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喉痛帖》
王志,字次道,琅玡临沂人。生卒年不详。南齐王僧虔次子,王慈弟。拜驸马都尉,梁初位散骑常侍,中书令,迁丹阳尹。累官至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谥安。其书逸笔草草,潇洒出尘,得“二王”温文尔雅的艺术气质,又具备大胆出格的险峻风貌。《梁书》卷二十一《王志传》云:“志善草隶,当时以为楷法。”时人徐希秀常称王志为“书圣”,似有恭维之嫌,然传世之作《喉痛帖》中恣肆的字形,强悍的笔势,展示了速度与激情、胆识与气魄,令后学者瞻仰。唐代颜真卿《祭侄稿》用笔淋漓动情处颇有该帖几分笔意,宋代“风樯阵马”的米芾亦得益于此帖。
此札开篇的“一”字较轻细,其后的“申”字粗壮有力,竖画劲健,收笔渐枯,给人“燥裂秋风,润含春雨”之感,自此行起,逐渐进入创作状态。第三行“来患”二字笔画细且为草法,此后连笔渐多,字形简约。到最后一行,字形极为放浪。该帖中的“气”“慰”“夜”“来”“患”“喉”等字上部收缩,下部开张,显示出极强的个性。篇章中间部分的字形都显得大而重,且笔画纵横斜出,有如战场的中心,戈戟交错、争折激越,构造之趣,尤为特出。
王志与其兄王慈家学渊源相似又有明显区别,唐窦臮《述书赋》卷上论王志与兄王慈(字伯宝)云:“伯宝、次道,并资义训。兄则杂而外兼,禀家君于己分。弟则纤薄无滞,过庭益俊。并能宽闲墨妙,逸速毫奋,比达士与君子,人不知而不愠。”将二者不同区分开来。
台湾学者蒋勋在《手帖:南朝岁月》一书中,如此描述《喉痛帖》:“《一日无申帖》(《喉痛帖》)是《万岁通天帖》的压轴之作,比起王慈的书法,弟弟王志更紧敛俊挺,短短一篇书帖,像一瓣一瓣花片绽放,灿烂夺目,他从王献之得到鼓励,可以更挥洒出生命的青春之美了。冬日寒凉,拿出《一日无申帖》会特别细读几行字——‘正属雨气方昏,得告,深慰。’字与字间许多牵丝连贯,是献之‘一笔书’的精神。‘吾夜来患喉痛,愦愦’八个字,线条的爽利速度,变化万千,仿佛千百年前身体上的痛,心境的喟叹,都在纸墨中。”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在“二王”的丰碑之后,王志凭手札书史留名,其过人之处在于“恨二王无臣法”的创新意识。相对于王羲之的清秀闲雅,王献之的俊朗超逸,王志《喉痛帖》的不衫不履,淋漓畅快,甚至带有几分粗野气质,则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篇章,所谓“书之妙道,关乎性情,一颦一笑,皆可为书”。
释文:一日无申,只有正属雨气方昏,得告,深慰。吾夜来患喉痛,愦愦,何强,晚当故造迟叙谈。惟反,月。
题签:臣六代从叔祖梁中书令临汝安侯志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