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故宫博物院藏青铜器重器鉴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黄铜冶炼技术的文明的国家之一,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片和黄铜环就是冶炼而成,距今6700年。台北故宫典藏的青铜器光芒四射。毛公鼎、散氏盘等都称得上是镇馆之宝。大名鼎鼎的毛公鼎是在清道光年间陕西省出土的,铭文中有阳文网格线,这是西周中晚期制铭的习惯。
北魏太和元年釋迦牟尼佛坐像
高40.3公分
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雙層台座之上,右手作無畏印,左手握衣角,身著袒右肩式僧祇支,外披大衣,雙肩衣紋如火焰般外揚,面部神情莊嚴,氣勢雄偉。背光內圈的四佛和頭光中的三佛共同形成七佛,背光外圈U形火焰紋熊熊圍繞,和主尊氣勢相映,益增雄渾氣勢,體積雖小,和北魏帝室(460年左右)營造的雲罔第二十窟主尊風格相近,是北魏太和時期金銅造像的新樣式。尊像和台座合鑄而成,背光另鑄。青銅胎質緻密,鍍金厚且與胎連接緊密,金色黃帶赤,作工精良。雙層台座,上層為須彌座,仰覆蓮瓣,台側飾以唐草文,座前兩立雕獅子,回首轉身,姿態威武。下層方形座,開波浪狀門,兩側均雕供養人,上排唐草文連環成排,台座雕刻精緻。 背光後面佈局錯落有序,雕刻精巧,共分三層。上層中央一塔,釋迦和多寶佛並坐其間,塔外左右兩側文殊持如意與手握麈尾的維摩相對而談,表現《維摩詰經?文殊問疾品》的場面。中層中央為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兩側各兩比丘跪坐、菩薩脅侍。下層中央誕生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左側摩耶夫人攀樹而立,太子自右脅誕生,右側龍王浴佛,帝釋天和梵天跪坐兩旁。下層最外側兩長方形榜題,現字跡已不清。背光不僅內容豐富,且構圖安排秩序井然,場景緊湊,無疑是五世紀的精品。台座背面銘文︰太和元年九月十日安╱熹縣堤陽□□╱願己身為□□╱母造釋加╱聞佛,又╱為居家眷屬╱大小現世安隱,亡者生天╱宣語諸佛,所願如╱是,故記之耳。(按:安熹縣在今河北省定縣附近)本尊造像保存完整,台座背光均存,雕刻精湛,紀年清晰,內容深刻,兼具藝術性、歷史性與宗教性,是世界上現存重要的金銅佛教造像。
商 公元前1600-1046亚禽父乙尊
高28公分
复合族徽「亚禽」,是铜尊与铜印上共有的族氏标记。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公元前1300-771亚丑方簋
高18.5公分,腹深11.7公分
亚丑铸器多次出土于山东益都苏埠屯,学者或以为即《左传》之薄姑氏,晚商时极盛,至西周早期为成王所灭。存世具铭之亚丑铸器,约四成为方形器,与妇好墓所出方尊、方彝、方罍、方缶、方壶、方斝及方鼎,共同建构起晚商铜器造型之绚烂异彩。本器时代属殷代晚期,因有铭文「亚丑」二字,故名曰「亚丑方簋」,器身装饰鸟纹、夔龙纹、兽面纹,由六道上下三段的高耸棱脊均匀分割,最特别的是两耳作立雕鸟兽形:侧视如冠羽长卷之立鸟伸展、俯视则如一大口侈张的兽面将鸟头啖入嘴中,极其生动撼人。
商后期 亚丑方尊
高39.1公分,口沿厚1.1公分,口径29.9×29.5公分,腹深27.7公分,足径17×16.3公分
亚丑铸器多次出土于山东益都苏埠屯,学者或以为即《左传》之薄姑氏,晚商时极盛,至西周早期为成王所灭。存世具铭之亚丑铸器,约四成为方形器,与妇好墓所出方尊、方彝、方罍、方缶、方壶、方斝及方鼎,共同建构起晚商铜器造型之绚烂异彩。
商后期 兽面纹钺
长20公分,肩宽10.7公分,刃线宽13.5公分
钺的内部镶嵌精致的绿松石,显示持有者的尊贵。为仪仗礼器,非实战使用之兵器金文,人持钺形。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公元前1300-771祖丁鼎
高85.5公分,口径59.4公分,重94.65公斤
旧名「子荷贝祖丁鼎」,这是故宫现存最重最大的鼎,高85.5公分,口径59.4公分,重94.65公斤。器形典重雄伟,立雕兽面纹,气势磅礡。铭文首字「倗」表作器者的家族徽号,受祭者为其祖父「丁」(以祭日为名)。
商后期蟠龙纹盘
