的翡翠实物无从见到,原因是数量太少,在历史文献中也鲜有记载。现在收藏市场上能见到的最早的翡翠制品是清中期以后的制品,有乾隆的御用扳指儿(翠质一般),有慈禧的翡翠发簪、翡翠手镯(据传是慈禧戴过的),有王公大臣戴过的翡翠朝珠(已改成翡翠珠链)。 清代时,翡翠主要在北京、苏州、扬州等地加工,被做成各种翡翠制品。最好的玉料用来做朝珠、扳指儿、翎管、龙钩、别子、上好的手镯、戒指,这些都是卖给达官显贵和他们的家眷;差一点儿的料则做成钩搭子、烟杵、烟碟、翠发簪、白杆手镯,这样平民百姓也买得起了。 明末清初,缅甸翡翠开采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除特别好的贡献给国王,大部分卖给了我国广东和云南商人,这些商人将翡翠不断运往广东,北京,至清朝康熙年间,成批翡翠运至北京。因为北京是清王朝的首都,是皇家贵族,达官富商聚集的地方。加之那时侯社会崇尚奢侈,讲究排场,冒顶的翎管,胸前的朝珠,手上的扳指都愿买好翠的,以便在众目之下不低于别人。另外朝廷送礼,贿赂风行,为避人耳目,翡翠是最适宜的礼品,这样也促进了翡翠业的兴旺,与此同时,缅甸国王从清康熙元年(1662)恢复向朝廷进贡。据《光绪·云南通志》记载缅甸国王就曾进贡二十余次,贡品有大象、檀香、红宝石、蓝宝石、玉石等。清朝末年,翡翠的开采及利用达到一个鼎盛时期,清东陵慈禧太后随葬宝物中众多翡翠制品也充分说明这一点。今日所见翡翠古旧器物,就多为此期产物。 清代中期,玉雕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峰。乾隆年间北京城为全国的制玉中心,并召集各路能工巧匠献艺,出现了“俏色做法”、“半浮雕”、“透雕”等各种琢法。清代玉器雕琢得十分可爱,大小器件玲珑精致形象逼真。玉料选用也相当严格,但只要符合要求的玉材,无论是白玉、碧玉、墨玉、黄玉等都被采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珍藏的精品展现了明、清两代玉雕精华,其中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特别引人注目。流传民间的小件玉器,无论山水、花卉、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雕得活灵活现。 清中晚期翡翠首饰在设计风格上以本土文化为主流,讲究厚重,力求对称,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是相统一的。在制作工艺上,镶嵌翡翠首饰以黄金包镶或花丝镶嵌为主,突出主石,少用配石烘托,简洁明快。玉雕类首饰以素活和浮雕为主,浮雕线条流畅简洁,所表现内容多为传统图案。这一时期的翡翠首饰不奢华,纯朴自然,但“味道”很足。 明清以后,玉器的制作有了重大发展,使用范围覆盖了上层阶级的衣食住行:衣帽发冠上的各种佩件、饰物;住所有玉嵌璧饰、桌案饰等;车马轿也有种种玉饰及食盏、玉杯等。至于桌几上的陈列品及玉如意、坠子等掌中玩物,更是不胜枚举。 因为玉质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将玉的特性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玉又是美丽、富贵、高尚、廉洁等一切精神美的象征,因而文人常用以比喻许多事物,使许多人、物、事、景为之增辉生色。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玉,还是权力的象征。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因玉色纯净,质地坚密,也常用它来比喻贞操、节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还被广泛用来描写大自然的景色。以玉的温润色泽代表仁慈、坚韧质地象征智慧,不伤人的棱角表示公平正义,敲击时发出的清脆舒畅的乐音是廉直美德的代表。正因为此,玉得到人们由衷的偏爱。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翡翠基本知识介绍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