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墨飞彩您知道“诗仙”李白喝的是什么酒吗?
节日里说说酒。酒的酿造已有数千年历史,发明酒者,有说仪狄,有说杜康,无可稽考。仪狄是舜的女儿,至少证明,酒在舜时就已走进人们的生活。商朝的“酒池肉林”,导致一个王朝的覆亡;刘邦受邀鸿门宴,推杯换盏间暗藏刀光剑影,生死一线;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谈笑间解决了心腹大患。元 鲜于枢鲜于枢《醉时歌等唐人诗十二首》(选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作多用中锋回腕,笔墨淋漓酣畅,笔力遒健,结字奇态横生,气势雄伟跌宕。
鲜于枢(1246-1302),字伯机,自号困学山民。元世祖至元年间以才选为浙东宣慰司,后改浙东省都事,晚年任太常典簿。好诗歌、古董,文名显于时,书法成就最著。
释文: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粮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清 郑 簠
郑簠书苏轼《跋草书后》。郑簠始终将书写性视为隶书的灵魂,讲究用笔中的起落顿挫,点画的衔接牢固且灵活,在保持结字方正朴质的同时,通过用笔、速度、节奏的变化,获得奇怪之姿与飞动之势。
郑簠(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名医郑之彦次子,深得家传医学,以行医为业,终学不仕。善收藏碑刻,尤喜汉碑。
释文: 仆醉后,(乘兴辄)作草书(十)数行,(便,衍字)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去,衍字)也。
古人饮酒做诗助兴者多,或喜或悲或愁或忧,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曹操一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赢得了古今许多人的共鸣,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赞美,把酒的妙处推到极致;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推波助澜,李白“饮中仙”的形象,更是全民皆知。而事实并非如此,李白所处的唐代是没有蒸馏酒技艺的,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唐人饮用的发酵酒,与我们平时食用的醪糟类似,并未经发酵提纯,度数也就在几度到十几度。在论证李白的酒量之前,需要明确的是“斗酒”的“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十升”之“斗”,而是古代的一种酒器。据考证,“一斗酒”大约也就是“一大盏”。喝了一大盏低度酒便在长安酒家昏睡不醒的李白,酒量真的算不上大。
唐 《酒令舞谱》
敦煌写经残片《酒令舞谱》,现藏国家典籍博物馆。
唐代崇尚王羲之字,写经书法正是在这种环境中显现风格,因意在文字,又不似王书飘逸,反有一种严劲刻厉之美,大都笔力劲挺,结体雅正。此作总体上看,史料价值大于艺术价值。
唐 李 白
李白《爱酒帖》(伪)。虽为刻本,但足见其豪迈气概,用笔纵放自如,雄健流畅,结字磊落跌宕,风格苍劲雄浑又气势飘逸。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释文: 今白既爱酒,酒仙得何,须道浊如,勿必求道一斗,醉神为择者传。
但这并不影响李白成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也是一位草书大家,只是传世作品较少,书名为诗名所掩;被推为唐代巨擘的怀素自然也少不了借酒助兴。怀素和张旭并称“颠张醉素”,借助酒力释放心中能量,从而进入自由创作的状态。
北宋 苏 轼
苏轼《爱酒歌》(伪)。此卷书写笔势流畅恣肆,骨力内含,结体缜密,意态丰腴,虽是假托之作,纵笔重、横笔轻,撇戈笔划,左伸而右缩,为苏字特色,充分体现了苏轼书法刚柔相济、绵里藏针的艺术特色。
释文: (曷不走投陈孟)公,
有酒醉君仍饱德。
琼瑶欲尽天应惜,
更(遣清光续残月)。
书法史中不单单是李白、怀素热爱饮酒,但凡诗文书风偏于豪放者,亦有同好,比如王羲之、苏轼、祝允明和王铎等人。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就是王羲之在微醺状态下创作,醒后“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同样属于王氏家族书法家的王慈,有《柏酒帖》传世。苏轼喜欢饮酒,尤喜见客举杯。苏轼的名作《中山松醪赋》说得就是一种美酒,松醪就是用松肪或松花酿制的酒,出于河北正定,酒液金黄诱人,低度幽香,介于黄酒和白酒之间,唐代诗人戎昱 《送张秀才之长沙》有句:“松醪能醉客,慎勿滞湘潭。”明代祝允明是狂草大师,和酒之间更是有着不解之缘,所以,祝允明笔下的浪漫恣肆,是不会出现在董其昌和文徵明作品之中。
要说书法与酒的关系,则是从东汉书法家师宜官开始的。目前所发现最早的关于酒的书法是秦代酒令,可以联想到《诗经》中的“民风”。敦煌写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无所不及,其中有一件“酒令舞谱”,在这块巴掌大小的敦煌古籍残片上,记载着一种舞蹈的曲调、节奏和动作的字谱,用“舞”、“据”、“送”等十二三个字,来表现舞蹈的节奏和特定的动作。不难看出,其实不单单是书法家爱酒,整个中国社会存在一种漫长而幽深的酒文化。
(原标题:对酒墨飞彩)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弦岷
流程编辑 TF00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