高16.3公分,口径43公分,腹深7.5公分,足高8.2公分,重5240公克
盘面蜷伏一龙,龙首正居盘心,突起于盘面,为晚商典型的兽面;盘面边缘则环绕以夔纹、鸟纹、鱼纹,整体风格庄重古雅。在铸造痕迹的遗存方面,圈足内部与器底相接处有六条加强筋,以加固强圈足与器底的接合。圈足上有三个方孔,正与范线位置相应。根据研究,足孔是因为在块范铸造的过程中,为了固定上下两块芯土的位置而产生,商早期的圈足器普遍有足孔,直到商晚期晚段以后才解决悬浮芯土的问题。盘是青铜时代重要的水器,考古数据显示,商代墓葬中以盘、盂等大型水器陪葬并不普遍,尤其此器盘面又装饰着庄严的龙纹,应该是等级较高的贵族才享有的陪葬品。
西周早期 公元前1046-771 鸟纹方座簋
高28.2公分
簋下附加方座、增益器体高度,以及簋身突出的四个大附耳与下垂长珥,为周初新簋制的最大特色。
商后期钩连乳丁纹羊首罍
高37.3公分,口径31.3公分,腹深27.2公分,足径29x29.5公分,足高10.3公分
肩饰高浮雕羊首,与江西新淦所出铜罍形近;肩上夔纹之突点、扁平立鸟肩饰、及腹部钩状棱脊,与湖南华容所出尊装饰手法相近,故此罍实具商代南方作风。
西周早期 公元前1046-771祖乙尊通
高34.5公分,口径25.6公分 底径16.9公分 腹围54.4公分,腹深25.6公分
四面有棱,通体饰兽面纹及夔龙纹,腹部两兽面之眉、耳、下唇均翘起于外,两耳各饰一鸟纹。这是西周早期流行的大口筒状尊,呈三段式,侈口、腹微鼓、高圈足,近地有折缘,通体四方作四道透雕扉棱。口缘外壁饰尖叶形简化倒立夔纹,其下为卷尾夔龙纹,腹部正反面均饰巨形兽面,双目、双角、双耳与嘴角獠牙均耸扬出器表,形象森然,挺立的鼻梁取代扉棱,更赋予兽面立体的威势。腹下作二道弦纹与高圈足相隔,其下则饰曲角兽面纹,全尊庄严雄奇,华美富丽。与此形制相近的尚有成王时的「何尊」,昭王的「旗尊」,及同为西周早期的「商尊」,均极精美,为一时铜尊的首选。铭文二行六字,纪录某人(作器者名未铸上)为其祖父乙铸作此宝贵的祭器。
西周早期 公元前1046-771康侯方鼎
高27.8公分,口径20.4X15.5公分
铭文:康侯丰作宝尊。为成王时武王弟康侯自作以祀宗庙之礼器。
西周中期 公元前1046-771井季史尊
通高17.2公分,腹深15.1公分,口径17.5公分,底径13公分,腹围46公分
器身所饰大卷尾凤鸟纹,为西周中期穆王左右兴起的崭新纹饰。
西周中期 公元前1046-771县妀簋
通高13.6公分,腹深11.3公分,口径21.7公分,底径18.2公分,腹围69.3公分
金文所见用玉,主要为赏赐、册命、贽见、傧礼及祭祀:县妀簋的「易女妇祼、丮之戈用、玉璜…敢聿于彝」等,可以征验「礼云玉帛」的贵族礼制。
西周中期 公元前1046-771伯定盉
高24.9公分,口径14.1*13.3公分,腹深11.7公分,腹围53.2公分,2615公克
盖器同铭,但书风迥异:一承西周早期之清劲、一开中期之婉秀。此承先启后的过渡书体,恰同出于一器之中,证明书范有二人,且代表新旧两种书风的交替。
西周晚期 公元前1046-771毛公鼎
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径47公分,重34.700公斤
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西周晚期 公元前1046-771害夫钟
高65.6公分,舞纵23.1公分,横30公分,两于相距26.2公分,两铣相距35.2公分
鼓上饰首纹篆间饰两头兽纹。舞上饰窃曲纹甬上饰夔纹。纪录厉王亲征南国,令南夷、东夷凡二十六邦来朝臣服,「有成亡竞」,功烈彪炳,厉王遂铸钟铭记此事,并以祀上帝百神与祖考先王,祈求降福长寿,永保天下。
西周晚期 公元前1046-771散盘
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底径41.4公分
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足饰兽面纹。首句「用夨扑散邑,乃即散用田」说明了纷争的伊始:因为夨国攻打(偷袭)散国的城池田邑,造成散国损失,于是由夨国割田地二区以为赔偿。文中两段割地树封的履勘纪录,紧接着是夨人与散氏参与定界的见证名单,末段则为割地后盟誓立契的实景:(在豆国新宫东廷)原属夨人土地第一区的三员首长与第二区的二名主管相继盟誓,确定守约后,将所割田地绘图,交由夨王执守,史正仲农则执左券以为文书之认证。
西周晚期 公元前1046-771言乐 季献盨
高17.7公分,腹深9.1公分,口径25.3X18.3公分,底径21.4X13.9公分
由簋演变而来的新器类----盨,与瓦纹器身,是西周中晚期的「维新」。
春秋 公元前770-476盘虺纹盘
高11.1公分
水器呈显之盥礼,于西周中晚期渐兴,春秋时极盛。由部分带铭器上可知多与陪媵有关,征验当时女性媵嫁与盥礼之盛行。器身满饰的蟠夔纹是春秋中晚期流行的纹饰。
春秋 公元前770-476子犯编钟1-12
高各为71.2公分/66.7公分/67.6公分/61.7公分/44.0公分/42.0公分/30.5公分/28.1公分
编钟成组八件,各有刻铭,连读共132字,记载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后返晋掌权,及晋楚城濮之战等重要史实。作器者子犯,即晋文公(重耳)之舅父狐偃。
春秋 公元前770-476蟠虺纹鼎
高19公分,宽22公分
秦铜礼器于春秋中期渐现特色,唯自战国中期始,则大受三晋—魏器影响,如鼎原作浅腹无盖立耳肥足,变为深腹半圆盖附耳中足,本器即变形前之典型秦式鼎。
战国 公元前475-221狩猎纹壶高
36.6公分,最大径27公分
全器装饰以浮雕之图像纹,颈部为鸟衔蛇,肩部带翅膀的神人,腹部则饰以块状的人兽相博,下腹间以勾联云雷纹。壶形则为战国早期以来流行之鼓腹壶,造型简单,仅在肩部两侧贴附兽首衔环。以图画性内容作为装饰是春秋晚期铜器的一大发展。中国商周铜器多半以兽面、鸟纹等图样为饰,至春秋晚期(公元前五世纪初),先是在中国北方的铜器上出现狩猎纹,随之中原地区铜器也出现燕乐、战争等带有情节的图画装饰,形成中国青铜器十分突出的装饰风格。由于这类图像纹以狩猎纹出现最早,且出土于中国北方,因此推测图画式的装饰意念可能与游牧民族有关,尤与岩画风格有相近之处。然而,这类图像纹铜器的分布有其地域性,考古数据显示河南、山西、河北、陜西等地较为流行,南方的楚地与东方的齐鲁相当罕见。
战国中期 公元前375-276嵌绿松石金属丝牺尊
高29公分,长39.5公分,宽14.5公分
源起于商代的镶嵌工艺,至东周大盛,各类金属材质与松绿石的综合运用,搭配多式多样的器形变化,构成青铜艺术的另一高潮。
汉 公元前260-公元220佳镜
直径16.6公分
镜背中央圆纽,四周饰以规矩、乳钉、四灵、仙人等图像,并一圈吉祥文,作「作佳竟(镜)哉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遨)四海,寿如金石为国保兮。」此镜于清宫时着入《宁寿续鉴》,保存于制作精巧的镜匣内。汉人用镜,除作修容,更多的是吉祥意义。
秦 公元前221-207量
高6.2公分,深6.07公分,长21.9公分,口径9.2×17.1公分
秦始皇鉴于当时各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车涂异轨,所以有多项统一行动:如颁布官制的度量衡铜器、 确订制度;禁绝六国文字、用秦文字所谓仓颉篇为标准;亦即以秦吏为师,改习秦文字。
新莽 公元前9-公元23嘉量
高25.6公分
新莽「始建国」时,遵从旧制,重铸度量器,有名之为「嘉量」者。此件嘉量由五个量体组成,主体上为「斛」、下为「斗」、左为「升」、右为「合」、「合」下为「龠」。二龠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器外铸铭字,述明铸器缘由以及各量体性质。
东汉 公元前25-公元220铜鎏金山纹兽足樽
高19.6公分,重2.89公斤
「樽」同「尊」是汉代主要的盛酒器,制作、装饰颇多讲究者。此器器表鎏金,环器外饰以神山、瑞兽、羽人(仙人)等图像,表现汉代人喜见的极乐世界。
唐 公元618-907海兽葡萄纹镜
径17.6 cm
唐代铜镜铸造精美,纹饰常带域外文化色彩,瑞兽葡萄镜正是重要代表。本镜装饰姿态各异的狮子与葡萄藤蔓间嬉游的昆虫及禽鸟,流畅华丽而连绵对称,是西亚动植物纹与中国镜式相融合的成果。清高宗特别制作精美书册形式之镜匣收藏,匣内写实画出镜纹,又是新一波西风的影响。
北宋 公元960-1127政和鼎
全高23公分,口径19.1×19.3公分,腹径10.7公分
此鼎铸于北宋徽宗政和六年,为徽宗赐与宠臣童贯,作为家庙祭祀之器。全器器形、纹饰仿商代铜鼎型制,器内铭文采西周赏赐铭文体例,体现了宋代复兴上古三代礼制的意图。
页:
[1]